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公元17~18世纪)

 阳光温暖春风度 2018-10-06

巴洛克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使人感到变幻莫测,既成功表现了教会显赫的权势与宗教的神奇色彩,同时,这种风格也在反对价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性格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巴洛克风格以自由曲线、曲面、立体式雕塑及内部鲜艳的色彩为其主要造型特征。而洛可可风格是一种贵族式的细腻装饰风格,色彩温馨淡雅。洛可可风格在装饰与家具中常用自由曲线与植物花纹。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吧。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诞生地是在17世纪的意大利,它是在晚期文艺复兴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刻板的古典建筑教条已使创作受到了束缚,加上社会财富的集中,需要在建筑上有新的表现,因此,首先在教堂与宫廷建筑中发展起了巴洛克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很快在欧洲流行起来。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征是大量应用自由曲线的形体,追求动态;强烈的装饰、雕刻与色彩;常用互相穿插着的曲面与椭圆形空间。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就是稀奇古怪的意思。因为古典主义者对巴洛克建筑风格离经叛道的行径深表不满,于是给了它这种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实,这种称呼并不是很公正的。巴洛克风格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最先它出现在罗马天主教教堂建筑上,然后逐渐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

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16世纪末罗马的耶稣会教堂(公元1568~1584年),它是从手法主义走向巴洛克风格的最明显的过渡作品,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耶稣会教堂的设计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和泡达。

猜你还想看巴洛克风格服装

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两翼不明显,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外观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半圆倚柱和扁壁柱。正面外观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卷涡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済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炫耀财寓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

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派,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曰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起自己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1638~1667年),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之感。

威尼斯的建筑一向比较自由,因此对巴洛克建筑风格颇有好感,巍然矗立于大运河南岸出口处的圣玛利亚·塞卢特教堂(1632~1682年)就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它的规模相当之大,平面为八角形,正门对着大运河,建筑造型复杂而自由,立面上冠以大圆顶,并有带卷涡的扶壁支撑及曲线装饰,可以算是威尼斯的重要标志之一。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也是同类放射形广场的原型,欧洲许多国家都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仿造了这种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司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也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洛可可风格在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它是在意大利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室内的装饰,有时也表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细腻,不像巴洛克建筑风格那样色彩浓艳和装饰起伏强烈。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洛可可装饰的手法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柔和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做成精致的框格,框格上部常做成圆弧形,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因此这种风格曾风靡欧洲。它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的公主沙龙(Hotelde Soubise ,1735,建筑师是Gabriel Germain Boffrand)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19世纪末这种风格也受到美国资产阶级的欢迎,他们为了表现新贵族的奢侈奈华,在室内也常用洛可可风格,其装饰豪华细腻的程度也不亚于当年的法国。例如美国罗德岛州纽波特城在1892年为火车大王凡德比尔特建造的'浪花大厦',同年为凡德比尔特之弟新建的'大理石大厦',以及于1901年为伯温德新建的'埃尔姆斯别墅',都在椭圆形沙龙中应用了洛可可的装饰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