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5)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南山五彦 2018-10-06

 原载:《文物》2004年第4期


  端溪石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隋唐置端州,北宋改为肇庆府)东面西江羚羊峡的斧柯山一带。斧柯山西侧有端溪水,故在此开采的石砚称为端溪砚,简称端砚。端溪砚从唐代开始使用,由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发墨利笔等优良品质而饮誉天下。因石材略呈紫色,又被称为端溪紫石砚。唐代诗文常提及端砚,到了宋代端砚成为贡品,并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赞誉备至。端砚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自宋代至明清记叙端砚的书籍不少。上世纪60年代,《文物》月刊曾专门刊出砚史资料【1】并组织刊载部分省市博物馆收藏的砚台。近年来又有一些有关砚台的书籍出版,如《端溪砚》【2】、《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3】、《中国名砚览赏》【4】、《首都博物馆馆藏名砚》【5】和《中华古砚》【6】等。然而这些著录中能确指为唐代端砚的寥寥无几,可见唐代端砚的数量是不多的,而且目前所见的端砚多属晚唐之物。那么端砚究竟何时开采,什么时候为世所重?就颇值得研究了。本文不揣浅陋,利用文献并结合考古资料,对唐代端砚出现的时间、形制及其他相关问题提出一点初浅的看法。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唐青瓷辟雍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端石开采的时间,目前最流行并为众人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初唐年间。但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太可信,因为既缺乏历代文献的记载,又缺乏考古材料的支持。虽然有唐以降关于端砚的诗文、砚谱众多,但明确指出端砚出现年代的仅有清代计楠的《石隐砚谈》,称:“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然而在柳公权、米芾、欧阳修、蔡襄、曹照、吴兰修等人有关砚史、砚谱的书籍中从未见提及,不知计氏何所据。《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这里所指的当系李贺(790-816年)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其诗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之句。此外,李肇(?-约836年前)、刘禹锡(772-842年)、陆龟蒙(?-81年)、皮日休(834-83年)等人也曾为文做诗称赞端砚。以上几位文人主要的活动时间都在中唐和晚唐,盛唐以前则从未见诸文字。韩愈(768-824年)《瘗砚铭》说的也只是陶砚。由此可见端砚出现的时间不会在中唐以前,更不会早到初唐的武德年间。据宋人的记述,与端砚齐名的歙砚是唐开元中开采的。《歙砚说》:“唐开元中,叶氏得其地,尝取石为砚,不见称于世,故无闻焉。”【7】《西清砚谱》从其说:“考歙溪龙尾石唐开元中始采为砚。”另一种名砚青州红丝石,较大规模的开采是晚唐的事。宋人唐彦猷于嘉裙(1056-1063年)年间在青州红丝砚洞口见“唐中和年(881年)采石”的字样。此外有一篇据说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78-865年)所写的《砚论》,其中有云:“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8】从其排序中也可看出端砚是在青州砚和绛州砚之后出现的。马承源先生认为“流传了千年不衰的歙石端石的发现和开采,大约是唐中期以后的事”【9】是非常有见地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来分析。


  迄今,经考古正式发掘出土的唐代端溪石砚为数不多,而且尚未见有中唐以前的端砚刊布。为了方便比较研究,兹将笔者搜集的部分相关砚台列作《唐、五代端砚、石砚、陶瓷砚出土情况简表》(表一)。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说明:表中资料出处引用报刊概用简称,古=《考古》、《考古通讯》,文=《文物》、《文物参考资料》,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报=《中国文物报》。

