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黄金周,来黄海之滨听呦呦鹿鸣

 Purefact 2018-10-07

科技日报记者  张晔




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它又名“四不像”;


和大熊猫一样,它曾是中国特有物种,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近乎绝种;


19世纪,西方强国在清朝皇家猎苑将其捕捉并漂洋过海,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1983年它才回归故乡,并在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拥有了栖息的家园。


它就是世界珍稀动物——麋鹿。


这个国庆长假就跟随我们来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睹它们的真面目吧。



传说中姜子牙的坐骑



麋鹿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虽然目前麋鹿是世界珍稀保护动物,但在远古时期,它的数量可能不比家猪少。


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千多年前,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它曾在中国生活了数百万年,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距今200多万年前,距今约1万年前到距今约3000年时最为昌盛,数量达到上亿头。


科学家考古发现,从1967年至1998年先后出土麋鹿化石12处。1万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大致与家猪骨骼数量相当。


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记述,“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园囿中已有了驯养的麋鹿。


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读者都知道,剧中姜子牙的坐骑非常奇特。姜子牙的这个坐骑是他二上昆仑山,元始天尊送给他的,名曰“四不像”。一眼看去,姜子牙的坐骑像马又不是马,像鹿又不是鹿,非常奇特。



但在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以后却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后绝迹。多数麋鹿专家认为,麋鹿绝迹的重要原因是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量猎捕,造成了麋鹿种群灾难性的减少。同时,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只适于在沼泽地带栖息的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成为平原地区生态灾难的牺牲品。


到清朝初年,中国只有一群约二三百只的麋鹿,圈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


1865年秋季,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进行动植物考察,无意中发现了皇家猎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尚无记录的鹿,后被确认为新发现的物种,命名“大卫鹿”。


此后,世界列强通过种种手段,将中国的麋鹿运回本国饲养。19世纪初,八国联军将南海子猎苑里的麋鹿洗劫一空,至此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随着时间的流逝,欧洲各国圈养的麋鹿纷纷死去,只有放养在伦敦以北乌邦寺庄园内的麋鹿完好。这18头麋鹿成为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战时,这个种群达到255头,乌邦寺庄园因害怕战火,开始向世界一些大动物园转让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达到1320头。


1986年8月,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努力下,39头麋鹿从英国运抵江苏省大丰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后栖息的沿海滩涂。



“四不像”有利于生存



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外貌都是长期进化中适应环境的产物。


从麋鹿的身上,人们常能找到一些熟悉动物的影子,人们渐渐归纳出了麋鹿“脸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四个特征。


那么,这四个“不像”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请跟随我们的脚步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一看吧。


保护区又名中华麋鹿园,是典型的黄海滩涂型湿地,这里港汊纵横、光滩沉寂,游人在这里可以看到几百头成群的半野生放养麋鹿。



晨曦中,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一片静寂,偶尔有鸟儿飞过,一片薄雾在水边飘荡。远处,一只孤独的成年公鹿头顶着高大的鹿角,突然从一人高的枯草中露出头来,气定神闲地看着我们……


工作人员介绍,野生麋鹿的最后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一带,河网密布、水草丰盛,麋鹿十分喜爱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甚至喜欢接触海水、衔食海藻。因此,麋鹿的四个“不像”,正是它们的生存优势。


人们说麋鹿的“脸似马非马”,形容它们的脸又窄又长。其实,长脸是为了在饮水和吃水草时保证眼睛还能留在水面上,时刻观察周围的风吹草动,不被天敌攻击。


麋鹿的鹿角枝杈向后伸展,“角似鹿非鹿”,和大多数鹿类不同。这是因为,麋鹿常在芦苇丛生的水边活动。形态独特的鹿角枝杈向后展开,不容易被水草和灌木勾住。


当麋鹿在泥地上行走,在湖水中游泳时,它们宽大的“似牛非牛”的蹄子便派上了用场。大大增加了脚与地面接触的面积,不容易在湿软的土地中“泥足深陷”。麋鹿的两个前脚趾之间长有肉膜,功能类似鸭子的脚蹼,能够在游泳时划水。


人们将麋鹿的尾巴誉为“尾似驴非驴”,是说它们的尾巴十分修长,算上末端的一撮毛,长达70厘米。这条长尾巴是麋鹿的“苍蝇拍”“驱蚊器”。尾巴左甩右摆,烦人的小虫被赶走了大半。湿地之中蚊蝇滋生,如果没有驱赶蚊虫的有效手段,便增加了伤口感染、罹患传染病的危险。


