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茂林之家 2018-10-07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中大(CUHK),书院制大学建制,为世界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重要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是一所以“中国研究”、“生物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经济与金融”、“地球信息与地球科学”等为重点研究领域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并在这些领域堪称世界级学术重镇。

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及联合书院于1963年合并组成;1966年,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1976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由大学统一负责;1986年,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1998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陆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大英帝国殖民地近五百年来只允许一所高等学府存在的铁律,是20世纪亚洲地区“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中大的出现掀起了香港七十年代的“中文运动”,成功终结了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作为香港乃至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和当代新儒家的主要阵地,中大先后聚集了钱穆、杨汝梅、林语堂、胡秀英、刘殿爵、饶宗颐、莫里斯、高锟、杨振宁、蒙代尔、姚期智、白先勇等一大批学术巨匠,培养了以史学家余英时、数学家丘成桐、银行家郑海泉等为代表的各界杰出人才。

截至2017年,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37.3公顷,建筑面积711267平方米;辖9个书院、8个学院及研究院,共有58个学系和32个主要研究所,在校学生20277人。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文化传统

校名来源

创校校长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届颁授学位典礼上,曾解释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原因。他指出有一个普遍解释以为中文即是指中国文化,故此,中文大学是指传扬中国文化的大学。

李卓敏认为“凡是大学都不可能脱离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是沟通本国和外国文化的桥梁…那是理所当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学特殊的地方在于中大是“专门为了一个特殊的使命而努力;这个使命就是把中国的资料吸收和融化到各个学科,予以发扬光大……简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学是把中国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学科的大学。”

李卓敏指出,大学校训“博文约礼”中的第二个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学校名的第二个字)并不指狭义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学科,因此校训更强调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义。他续认为:“凡是中国或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都是中文大学;但我们的大学却是独一的,因为英文名称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写T起头,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达出来了。”

学校校训:博文约礼

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博文约礼,为孔子之主要教育规训,其言载于《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针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约礼”为校训。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学校校徽

该校以中国神话中之“凤”为校徽,盖自汉代以来,凤即被视为“南方之鸟”,且素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之象征。以紫与金为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象征坚毅与果敢。

学校纹章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校董会按大学条例经校长代表向英国伦敦的英国纹章院申请授予纹章。纹章院于1967年授予中大纹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获得完整纹章的大学。中大纹章其现时所用校徽大致相同,只是两旁添加青色护盾兽麒麟。盾形校徽为“双色回头凤”设计,该双色订为“or”和“purpure”,意即金、紫两色。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师资力量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有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任教的大学,不少中大学者和研究人员屡获殊荣,而获著名奖项者更不计其数。截至2017年,学校拥有教职员工7960人,其中教授1059人,各类讲师及专业顾问564人,教学助理94人,副研究员及以上520人,研究支援人员1156人。

院系概况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8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院,开设多个主修、副修和双学位学士课程。

文学院:人类学、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研究、文化管理、英文、艺术、历史、日本研究、语言学、音乐、哲学、宗教研究、神学、翻译。

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环球商业学、酒店旅游及房地产管理、保险金融与精算学、专业会计学、计量金融学、国际贸易与中国企业、工商管理学士及法律博士双学位、环球经济与金融、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

教育学院:健康与体育运动科学、中国语文研究及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研究及英国语文教育、通识教育、数学及数学教育、幼儿教育、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

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金融科技学、计算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信息工程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法律学院:法学。

医学院:内外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剂学、公共卫生、中医学、生物医学、社区健康、老年学。

理学院:生物化学、生物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化学、地球系统科学、环境科学、食品及营养科学、数学、分子生物技术学、物理及统计、数学精研、理论物理精研、风险管理科学、自然科学、数学与信息工程学、计量金融学及风险管理科学。

社会科学院:建筑学、经济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城市研究、政治与行政学、全球研究、新闻与传播学、全球传播、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学、性别研究、环球经济与金融。

中国研究中心:当代中国研究。

学科建设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研究院提供两类型课程,即修课式课程及研究式课程, 颁授多种不同的高等学位,包括音乐博士、教育博士、护理博士、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法律博士、法学硕士、文学硕士、会计学硕士、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中医学硕士、临床药剂学硕士、神道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音乐硕士、护理科学硕士、护理硕士、专业会计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哲学硕士、理学硕士、社会科学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研究院另开设深造文凭及专业证书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科研平台

根据2018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卓越学科领域8个,联合研究单位34个,其他研究所33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转化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应用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卓越学科领域(8个):细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网络编码研究所、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植物与环境互作基因组研究中心、母体血浆胎儿核酸研究中心、中医中药研究与发展、植物及农业生物科技中心、资讯科技。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1949年,中国政治发生巨变,由于大批难民涌入,香港人口暴涨,令香港对中文授课教育的需求激增,对香港高等教育构成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亦为香港带来了大批出色的内陆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办不少“难民学校”,讲授专上程度的课程,协助南来及本地青年继续学业。其后中文大学的三所成员书院(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为国学大师钱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等人创办,其教学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东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

建校初期,规模极小,师生不过数十人。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由钱穆先生任院长兼文史系系主任,唐君毅先生任教务长兼哲学系系主任,张丕介先生任总务长兼经济系系主任,杨汝梅先生任商学系系主任,赵冰先生任法律顾问。