  据笔者查阅的资料,能够确认为唐和五代端砚的有以下几例:1956年12月广州市动物园内麻鹰岗唐墓出土1件【10】、1956年湖南长沙仰天湖唐墓1件【11】、1974年扬州东风砖瓦厂工地出土1件【12】、1975年4月江苏扬州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1件【13】、1978年扬州东郊林庄唐墓出土1件【14】、1997年6月广州市增城荔城镇岭尾山采集1件【15】、1997年7月广州市淘金坑唐墓出土1件【16】、1997年7月广州市先烈中路动物园北部唐墓出土2件【17】、1998年9月广州市中山一路五代灰坑出土1件【18】、1998年11月广州市淘金花园工地采集1件【19】、2001年广州市太和岗唐墓出土1件【20】。上述唐代墓葬都属晚唐,初唐和中唐时期不论是遗址还是墓葬都不曾有关端砚的报道。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明确纪年的唐代端砚,但通过其他年代确凿的石砚和陶砚,也可以比较和考察端砚出现与发展的大体情形。相对而言,唐代陶砚和瓷砚的使用比石砚更为普遍和广泛,如洛阳1965年统计15年出土砚台42方,绝大多数为陶砚,仅宋、明时有一两枚石砚【21】。除墓葬外,窑址和遗址中也有陶质和瓷质砚台出土【22】。在唐代,陶、瓷砚式的流行和发展大致情况是:初唐和盛唐以辟雍砚为主,中唐直至晚唐则多数是箕形砚。比如,广西全州凤凰乡初唐赵司仓墓的青釉瓷辟雍砚【23】、陕西西安羊头镇初唐李爽墓的辟雍砚【24】、湖北郧县砖瓦厂盛唐李徽墓白瓷辟雍砚【25】、陕西乾县盛唐懿德太子墓三彩辟雍砚【26】。箕形砚于盛唐开始流行,并成为中唐以后的主要砚式,如河南偃师电厂盛唐大夫宋祯墓陶箕形砚【27】、广东韶关罗洞盛唐张九龄墓箕形砚【28】、河南洛阳十六工区M76盛唐陶箕形砚【29】、江苏南京钱家渡中唐墓陶箕形砚【30】、河南三门峡市印染厂M36中唐灰陶箕形砚【31】、河南偃师电厂中唐郑绍方墓陶风字形砚【32】、河南偃师电厂晚唐李榄墓陶箕形砚、陶风字形砚【33】。见诸考古发掘报道的唐代石砚大多数为箕形或长方形箕形砚,而且都是晚唐的。端砚无疑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的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如湖南长沙丝茅冲唐宋墓6枚箕形砚【34】、湖南长沙砂子冲箕形青石砚【35】、湖南长沙赤岗冲长方形箕形灰砂石砚【36】、浙江丽水箕形石砚【37】、福建厦门下忠箕形石砚【38】、湖南长沙左家公山长方形风字石砚【39】、湖南长沙丝茅冲“曹家咸”长方形青石砚【40】、湖南长沙赤岗冲五代“闻人”紫石风字长方形砚【41】等。出土以上石砚的墓葬均为唐墓及五代墓。更加可贵的是有一批石砚出自有明确纪年的墓葬中,为我们判断端石砚的年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河南陕县刘家渠晚唐开成三年(838年)紫石风字形砚【42】、安徽合肥机务段晚唐开成五年(840年)歙石箕形砚【43】、安徽巢湖环城公社晚唐会昌二年(842年)伍钧墓紫石箕形砚【44】、河南偃师电厂晚唐会昌五年(845年)李存墓紫石箕形砚【45】、湖南长沙牛角塘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23年)灰褐色砂石箕形砚【46】。由于大多数发掘简报没有说明砚材的产地,是否属于端石尚未能确定,估计其中会有部分是端砚:除少数简报未明确分期外,所有出箕形石砚的墓(有纪年或无纪年)基本上都是晚唐的。箕形陶砚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已知年代最早的箕形陶砚是东魏武定七年(549年),该砚1955年出自西安郭家滩唐墓【47】。但目前已知有纪年最早的箕形石砚是晚唐开成三年(838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端溪石砚是从中唐以后才具有规模的开采,晚唐开始流行。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唐箕形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唐风字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材料,所有唐、五代端砚的造型都是箕形或凤(或称风)字形。既有底出双足的,也有平底的。箕形砚实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砚首呈圆弧形,内折痕不明显,前窄后阔,束腰。也就是米芾《砚史》所说的(右军砚、智永砚)“头微圆,顶两钝皆绰慢,下不勒成痕”,而且“类箕像,中亦成臼矣”【48】。底部有2枚长方形足的,如1956年湖南长沙仰天浙唐墓、1974年扬州东风砖瓦厂工地、1978年扬州林庄唐墓、1997年广州增城岭尾山采集的端石砚。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1997年广州增城岭尾山采集的端石砚


