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康熙辛未年《北炉桥徐氏源流》中的信息量(淮南方域钩沉)

 淮上风 2018-10-07
      先句读原文如下(繁体字异体字通改简化字):
             北炉桥徐氏源流

    按徐以国氏本伯益之后,乃颛帝之孙嬴姓,国受封于徐国灭,子孙以徐为氏,此其姓氏之源流也。
    据《纲鉴》言:徐国即今凤阳府泗州是也。
    秦汉而下,世愈远,支派愈蕃,散居乎天下。然世有理乱,而迁徙去就无常,故谱牒散逸,不足以征。
    北炉桥之徐,则自姑苏而迁(旧传昆山县)。明太祖定鼎金陵,洪武七年,徙江南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而我      始祖编寿城乡十里三甲民籍,其始至居于州东去城九十里、与定远交界,地方北炉桥三里即今三里冈是也。    始祖坟墓旧传在镇南庵前,今历世久远,已莫可辨识矣。再传葬三里冈旁,至今茔墓尚存,数传而我   堂公由三里冈迁坟周家茔,自是以后,其他子孙尚居三里冈,而堂公一派迁居河东,遂与三里冈分矣。
    由    堂公坟茔支派历历可考,由        堂公而上祖宗讳字莫可详。稽昔我
    伯祖余所公,尝言幼时侍我
    高祖傅岩公,傅岩公命之曰:“源、珍、进、善、详、弘,此六讳者,吾家上世祖也,尔其识之。”时    余所公亦未尝深考,尝以是语敬,敬遍访之族长,莫能知也。及考各家所藏修斋意旨本,其中载祖宗讳字则见堂之上曰“珍”,珍之上曰“源”,而“进、善、详、弘”四讳又所不载,据意旨所称,则珍当系堂之父,源系堂之祖。而愚意“善、进、详、弘”等而堂之,亦当系六世,是堂公而上尚有六世也,堂公而下迨今八世,是由过江始祖以迨今日十有四世也。要之历世既久,谱系已失,讳氏虽存,昭穆莫考,亦姑存而不论矣。今谱之修,则自近代可纪者,以堂公为始,而凡吾族之不在谱内者,亦皆堂公伯叔昆弟子孙去茲未远,但以旧谱既失,则分派之处莫详,不便合谱,使两分各编一谱,以为子孙记识而已。
    又闻初渡江时,始祖兄弟三人奉一母,其后居三处,为三族:一居泗州枣巷;一居地理人称“地理徐”——系本州民,去镇未远,前数十年尚相往来,而泗州枣巷之徐,则未之闻也。
    今谱成,略叙其所闻者于篇首,以俟后人之参考云。
    康熙辛未年重九后三日
                              裔孙容敬百拜识
          (原文“容敬”二字小于其它字)


