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近年来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三

 木香草堂 2018-10-07

江苏省近年来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三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江苏省近年来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三

2009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 C  

A.年龄差异     B 能力差异    C  个别差异    D  性别差异 

2.学生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二是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是不平衡性,四是( D  

A.不同步性     B 规律性      C 共同性       D  差异性 

3.在教育中,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  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 B  

A.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B 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C.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素质        D 有效的方法,改善教学成果 4.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 C  A.支持作用     B 定向作用    C 阻碍作用     D 强化作用 

5.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B    A.接受学习     B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机械学习 

6.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二 是联结阶段,三是( D  

A.程序化阶段   B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C 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D自动化阶段 

7.根据学习者心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 B  A.感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理性知识      D 元认知知识 8.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分别是目的性能,认知性和( A     A.序列性       B 针对性         C 方向性        D 实在性 

9.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策略,二是元认知策略,三是( B  A.组织策略     B 资源管理策略   C 计划策略      D 调节策略 10.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A     

A.学会调适   B 寻求发展       C 适应环境      D 调节自我 11.态度结构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 D  

A.策略成分     B 品德成分       C 意志成分      D 行为成分 

1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种现 象( D     

A.服众         B 屈服           C 场依存性      D 从众 13.提出掌握学习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C  

A.阿尔波特     B 奥苏伯尔       C 布鲁姆        D 马斯洛 

1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B     A.期望效应     B 皮格巴利翁效应  C 放大效应     D 预期效应 

1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 C     A.标准化成就测验                   B 教师自编测验和问卷测验 C.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D 认知测验和能力测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____教学环境___等五种因素 

1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初创时期,____发展时期___成熟时期和完善时期 

18.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发展存在着____关键期___,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9.动机具有激励功能,_____指向功能____和强化功能 

20.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__命题学习_____ 2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和___操作的熟练___ 22.认知策略通常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____组织策略______ 

2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_____主观判断_____ 2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 学生的___心理___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5.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_____学习结果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26.成就动机:  27.群体凝聚力      28.元认知      29.技能    30.教学媒体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P16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发展不是量变的积累,而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阶段性质变的过程。确定了儿童认知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见下表。 

 儿童认知发展诸阶段主要特征 

 

注:物体恒存性也称为物体守恒性 

3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67 

⑴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⑵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3.简述迁移的作用(P74 

⑴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⑵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⑶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4.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P122 

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5.简述发散思维的特征(P146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  

  ⑴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⑵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⑶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试论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1 

⑴深度加工材料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研究表明,对新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可提高对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并有利于对这些信息的提取与回忆。 

⑵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如在记忆外语单词时使用“关键词法”,即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先在母语中找到一读音与外语类似,且能产生有趣联想的词。如记英文“gas”(煤气)时,可用汉语的“该死”作为关键词,两者读音相似,可产生“人因煤气中毒而死”的联想。 

⑶进行组快化编码  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个体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如记忆149162536496481时,如果没学过平方,就是15个组块,如果学过,则是1个组块,即1-9的平方。 

⑷适度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如学生在朗读一篇短文10分钟后刚好能背诵,再多读5分钟。但过度学习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而是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相反可能会导致疲惫、厌倦进而影响记忆效果。 

⑸合理进行复习  首先,要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新材料学习后开始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遗忘速度放缓。因此,对新材料的学习应及时复习。其次,要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多次)效果要好。再次,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因为前一方法更有利于发现学习薄弱点,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集中注意。 37.试论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P154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形成道德信念的基础与途径,而后者对道德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和支配作用。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既表现为个体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表现为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包括直觉道德情感、想象道德情感与伦理道德情感三种形式。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使完成道德认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与道德行为习惯。 38.结合加涅提出的教学观点,谈谈教学中要完成的有关教学事项(P194 

教学事项是指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项。引导学生的注意方式有三种:①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变化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③配合学生经验,转到所教主题之上。  

(2)提示教学目标。通过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目标和结果,形成心理定向。 

(3)唤起先前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大脑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技能,如果发现学生缺乏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就要及时给予辅导。 

(4)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有关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学习指导。呈现完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方法。 

(6)展现学习行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新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上的三种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①眼神和表情;②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③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 

(7)适时给予反馈。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行为时,未必就表示他确实已学到了该种行为。因为靠短时记忆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加以复习,就难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8)评定学习结果。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课堂小测验、课堂问答,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的辅导。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当确知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之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识,并给予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迁移。

 

 江苏省近年来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二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2010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  A   A.客观描述          B.主观判断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2.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 B   A.联想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3.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  C   

A.场依存            B.内在型 C.场独立            D.冲动型 

4.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提出者是(   B   A.阿特金森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维纳 5.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D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6.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B    A.维克斯勒智力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 C.儿童智力量表       D.成人智力量表 

7.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家长便撤消惩罚,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种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是(  C   

A.正强化             B.正弱化 C.负强化             D.负弱化 

8.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  A    A.定向性             B.不平衡性 C.结构性             D.差异性 

9.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  B    A.熟悉教材           B.创设问题情境 C.了解学生           D.激发学习动机 

10.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最高级的需要是(  C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11.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这种学习称作(  D    A.上位学习           B.感性学习 C.命题学习           D.下位学习 

12.受m(a+b)=ma+mb的影响而得到la(a+b)=lga+lgb,这是一种(  B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3.对学生课题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   C   A.教学媒体           B.学习情境 C.课堂纪律      D.师生关系 

14.最早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D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阿特金森           D艾宾浩斯 

15.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属于(  C   A.组织策略           B监视策略 C.调节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 条件作用  ,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7.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 教学大纲 和教材,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 

18.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理学的成熟和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期望  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 心理自我 的过程。 20.知识是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主观表征   2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为 7±2 个组块。 

2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指 学习需要  23.我们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 同化性迁移  

24.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独创性  

25.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 知识结构 的学习策略。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P5 

27.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的核心力量。   P24 

28.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P173 

29.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P152 30.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P215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第7  P120 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3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第3 

学习观 

  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⑵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通过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后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知识的转化就是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   教学观 

  ⑴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所谓掌握学科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学习兴趣。   ⑵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有自我奖励的作用。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③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习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及个别的差异等。 

  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注:上述加粗内容在回答论述题时使用,在回答简单题中可省略) 33.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第12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结束后的自编测验没有针对目标,那么。就没有测量到所想要测量的教学结果。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指导的发现教学。   

(3)指引学生学习。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3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第7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3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第15 

⑴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⑵开展微格教学; ⑶进行专门训练; ⑷反思教学经验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第4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学习情境才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状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过高与过低的学习动机都对学习效果不利;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较容易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紧张点,这样有利于其学习效果;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有困难时,教师则应尽量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缓解其紧张情绪,让其集中精力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则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尽管如此,对学生的奖励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滥用外部奖励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使其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37.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主要方法第6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即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③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38.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方法第10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价值辨析及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⑴有效的说服。教师在说服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为,还要以情动人。 

⑵树立良好的榜样。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⑶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责任。 

⑷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开始时不能被个体清醒意识到,必须通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验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⑸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江苏省近年来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三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http://wenku.baidu.com/view/e7833826482fb4daa58d4bdb.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