  同类型的还有1976年安徽合肥机务段唐开成五年(840年)墓出土的歙石砚。平底的有1997年广州市动物园北二号墓出土石砚。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1997年广州市动物园北二号唐墓出土石砚

  另外一种就是米芾所谓“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锻斧之状”。其特点是砚首方折,首尾接合处折线明显,砚额呈弧形,即“穹高”。“腰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束腰。唇沿也作弧形,其平面一如斧钺。实际上这并不是“本朝”宋砚的特点,而是晚唐五代砚的主要类型,1956年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出土的端石砚就是这种样式的典型代表。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1956年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出土的端石砚

  底出双足的还有1983年安徽巢湖会昌二年(842年)紫红色石砚、1958年长沙牛角塘23号五代墓出土的“长兴三年(923年)”石砚等。平底的有1997年广州淘金坑一号墓所出。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1997年广州淘金坑一号唐墓出土端石砚


  往后箕形砚向风字形砚发展,平面仍呈前窄后宽,有的近似长方形,内折角度变小,改束腰为直线,砚心平整,形式趋向平直。所以米芾《砚史》说:“纯薄,上狭下阔,峻直不出足。中垣夷,犹有凤池之象。”1956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唐墓的石砚、1964年湖南长沙赤岗冲五代墓的紫灰色石砚、商承祚教授藏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端石砚【49】和1998年广州市中山一路五代灰坑的端砚就是这种砚式。1975年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端石砚,砚壁直立连底,已向抄手砚过渡。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1998年广州市中山一路五代灰坑的端砚

  上述出土资料表明,晚唐时期圆首和方首的箕形砚并存,五代就有向抄手砚演变的趋势米芾《砚史》“样品”条,分析了晋砚、唐砚以及宋砚等几代不同的形制。今证诸考古材料,可知其推断砚式的变化,十分精当,基本上反映了箕形砚逐渐向风字形演变的轨迹。不仅端砚循此轨迹发展,其他种类的石砚、陶砚也是如此《洛阳市十五年来出土的砚台》所刊布的初唐至盛唐砚的砚堂(池)与砚额(首)之间都是圆弧形的,不见折勒痕;晚唐——五代——宋砚就出现折勒痕。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洛阳市十五年来出土的砚台》

  据广州地区出土的几方端砚可以看出,唐代端砚在选料和加工方面都还处于初始阶段,形制、装饰方面都不太讲究。主要表现就是偏重于实用而相对忽略观赏性,尚未见雕刻纹饰的,琢磨随便。有好几方除了砚池研磨光滑外,砚边和砚背凿痕依然,更没有经过抛光工序。由于没有精细打磨,使得部分唐端砚乍一看“石”质重而“泥”气不足,也就是说缺乏宋及明清砚那种端砚特有的细腻、湿润和娇嫩的感觉。唐砚外观的颜色偏于青灰,少数呈紫红。选料上也看不到鱼脑冻、冰纹、火捺等石品花纹。


  通过对出土实物与文献结合考察,可以发现几件传世品年代的判断是不准确的。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枚长方式端砚,下方镌楷书“唐亭卧岩次山”。据此推测原砚主为唐元结(719-772年),故称为元结唐亭砚【50】。若然,则此砚当为盛唐之物。然而该砚的形式却是典型的宋代抄手砚,如洛阳二十九工区378号墓和十三工区M9.7.1号墓出土的长方形抄手陶砚和石砚【51】;广东潮州北宋刘景墓出土的端砚【52】以及1956年西安市郊区出土的长方形歙砚、1973年广东省高要县连塘镇北宋墓出土的端砚、1988年合肥市郊五里冲出土的端砚、1966年广州市某工地出土的长方抄手砚都是相近的形式【53】。此外《西清砚谱》录一方称为“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砚”的,据述左右侧面缀兽面二,各衔铜环一。覆手下方侧面镌刻“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潢,永年宝之,斯为良”。还有一件唐观象砚,“砚八棱,两旁缀兽面铜耳……砚首侧镌唐砚二字,背上方镌观象二字。”所见出土宋代以前的砚台中均无这种八棱观象砚。上述长方形、八棱形、方形(石渠砚)都不具备唐代砚台的格式和风貌。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西清砚谱》录褚遂良铭文砚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西清砚谱》录唐观象砚