所以,麋鹿的四个“不像”的体貌特征,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湿地生活,而在优胜劣汰的大自然中,逐渐进化形成的。



野外种群恢复的佼佼者



风从海上来,眼前只有两色:天的蓝、草的黄。穿过一大片盐蒿,沿海的光滩泥地里留下了很多野生动物的脚印。


离开半散养区中华麋鹿园,我们沿着海堤公路行走,希望能碰碰运气,寻找野外放生的麋鹿。


川东闸是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一望无际的滩涂上长满了一米多高的大麦草。工作人员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到这里观察自1998年起陆续野放的几批麋鹿。据说天气晴好时,大约每两天能观察到一次野生麋鹿,因此看到麋鹿的几率还是挺大的。



麋鹿的辛酸往事让人们对它倍感珍惜,但是如果仅仅饲养在笼子里被人观赏,并不是建立保护区的初衷,重拾野性、回归大自然才是保护麋鹿最好的办法。


经过十多年的训养,到了1998年,大丰麋鹿总数达到354只,恢复野生种群,进行野外放归的条件已经成熟。11月5日,保护区挑选了8头麋鹿进行试验,这是100多年来麋鹿第一次走出围栏,回到野外。


一只较强壮的公鹿带着的无线电颈圈源源不断地发回信号,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遥感跟踪,确定它们的活动范围。


经过一冬一春的考验,1999年3月上旬,其中一头母鹿在野外产了第一头小崽。但母鹿怀孕时还是在半散养区,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母鹿性成熟要2年,2001年它性成熟后发情交配,2003年3月3日在野外又成功分娩,这一天,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没有野生麋鹿的历史。


据工作人员介绍,隆冬时节,麋鹿会在到滩涂荒地上晒太阳取暖。运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三四十只。


在冬季的白天,麋鹿最近也要在距离海堤公路200米以外的地方活动,春夏季路基附近的草很嫩,如果运气好,就在50米开外觅食,但对人还是很警觉。


自1998年麋鹿首批野放后,保护区每天都要在野外观测,如果连续3天在外围看不到麋鹿,他们就要结伴进入滩涂深处,在大麦草、芦苇中步行寻找野生麋鹿的踪迹……


2016年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16头来自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又在洞庭湖放归野外。


1986年引进的39头麋鹿已发展到2018年的4556头,占全世界麋鹿种群的60%以上,其中野生麋鹿种群达905头……目前,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占地面积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麋鹿,一个命运多舛、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物种,在这里绝处逢生,从濒临灭绝到家族兴旺,麋鹿回归中国并实现野外繁育,不仅对全世界麋鹿种群的扩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人工驯养繁殖和回归自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泥滩里长出的“天下第一鲜”


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与其它沿海地区不同,黄海之滨漫长的海岸线很少有沙滩、礁石,都是一望无际的盐碱滩涂,它由大量泥沙冲积而成。别看这泥滩黑乎乎脏兮兮的,但是泥滩中却蕴藏着无数海鲜珍品。而其中最奇、最鲜、最多的则是古来作为贡品的文蛤,其肉质肥厚,多津多汁,味鲜不腻,号称“天下第一鲜”。



文蛤是一种适应广温带生存的动物,我国南至广西、北至大连都有出产,但唯独只有南黄海的文蛤鲜美独特有加,无腥不膻,这主要得益于这里独特的细沙性滩涂,以及温润的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文蛤大多藏匿在泥沙之下,需要用勾耙翻出或用脚踩出,踩文蛤时手舞足蹈,远远看上去就像是在“蹦迪”,因此“海上迪斯科”和“空中交响曲”也就成为当地颇负盛名的特色旅游项目。每到夏季,文蛤就进入一年中最肥美的季节,许多渔民和游客争相来此赶海,体验下海踩文蛤。



文蛤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做法更是多样,一般可炖汤、清炒、蒸蛋,如连壳下锅翻炒则火光红艳声音脆亮,如与面糊鸡蛋制成文蛤饼则色泽金黄口味鲜香,如去壳挑肉与韭菜等搭配那味道更是美妙绝伦。



相传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扬州时,扬州知府派专人采购文蛤,供乾隆品尝。吃尽人间美味的乾隆从未品尝到如此鲜美的佳肴,连连称赞“美哉美哉”。一时高兴,挥毫写下“天下第一鲜”几个大字。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