解读:
伯医:应是“伯益”之误。
纲鉴:编年体史书,一部明人袁了凡写的《纲鉴》,一部清人吴乘权写的《纲鉴易知录》。通常指《纲鉴易知录》。
洪武七年徙江南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查《明史》,洪武七年未移过一次民。《明史》卷二记载:洪武三年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下文里一律简称“苏杭”)民无业者田临濠,给资粮牛种,复(免除赋役)三年”;《明史》卷三记载: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徙江南民田淮南,赐钞(纸币)备农具,复三年”。整个明朝就移过这两次江南民,估计作者没查史书,就轻易相信老人口口相传的史料了。愚以为,我淮南始祖于洪武三年,从江南昆山县移居此地的面大些。查史书,整个洪武年间,从来未从山东移过一次民。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见《明史》卷二)”。足以证明沿淮一带也确实有从山西及镇定过来的移民。
    到了宣德、正统时,整个明朝基本停止移民了。根本不存在“万历移民说”。
    昆山县,今属江苏省直辖县,隋唐时乃苏州州治,唐末五代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吴山镇的大军阀杨行密于此割据(《淮南农村人为什么把“狼”称作“马虎子”?》一文有所涉猎,《旧唐书》有杨行密传。)。杨行密的儿子杨渥,在大将徐温地襄助下在此称“吴王”。徐温长得冰清玉润,时人公认的美男子。后来徐温养子徐知诰——本名李升取代吴王建立了南唐后,又恢复本来的李姓了,那个著名的亡国文学家李煜就是李升的孙子。
      我国史学家公认的徐姓三大聚集地:山东一带;古徐国沿淮一带;江南苏杭一带(《时服时叛的古徐国》文中有所涉猎)。
    元朝时因昆山人口大增,扩其为昆山州。元末张士诚占据此地改称“隆平府”,洪武二年,朱元璋怒苏杭人为张士诚出力出钱打明军,降昆山州为县,加重苏杭民田赋十分取八——几乎取尽,特惩罚这些“顽民”。
    朱元璋在为政期间,基本上采取的是右贫抑富政策,唯独对苏杭民残酷无情。我苏杭民真得比窦娥还冤枉啊!上帝有主动权选择张三李四来替天行道,无奈的老百姓只能被动地选择“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诗句)”者,任这些大王们宰割来宰割去。到了建文皇帝时才改轻田赋,可是好景不长,燕王朱棣很快夺取皇位,怒苏杭民及陕西、山西民效忠大明皇帝朱允炆,再一次加重了苏杭民的赋役。竟把陕、山民编入了乐籍。到了宣德皇帝继位,才“减十之三。""海水沦陷田,悉除其税。……东南民力少纾矣。”(详见《明史》卷七十七、七十八之“食货一”、“食货二”)。
编寿城乡十里三甲民籍:明前期因重视农业种垦,严惩游手好闲者,户籍管理非常严格,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户编为一甲,每十年推举一次里长、甲长,曰“排年”,册首总为一图。按人口分若干亩桑地、旱地、水田,依州城远近分宽田(一二等地“大亩”)、狭田(三等地及洼地“小亩”)两种,本地社民多占宽田,外来移民多为狭田。人们只能在方圆十里之间活动,若出远门或经商等等,要向管理部门打报告开“路引”的,类似于今天的证明信、通行证,并规定回来时间,过期未回,门邻报告甲长,甲长报告里长,层层报告,否则要受惩罚的。这种户籍管理直到明朝中期才完全解除了。(详见《明史》卷“食货一、食货二”)
    三甲民籍大概指三十户编籍民,外加三户甲长共计33户。自由活动范围十里之间。
讳氏虽存,昭穆莫考:讳氏应该是“讳字”之误。
     昭穆:是指古代人安放先祖牌位的位置。秩序是“左昭右穆”,父为昭,子为穆;单世为昭,双世为穆;先为昭,后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譬如依照徐容敬公所记述的上六代世系,牌位摆放位置应该如下图所示:(始祖茔墓在康熙辛未年时就已经找不到了。)

每代误差十年八年很正常。明朝276年,清朝到康熙辛未年时是48年,420减去276再减去48再减去洪武三年的3等于93.十四代共误差93年很正常。何况徐容敬公也说“要之历世既久,谱系已失。”只能推测个大概,中间不敢说不遗漏。况且十四代全是单传,推测本身就不缜密。徐容敬公也知道这点,所以末了归纳道:“亦姑存而不论矣。”


    我以前曾听先父说过,始来淮南是弟兄三个共奉一母,那两个因年代久远失去联系不知所向了。徐容敬公在文里言之凿凿,应该可信,他下笔前绝对经过一番考据的。一支在泗州枣巷;一支就在本寿州,村名叫“地理徐”,而且还离炉桥镇不远,“前数十年尚相往来”,即明末清初还相往来,怎么突然断了往来了呢?我想可能是两个原因造成的,吾不言。关键能找到“地理徐”这个村子就好了。
        公元二零一八年十月八日于徐圩
                  徐裔功利(二字应小)百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