  我们在留意端砚开始出现时间的同时,还注意到其使用的社会层面和区域。盛唐的大型墓如上层皇室成员、贵族官僚墓至今未见出土端石砚,虽然唐墓早年被盗者甚多,但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银青光禄大夫守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新安郡王李徽墓、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张九龄墓都是以陶砚随葬。可见开元盛世达官贵人主要还是使用陶砚。而且开元名相张九龄以其子张拯之砚,纳入墓中。韩愈还专门为其同年进士李观写了一篇《瘗砚铭》,对坠地打破的陶砚“毁不忍弃”,发出“砚乎,砚乎,与瓦砾异”的慨叹。由此可以看出李肇《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皆用之”所说的并非盛唐故事。端砚应该是到了晚唐以后才为文人所重,于是出现了李贺“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刘禹锡“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等诗句。在晚唐的中下阶层和平民墓里可以见有端砚,从另一侧面说明端砚的流行不是由上而下,而是由下而上的。此外,端砚多见于南方地区,以广州、扬州、长沙较多。这里就牵涉到端砚什么时候成为贡品的问题。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唐代端砚的数量不多,形制简单,流传的范围还不是很广。因而我们的看法是,唐代不可能以端砚作为贡品。宋代唐积写的《歙州砚谱》说:“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蒸砚工李少徽。国主嘉之,擢为砚官。”这是史载较为明确的向朝廷献砚的记录。而端砚正式作为贡品最先记录见于《宋史·太宗本纪》:“淳化二年夏,四月庚午,罢端州贡砚。”米芾《砚史》云:“仁宗已前,赐史院官砚,皆端溪石。”《端溪砚谱》说“端砚人宋益盛”。端溪石砚的大规模开采从赵宋开始并成为贡砚,这是砚史专家比较一致的共识。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唐白釉带盖辟雍砚 昭陵长乐公主墓出土

全洪:唐代端溪石砚的几个问题
白居易多足辟雍瓷砚 隋唐洛阳城履道坊遗址出土



注释:

 

【1】冶秋《刊登砚史资料说明》,《文物》1964年第1期;《砚史资料(一-一二)》,《文物》1964年第1-12期;《砚史资料(一三-二四)》,《文物》1965年第1-12期。

【2】刘演良《端溪砚》,文物出版社1988年。

【3】高美庆编辑《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1年。

【4】蔡鸿茹、胡中泰主编《中国名砚鉴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5】荣大为主编《首都博物馆馆藏名砚》,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年。

【6】王代文、蔡鸿茹主编《中华古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7】宋·洪适(?)《歙砚说》。引自林渊、王铁柱等著译《历代文房四宝谱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8】引自王代文《名砚述略》,载《中华古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有关这篇所谓柳公权的《砚论》,并未被其他著录所引用,其行文不类唐人风格。所提及的临洮砚乃宋代开采,唐人何得论述,其可信程度颇值得怀疑。

【9】马承源《重印(西清砚谱)序》,《西清砚谱》,上海书店1991年。

【10】该唐墓是在清理一座东汉建初元年墓时发现的,只剩一角,打破汉墓墓道。时为1956年,目前许多有关该砚的书籍和文章都误作1965年。这是第一枚有确凿出土地点的唐代端砚,由于引用率很高,特作说明。见麦英豪、黎金《考古发现与广州古代史》,广州市文化局等编《羊城文物博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王启初《湖南省博物馆的几方藏砚》,《文物)1965年第12期。

