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作者:耶子 熟悉海明威作品的文学爱好者,一般都知道这位世界著名的美国作家有一部作品,书名为《丧钟为谁而鸣》,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或知道书名是受一段著名而有着广泛影响的布道辞的启发而形成的,更鲜有人知道这篇布道辞出自文艺复兴时期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约翰.多恩之手。 多恩的布道辞绝非教义经文的释解和无关世界痛痒的陈词滥调。多恩的布道辞不仅与人类及其所处的现实世界的呼吸息息相关,且才华横溢,锋芒毕露,意蕴纯厚深长,极富激情和哲理,曾倾倒过整个伦敦城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每每布道,他都能紧箍并威慑住人们的心灵,使凡是前往聆听他布道的人,几乎无一不被深深震动。 给后世不少文人的创作和精神以极大影响,也是促成《丧钟为谁而鸣》书名形成的这段布道辞是这样说的: 每个人都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岛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角;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人和人类是不可分的。所以不要派人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无论谁死去,钟声为你而鸣。 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通过对三十年代西班牙内战的描写,表达了对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态度和立场。然而,多恩的这段布道辞中所蓄含的思想与精神,远远广而深于海明威这部文学作品所局限的思想与精神。多恩的思想与精神直接来源其宗教信仰的根本宗旨,即,忧患和关注天下人类中每一个人的苦难与不幸,并将人类中每一个人的不幸视为自己个人的不幸,将整个人类的苦难视为与己不可分割的事件。事实上,这不过是基督教信仰中最基本的“无辜负疚”品质的另一种形态的言语表达。这种宗教品质形成的情愫与情怀,已不是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形态,而是一种与灵魂相关的精神质素。它关涉的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负疚,涉及的是与普遍生存中的裂伤息息相关的负罪自谴及其良知的不安,源于意识深处对于所有人为或本源的不幸、受苦、悲哀、痛苦等等灾难横加在生存上的痛感和惜感,唯有具备这种禀赋与质素,具备这样的情愫与情怀,方能导向灵魂对存在普遍的关注与叩问,方能导出灵魂对生存的每一个他人的“死”不是猎奇地去打听,而是视为与自己时刻相关有联系的不幸与痛苦。事实上,也只有将他人的丧钟视为自己的丧钟,才有可能每一个个体不再将历史中受难和苦难,不再将历史中每一次罪恶撇在一边,去什么“潇洒一回人生”,只求得个我自身的欢乐与愉悦,只求得个人心灵的宣泄与满足。 显然,不难体味出,多恩这段名言中的“死”已远非指生物意义上的死亡,还包括苦难与不幸。 的确,不要再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因为,无论谁死去,丧钟为“我”而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