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

 garyhyz 2018-10-07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唐代诗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认为:“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岂曰尧哉!


明朝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又提出“乌曹作博、围棋”。乌曹相传是尧的臣子,有的又说他是夏桀的臣子。

后来,董斯张的《广博物志》、张英的《渊鉴类函》等也采录了这种说法。明朝林应龙在《适情录》中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据《列仙传》记载:“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


今天在此不讨论围棋的起源,小编要专门介绍一个唐朝大国手完虐倭国第一棋手的历史故事。这是一个极其有趣、回味至今的故事。

                                                               

大中中,日本国王子来朝,献宝器音乐,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三月间,小日本来大唐进贡,献上各种宝器乐器。皇上对倭国进贡的王子以礼相待。华夏之族,礼仪之邦,自古传诵。)


王子善围棋,上勅顾师言待诏为对手。(古时围棋称为“弈”,至隋唐时期,才叫棋。

围棋在古代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倭国王子围棋非常好,号称倭国第一高手,皇上让待诏顾师言和王子对弈。

    翰林院待诏,六品官衔。翰林制度是从唐至清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政治史、文化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翰林”之名汉代已有,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所在。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唐会要》),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称“翰林待诏”。一般较多地选用文学士人,称“翰林供奉”,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


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集真岛岛上有凝霞台,台上有手谈池,池中产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焉。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


(冷暖玉棋子是在倭国东方很远很远的集真岛上生产的,这是一座仙岛,古代有之,今世地球日渐污浊,已经隐没不显了。这种棋子天然生长,黑白分明,拿在手里冬天暖和、夏天凉爽,天生神仙下棋所用之物。会不会是神仙徐福留给倭国奴才玩耍用的?)


又产如楸玉,状类楸木,琢之为棋局,光洁可鉴。


及师言与之敌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是解两征势也师言担心辱没大唐脸面,手心冒汗,埋头苦思半天,方才落子,下到三十三步,终下成镇神头之局,胜局已定。)

现代'棋圣'吴清源的棋之——“镇神头”


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回语鸿胪曰:“待诏第几手耶?”

(倭国王子目瞪口呆,手都不敢举起来,缩在棋桌下面,蜷伏着身子,回头低声问旁边的大唐外交部陪同官员。鸿胪中国古代朝廷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至唐代,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


鸿胪诡对曰:“第三手也。”师言实第一国手矣。(鸿胪诈说,师言是大唐第三高手,实际上是第一高手。)


王子曰:“愿见第一。”

曰:“王子胜第三,方得见第二;胜第二,方得见第一。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


倭国王子想见大唐第一国手是什么风采,死也要死在第一高手手里面,关键是回国才好吹牛皮,号称与大唐第一过手鏖战数日,终于没有赢。这种脑子里面的臆想,绝对够吹一辈子了。鸿胪说,你胜了第三,才能见到第二,胜了第二,才能见到第一。现在这么急躁就想见到第一高手,怎么可能啊?!赶紧收拾回家练好再来吧!)


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

(倭国王子喟然长叹,说到“底我们鼻屎般的蕞尔小国不行,我是倭国第一,比之大唐的第三高手那是远远不如!这次我才真信服了!”)


今好事者尚有《顾师言三十三镇神头图》。(这件事情之后,有人根据本次顾师言对弈的名局,专门作了一副画,叫做《顾师言三十三镇神头图》。)

                                                                             

顾师言是唐宣宗会昌、大中年间翰林院棋待诏,称晚唐第一高手。


其闻名围棋史册的事迹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以'镇神头'之招降伏日本国王子,上文来源为唐代苏鹗的《杜阳杂编》,对此'镇神头'进行了详细描绘。


另据《旧唐书》载:'……三月己酉,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本官平章事。以礼部尚书、盐铁转运使马植本官同平章事。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侍诏顾师言与之对手。'可以确定顾师言与日本国王子对弈一事属实,但史书中未对棋局过程有所描述,且未交代胜负结果如何。


对于'镇神头'一说,明王世贞在其《弈问》中曾有探讨:


问:'顾师言三十三着而胜神头王,信乎?'曰:'一说日本王也,弈至三十三着而决胜,可谓“入神”者也,其犹在“坐照”上乎?

意思是顾师言棋艺神乎其技,可谓入神的段位,与现代社会比照,应该比所谓至少九段的高手还要厉害。因为现代社会没听过这种精彩的对弈棋局。


《棋经·品格篇第十二》记载:


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 

一品:入神,变化不测,而能先知,精义入神,不战而屈人之棋,无与之敌者。 

二品:坐照,入神饶半先,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三品:具体,入神饶一先,临局之际,造形则悟,具入神之体而微者也。

四品:通幽,受高者两先,临局之际,见形阻能善应变,或战或否,意在通幽。

五品:用智,受饶三子,未能通幽,战则用智以到其功。 

六品:小巧,受饶四子,不务远图,好施小巧。

七品:斗力,受饶五子,动则必战,与敌相抗,不用其智而专斗力。 

八品:若愚,观其布置虽如愚,然而实,其势不可犯。所谓“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敢拒”是也。

九曰:守拙, 凡棋有善于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谓守拙。


后人未见到这三十三手'镇神头'棋谱,便用王积薪'一子解双征'棋局来附会,但王积薪棋谱是四十三着,明显不是同一个棋局,存在穿凿附会之嫌疑。


唐宣宗时日本大约是文德天皇时代,日本史学家否认了那段时间有王子来华之事。唐代苏鹗《杜阳杂编》、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和北宋王钦若等编写的《册府元龟》均对此有近似的记载,只是没有提及'镇神头'一说,史实可信程度很高。


关于这个故事是否可靠,日本史学家渡部义通在日本《棋道》杂志上对此有简单的解释:'日本王子可能是高岳亲王(平成皇帝之子)。高岳亲王于仁明朝承和二年(835年)随十三次遣唐使入唐,于阳城朝元庆四年(880年)归国途中殁。前后在唐共四十五年,而大中年间他当然在唐。'


其二是与阎景实御驾前争夺'盖金花碗'。《忘忧清乐集》中载有与棋待诏阎景实争夺'盖金花碗'对局。


唐宣宗年代,曾经多次举行全国性的围棋大赛,其中一次以'盖金花碗'为奖品的比赛最为有名。最终进入决赛的是顾师言与阎景实两人,阎实景执白先行,最终顾师言以'一路'取胜,夺得奖品。

两人对局的棋谱,后人曾收录《忘忧清乐集》,命名为'金花碗图'。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