分享

十一特别策划:唐蕃古道的传奇,他以外交官的身份穿越喜马拉雅

 金色年华554 2018-10-06


青藏高原自古就与中原华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雪域绝境、荒漠草原之间,古老的民族为了生存、迁徙和交流,不断探寻着与外界交往的通道。在青藏古道中,迈古超今而又脉络贯通的便是“唐蕃古道”。这条因为一场盛大的婚礼得以发展延续的古道,成为考古工作者和旅游者追寻的热点。但是这次的主人公并不是文成公主,而是创“一人灭一国”惊世奇迹的史上最牛外交官——王玄策。


唐朝疆域图


这个人 功殊而鲜传


王玄策是一位使者,他与玄奘都生活在唐朝。有人认为他可以与玄奘齐名,但史书记载却不过寥寥百字;他是洛阳人,却在万里外的雪域高原上留下踪迹。


王玄策画像


王玄策早期的事迹史书上几无记载,直到贞观十七年(643年),王玄策作为副使,跟随大唐使团出使天竺,才有零星著述。使团沿唐蕃古道,途径逻些(今拉萨)、尼婆罗(今尼泊尔),最终到达天竺(古印度)。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时阿罗那顺成为中天竺的新国王,派军队劫掠使团。王玄策调吐蕃兵、泥婆罗兵击败中天竺。显庆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访问时,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然记录在《中天竺国行记》这本书中,但是完整的版本早已缺失,只剩下一些残篇。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路线示意图


这条路 苍茫天路千年古道


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唐蕃古道是唐代以来中原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世界屋脊,所以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如今也成为了旅游者追寻的热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放松休息,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长达三千多公里的唐蕃古道沿途是西北高原独特的风光地貌,更是许多名川大河的发源地。而千年的历史风霜更是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融合的宗教习俗和文化印记。



鲜明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沉厚的文化沉淀构成了唐蕃古道特殊而又宝贵的旅游资源,也为这条古道带来了新的希望。一千三百多年的文化积累使得这条古道上的一景一物都充满了文化的味道,而沿途的每一个城镇都有着独特的风光和民俗文化,这些旅游资源对现在的唐蕃古道都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这段旅程

创一人灭一国惊世奇迹


在西藏自治区吉隆县一处峻峭的悬崖边上,有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但“大唐天竺使出铭”清晰可见,“王玄策”等字体依稀可见,这块碑被称为西藏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让那段历史穿过历史的尘埃而来。


《大唐天竺使出铭》


公元七世纪时,印度分成5个部分,而中天竺很快强大起来,统一了印度半岛,建立了帝国。643年,王玄策第一次跟随大唐使团出使天竺,作为副使的他只是个配角。


中天竺领土示意图


647年,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这一次,王玄策不仅晋升为正使,而且还是历史上一场戏剧性战争的主角。


王玄策一行人刚上路,中天竺的国王就死了,而“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由于消息闭塞,王玄策不知友邦发生政变,当一行人进入印度境内时,使团官员全部被俘。


唐蕃古道两边崇山峻岭


王玄策设法逃了出来,并翻越喜马拉雅山,向尼婆罗和吐蕃借兵8200多人,硬生生把中天竺国给灭了。随后,王玄策救出被俘的使团官员,将阿罗那顺装进囚车,带着战利品回国述职,这便是著名的“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古树参天的唐蕃古道非常幽静


王玄策回到大唐后,编撰了《中天竺国行记》,将当时天竺诸国的地理山川、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社会风情等进行详细地记述。


在出使天竺的过程中,王玄策还将古印度的制糖法带了回来。据考证,王玄策班师回国时,队伍中有20名专门的制糖者。


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再次经过唐蕃古道时,在吉隆县留下了珍贵的碑铭《大唐天竺使出铭》,成为了重要的实物史料。


吉隆县特别修了一间房来保护大唐天竺使出铭


而后代史学家在评价王玄策的历史功绩时认为,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开辟了从西藏到尼泊尔、再到印度的这条道路。此后,中原与吐蕃的交流日渐紧密,民族融合逐渐加强,大唐的盛名也沿着南方丝绸之路传向了印度洋、太平洋一带。


王玄策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横空闪过,历尽艰辛,数次出使天竺,圆满完成友善邦交使命,成功开启唐蕃古道,促进了商贸往来和东西文化交流。岁月远去,风沙湮没了黄尘古道,谁也不曾想到,千百年之后,偶现的一处碑文,让这位沉寂的人物重新进入历史的视野。


END


内容:由百代旅行原创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