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理性思维-《思考的快与慢》

 冬天惠铃 2018-10-06

《思考,快与慢》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的一部经典心理学著作。是一部大块头理论书籍,比较枯燥。

一、大脑的两个系统


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有两套思维系统,系统1(快系统)和系统2(慢系统)。


1

系统1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反应的套路,使生活简化,让我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套上衣服、扣纽扣、拧开牙膏盖、挤牙膏……系统1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变成可一键执行的自动程序,节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脑力损耗。

系统1是一种“自动驾驶”模式,遇到复杂的,就交给系统2。


2

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消失的大猩猩”,

几个大学生穿着白色或黑色的衣服在传球,一开始你会被告知“一会会问你穿黑色衣服的人互相传了几次球”然后你就会仔细的看着穿黑衣服的人传球,等到结束后会问你传球次数以及有没有看到什么奇怪的东西。

最后大家都说没看到。实际有一个大猩猩走过。 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人会盲视、会选择性注意。

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3

但是人的大脑特别懒,能不动就不动。而且系统2的运作确实是耗能量的。法官审判,总是在吃过饭的时候,效率最高;我们在专注工作的时候,边吃零售,确实有助于思考。


二、非理性思维


由于人天生的惰性,能不用脑就不用脑,导致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总是滞留在系统1上,不仅导致思维方式无法升级换代,无法脱离原来的生活圈,也导致了大量的非理性思维。

1、峰终定律


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

比如胃镜,仪器在结束后过一段时间拔出来,如果最后不怎么痛苦,会改变病人对这种手术疼痛的看法。又比如文章、小说、电影,如果有好的结尾,会改变读者、观众对整部作品的看法。


2、曝光效应

  也可称之为“认知放松”。系统1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会产生熟悉感,然后根据这种熟悉感作出判断。因系统1的熟悉感,我们所产生的对此物或此事放松的感觉就是认知放松。


也就是如果你能够给对方营造一个不需要他调动系统2,就能够很轻松应对的环境,他就更容易放松。

象押韵的格言,“人心齐,泰山移”、“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有很强的鼓动性;象人喜欢整洁、白富美、高大上等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都能给人带来认知上的轻松。

当某个人、某句话、某样事物频繁出现,反复在我们面前曝光自己,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被判定为可信的。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被叫做曝光效应,或者纯粹接触效应。

3、启发性问题

启发性问题主要指系统1碰到一些复杂的难题时会自动使用另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面前的难题,然后作出对简单问题的解答,并将其直接当做那个复杂问题的答案。这其中的那个启发了你答题思路的问题,就被称为启发性问题。这也是偏见的来源。

比如说读书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就会说,我看到这个人读了很多书,但是也没赚钱,那就得出一个结论,说读书没有用。

(注:

启发性问题包含:典型启发、合取谬误、回归均值、锚定效应、效用叠层、结果偏见、有效错觉、过信直觉、规划谬误、乐观成本、沉没成本悖论)


4、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比如一个教授,喜欢收藏邮票。在拍卖市场上35元买了一枚“全国山河一片红”,你让他100元卖给你,他是不卖的。又象明星演唱会入场券,一张是你买的,一张是别人送的;开演那天,正好下大雪,如果是自己买的票,肯定会去,别人送的,则不一定。

“禀赋效应”又叫“心理帐户”

很多事物在人们心理帐户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比如人们厌恶风险、厌恶损失,喜欢确定。假设一场流行疾病袭击中国,估计会死亡600人。方案a: 有200人会获救;方案b:有400人会死亡。绝大部分人都会跟我一样,会选择a,但其实两个方案是一样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比如车祸、打官司,总是索赔的一方容易调停。

三、小结

总之,这本书带给我很多认知:大脑有两套思维系统,系统1(快)、系统2(慢)。系统1一直处在自动驾驶模式,它毫不费力,解决不了,就要求助于系统2。系统2需要理性分析、认真琢磨,大家不喜欢。大脑的习性就是能不使劲就不使劲,所以会犯特别多非理性的错误,包括峰终定律、曝光效应(认知放松)、启发性问题、禀赋效应(心理帐户)等等,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201711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