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2与M1的剪刀差拉大到15.2%,说明了什么?

 晔2016 2018-10-07

M2与M1的剪刀差拉大到15.2%,说明了什么?

发布者: jyblc | 发布时间: 2016-8-16 12:09 |浏览量:2.5万 | 评论: 31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36亿元人民币,预期8500亿元人民币,前值13800亿元人民币;社会融资规模4879亿元人民币,预期10000亿元人民币,前值为16293亿元人民币;M2同比只有10.2%,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6个和3.1个百分点; M1货币供应同比25.4%,预期24.0%,前值24.6%M2M1的剪刀差继续拉大到超15.2%,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

 

以上统计数据,有2点值得注意:首先是2016年上半年M2的增速与GDP增速、CPI增速存在3%的偏离。其次,M1增速与M2增速出现较明显的逆剪刀差(M1>M2),差值15.2%。这说明了什么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弄清楚“货币”是从哪里来的。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钞,就是各城乡居民手上的纸币、硬币以及企事业单位放在公司财务部的备用现金。如果企事业单位把一部份备用金存入银行,作为银行活期存款,即构成了M1

 

M1:是指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货币的主要职责是作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而银行活期存款由于能随时提取使用,具备与现钞一样较强的流动性,因此M1基本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支付能力,经济体系里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供应量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否则经济会过热或萧条。如果企事业单位将一部份活期存款转换成定期存款、开立银票保证金等,则构成了M2

 

M2:是指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其他存款(包括信托存款、保证金、租赁保证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等)。由于M2经过一定手续后,可以转化为流动性高的现实货币,从而间接影响着市场上的货币总供应量。M2不仅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

 

 

按经济学的理论,不考虑所谓的误差因素,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应该等于GDP增长速度加上通货膨胀之和,以体现实体经济发展对货币增长的需求,否则将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目前国内M2依然维持增长势头,而GDP已经略显乏力,我觉得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大部份的货币投入实际是去了基建行业,以及低效益产出的行业,如采矿业、化工、重工业、冶炼业、船舶业等,这些行业对资金占用较大,大部份处于亏损状态,需要靠财政补贴得以生存,在经济不景气情况下,虽然占用了较多资金,但是对GDP贡献却较少。

 

据媒体报道,近日为支持山西省属七大煤炭集团化解过剩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山西银行业将相关企业贷款重组转型为中长期贷款,涉及贷款资金人民币4000多亿元。截止2015年,七大煤企的负债总额上升至人民币1.1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2.30%。在我看来,这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

 

M1M2的逆剪刀差现象,反映了企业对经济前景保持谨慎的态度。一般来说,M2M1的增速之差,是用以判断市场资金活跃程度的一项指标。在经济向好趋势下,M1增速比M2增速快,说明经济体系内的货币倾向于以活期形式存在,经济活动频繁活跃,货币周转速度加快。当经济发展趋缓或衰退时,M1增速过快,说明企业投资意愿减弱,不敢盲目投资或扩大生产。

 

在目前国内定、活存款利率较低情况下,企业为了不错失投资机会,倾向于将更多资金放在活期账户上,坐收存款收益同时,寻找真正合适的生产投资机会。还有一个情况是,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都很容易从银行取得信贷资金,或者直接从资本市场取得便宜的资金来源,但他们却往往是最不缺钱的企业,信贷资金投放到他们身上,往往就是趴在企业的银行账户里,或者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这里资金从贷款变成存款,然后存款通过银行,变成贷款,再次发放给企业,如此循环,发挥着货币乘数效应。表面上存款和贷款都增加了,但贷款资金实际并未有进入实体经济,只是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倒腾,更甭提对GDP有多少贡献了。

 

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急需资金生产经营的大量中小型企业、新创企业却经常遭遇融资困境。据统计,国内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000万户,对中国GDP的贡献却超过了65%,是国内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份,但银行往往对他们锱铢必较,敬而远之。如何解决他们的融资需求关系着国内经济的长远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