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原创2下)《小窗幽记》记些啥?好在哪?

 武当书苑 2018-10-07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读《小窗幽记》有感

作者|杜文杰


《小窗幽记》系明朝陈继儒著,是300年来流传至今蕴含神奇智慧和独特魅力的一部格言体劝世哲言小品集。其思想价值和影响力与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并称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之书,也被称为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

本书辑录了陈继儒194篇人生哲言小品,虽篇幅短小,但篇篇思想隽永,短小精悍,语言经典,玲珑剔透,深入浅出,促人警醒,益人神智,处处闪耀哲理、真理和智慧的光芒,读后有如醍醐灌顶,让人深受启迪和教益。

本书责编方正先生对陈继儒这些精美的短文进行了通俗的翻译,并配有简短评说,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做人做事、修身养性、交朋结友、经商理财、哲理人生、心态心境、君子小人、人情世故、爱情婚姻、家庭教育、治国理政、健康生死、名利得失、读书作文、自然大道、道德礼仪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笔者总结了6个方面的哲理智慧以飨读者,加深对此书的学习印象。


 上接:(原创1)《小窗幽记》记些啥?好在哪?

(原创2上)《小窗幽记》记些啥?好在哪?


 
 



(3)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一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一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挠,则一苦海。

【译】居住在山林中是很快意之事,如果对山居生活有所贪恋,那也与俗世一样;欣赏书画本是高雅的行为,如果过于痴贪和迷恋,就跟商人一样;作诗和饮酒原本是很快乐的事情,如果有一点屈服他人的意志,那就有如在地狱一般的难受;好客是宽容大度的好事,但是稍为那些粗俗的人所搅扰,也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

【感悟】这是一段很好的哲理警句。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好坏之间的相互转化。二是“度”。三是“心态”。这三者也是相互联系的。

好与坏本是对立统一的,也是相互转化的。好事办成(变成)坏事,或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物极必反等都是指的这种情况。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就是第二个问题,“度”没把握好。

“度”是任何事物正常存在的一种状态。“度”是相对平衡,也是相对稳定的,是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正常秩序或状态。“度”里包含一种自然和社会规律。过分就是过度了、过头了。沸水就是水温达到100度以上,冰就是水温降到0度以下的状态,这是科学,不容更改。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人怕出名猪怕壮”等都是说的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也是超过了“度”,事物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因此,美好的生活要保持平和的状态,要保持“中庸”或“无过无不及”的状态。因为它们都是修身处世的最高境界。做到快乐要适中,心也要适中。“度”其实就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

保持正确的“度”并接受事物的相互转化,需要一种良好的心态,其实没有一种正常的心态,也是不能理解并把握“度”的。

现在很多成功大企业及亿万富翁他们都在思考未来如何发展,自己应该怎么去做。马云也说,假如说一个人拥有三至五百万的财富,可以说是他自己的,要是有更多或上亿以上的财富,那就不好说了。这就是对财富的态度。

那为什么有钱人还利欲熏心、拼命挣钱、欲望不止呢?这就是人性的问题,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烦恼和不幸的问题?不知道何为财富的“度”,也不知道进退,不知道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何时是“好”,什么是“可”,这就心态的问题,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这就需要战胜人性。

从政也是一样,越国大臣范蠡的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印证了历史上多少贪图权贵享乐而身败名裂、身首异处的悲惨故事。文种、白起、韩信、岳飞等当时要是读懂了这句话,就不会有后面的结局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有些人宁愿去死也不相信,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不能警醒并自救,旁人也救他不了。

 
 


(4)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明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译】把少说话作为贵,把多著书立说作为富有,把好的名声当作车,把品读好文章当作吃肉。

【感悟】这是一段很好的比方,表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高尚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呢?

就算是读书作文,著书立说,就是多读有品位的好文章,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

“少说为贵”即平时常所说的“沉默是金”。这句话告诫人们要多干少说,言多必失,妄言招致祸端。学会守口如瓶,要想富贵,就必须学会说话,少开“金口”。

保持沉默,并不是一声不吭,而是不要过于张扬表现,处处出风头。

对于一个热爱读书,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来说,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就是最大的富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有一个好的名声就是最好的名片和最大的通行证,无论走到哪里都畅通无阻。好的名声就像行走的车辆,走到哪里好的名声就传播到哪里,正所谓“声名远播”,名声、名誉其实就是指做人的品行。

“把品读好文章当作吃肉”这句确实很有品味,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和享受。读书就像吃饭,吃的是精神食粮,但把读书比作是吃肉,这还是第一次。

发生在孔子身上也有一件关于“吃肉”的著名典故,即“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韶乐”这种音乐之美,胜过了吃肉,甚至让孔子三个月都不知道吃肉是什么滋味了。不用每天吃肉,每天听音乐就行,听美好的“韶乐”就像吃肉,甚至比吃肉还甜美。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和境界啊!

据记载,《韶乐》雅俗结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因为孔子是个音乐世家,他曾跟随蘘子学过琴,懂得音乐,所以,当他听到齐国乐师给他演奏的《韶乐》时,完全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以至于3个月尝不出吃肉的味道。他赞叹道:想不到《韶乐》的完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并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被韶乐陶醉的地方,被后人石刻在碑上“孔子闻韶处”,这个地方在2500多年后被人发现。这种感觉虽然有些夸张,但对赏乐懂乐的孔子来说,也确实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韶乐》虽然现在已不被欣赏了,并已失传,但2500多年前,孔子欣赏到的美妙音乐仿佛仍就弥漫在身边,优美的旋律余音绕梁,如同身临其境。

读书和赏乐一样,需要认真对待,并将心沉浸其中,就一定会有一种奇特无比的感受。

《小窗幽记》中这些既平常普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深邃隽永,发人深思,在书中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且看下文《诗意的哲理》。


(未完待续,谢谢读者观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