【12】同【6】第25页。

【13】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8期。

【14】徐良玉主编《扬州馆藏文物精华》,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增城博物馆藏,未刊。

【16】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环市东路淘金坑发现唐代砖室墓》,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州文物考古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17】全洪《广州市动物园东汉、南朝和唐代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98年》,文物出版社2000年;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文物保护工作五年》,广州出版社2001年。

【18】全洪《广州市东山汉至五代遗迹和墓葬》,《中国考古学年鉴19》,文物出版社2001年。

【19】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未刊。

【20】同【19】。

【21】洛阳市博物馆《洛阳市十五年来出土的砚台》,《文物》1965年第12期。

【22】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郴州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郴州发现唐代水井》,《考古》1987年第2期。

【2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广西全州县发现纪年唐墓》,《考古)1987年第3期。

【2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的发掘》,《文物)1959年第3期。

【25】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郧县唐李徽、阎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8期。

【26】陕西省博物馆等《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7期。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六座纪年唐墓》,《考古》1986年第5期。

【28】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文物》1961年第6期。

【29】河南省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16工区76号唐墓清理简报》,《文物》1956年第5期。

【30】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钱家渡丁山发现唐墓》,《考古》1966年第4期。

【3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印染厂唐墓清理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1期。

【32】同【27】。

【33】同【27】。

【34】丝茅冲工作小组《长沙北郊丝茅冲工地第一工区的古代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期。

【35】同【11】。

【36】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近郊隋唐墓清理》,《考古》1966年第4期。

【37】丽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丽水唐代土坑墓》,《考古》1964年第5期。

【38】《厦门发现唐代砖室墓》,《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1日。

【39】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左家公山一带唐墓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40】湖南省文管会《长沙北郊丝茅冲清理的唐代砖室墓》,《文物》1956年第2期。

【41】湖南省博物馆《湖南长沙市郊五代墓清理简报》,《考古》1966年第3期。

【42】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一九五六年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唐墓葬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第4期。

【43】同【6】第26页。

【44】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安徽巢湖市唐代砖室墓》,《考古》1988年第6期。

【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杏园村的两座唐墓》,《考古》1984年第10期。

【46】同【6】第37页。

【47】朱捷元、黑光《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砚台》,《文物》1965年第7期。

【48】宋·米芾《砚史》,引书同【8】。

【49】同【3】图2,第58页。

【50】引自【2】。

【5】同【21】。

【5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潮州北宋刘景墓》,《考古》1963年第9期。

【53】同【6】第41页、44-47页。






----------------------------------------------------------------------

书斋 · 一鉴斋

汉代板砚

转载:源自周、汉的辟雍与石渠砚式

箕形砚源流与发展

唐代箕形砚

宋代抄手砚源流

砚之清韵

砚之形韵

砚海拾遗

砚石工艺品


杭州博物馆特展 —— 研语(上)

杭州博物馆特展 —— 研语(中)

杭州博物馆特展 —— 研语(下)

杭州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上)

杭州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下)

湖南省博物馆文房藏品

天津博物馆(一) —— 古砚 

天津博物馆(二) —— 古砚 

天津博物馆(三) —— 古砚 

天津博物馆(四) —— 古墨 

天津博物馆(五) —— 古墨 

天津博物馆(六) —— 文房用具 

天津博物馆(七) —— 文房用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文房用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四)—— 文房用具 

首都博物馆(三)——文房用具

武汉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上)—— 

武汉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中)—— 笔筒 漆雕容器

武汉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下)—— 文房杂件

苏州博物馆馆藏书房用具(上)—— 文房用具

苏州博物馆馆藏书房用具(下)—— 文房雅玩 书房家具等

西安之旅(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访砚

河南省部分博物馆馆藏文房用具







欢迎选购“一鉴斋”富余藏品。
请关注一鉴斋微信公众号,访问一鉴斋微店!!!

新朋友长按或扫一扫二维码关注一鉴斋,
老朋友点击进入查看历史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