新亚早年的教授有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吴俊升先生、书法家曾克端、历史学家左舜生、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国学家饶宗颐、罗香林等。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被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由前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及香港圣公会领袖何明华会督于1951年创办,代表基督教在华发展高等教育传统的延续。

该校继承以前在中国国内十三间基督教大学之精神,依据中国基督教之传统,提供高等教育,以中文为主要之授课语言,并以融合基督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开拓博爱包容、自由开放之风气,培养学问通达、襟怀广阔,具有世界文化视野的人才为宗旨。

崇基学院创办之初,仅有学生六十三人,借用港岛圣约翰大礼拜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上课。其后再租赁坚道147号楼房及下亚厘毕道之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

蒙香港政府在新界马料水拨赠土地一段,面积共计十英亩,并于其地增建火车站(现名为大学站),该校乃于1956年迁至新界马料水村永久校址。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会计专科学校五所私立书院合并组成 。这五所书院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移的私立大学,与香港有密切渊源。

1956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柯克教授访港,建议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来,五所书院遂于同年6月宣布组成“香港联合书院”。

该校秉承“明德新民”校训,肩负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因应香港所需,与时并进,通过全人教育及群体生活,提升学生的品德情操,为香港社会、中国以至全人类服务。

1957年,联合书院依据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会。联合书院创校董事会主席及首任校长为蒋法贤医生,校本部设在香港坚道一百四十七号,有学生六百多人。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开拓发展

1957年,新亚、崇基、联合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由蒋法贤担任主席,争取政府承认三院颁授学位的资格,为进一步合作奠下基础。

1958年,港府接纳设立一所中文大学的建议,继于1959年正式宣布资助三所书院,并以它们为新大学的基础书院。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初步筹划大学校址、建设等事宜。

1962年,由萨塞克斯大学创校校长富尔敦爵士主持、国际学者组成的富尔顿委员会成立,以审定三院的水准,定下新大学的组织架构。

1963年,香港政府接纳富尔敦委员会的报告书,临时校董会随即成立,关祖尧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李卓敏博士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一任校长。9月15日,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条例》。10月17日,大学监督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会堂主持大学成立典礼,三所书院合并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同时成立。至此,从书院到大学这一长达十五年的艰苦历程终告完成,中文和中国文化也终于在香港获得明确地位。

草创之初的中大实行邦联制,每所书院仍维持教学及行政上的独立,大学仅负责颁授学位等工作。

1964年,中大首次颁授学士学位;订定校训“博文约礼”。

1965年,教育学院、校外进修部成立;开办首项学生交流计划。

1966年,研究院成立(为香港首所研究院)。

1967年,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颁授第一届硕士学位。

1969年,大学本部办事处迁入沙田现址。

1971年,简悦强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会成立,由三所书院的学生代表组成,但各书院仍拥有独立的学生会。

1972-73年,大学图书馆落成启用;联合书院及新亚书院迁入香港中文大学沙田校址。

1974年,工商管理学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准中大设立医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76年,第二次《富尔敦报告书》呈交大学监督,建议加强教务人员参与治校,以及重组学系。不同书院的学系予以整合,由大学统一负责,提供“学科为本”的教育;香港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改制方案,中大将采取单一制的行政结构,各书院只负责学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权力悉数移交大学中央。

1978年,马临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长。

1980年,首办博士学位课程。

1981年,医学院正式成立并录取首批医学生,成为香港第二所医学院;首办兼读学士学位课程。

1982年,利国伟爵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首次颁授哲学博士学位。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此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1984年,中大推行本科课程暂取新生计划,接受中五会考毕业生循该办法申请入学。

1986年,逸夫书院成立,成为中大第四所成员书院,其校舍则于四年后落成;大学全面检讨课程结构,改用学分制,并加强通识教育。

1987年,高锟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长。

1988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第三号报告书》,当中建议中大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引起中大学生抗议;大学服务中心加入中大(1993年更名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1989年,大学教务会通过大学本科学程采用弹性学分制,自1991年9月生效;《第三号报告书》的建议获行政局通过,建议最终成为事实。中大绝大部份学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学制。

1991年,工程学院、护理学系(2002年正名为那打素护理学院)成立。

1992年,药剂学院成立。

1993年,会计学院成立。同年,中大校友评议会成立。

1995年,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于中文大学成立,成为全港互联网讯息的核心。

1996年,李国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长。

1997年,利汉钊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1998年,中大驻北京大学联络处成立;中医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成立。同年,率全港之先录取内陆本科生。

1999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其后成为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2000年,中医中药研究所成立。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1年,中大于东铁大学站附近兴建全港首间教学酒店。

2002年,金耀基教授接任第五任校长;中大与东华三院筹划成立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中大首次颁授荣誉院士。

2003年3月28日,郑维健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因非典型肺炎爆发,中大宣布休课。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头。

2004年,刘遵义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长;法律学院成立(2008年升格)。

2005年,开始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收内陆本科生。

2006年,为应付中大于2012年恢复大学四年制后对学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晨兴书院及善衡书院,校舍设于大学体育馆后的山坡;大学制定策略计划,确立今后十年发展方向;选定五个重点资助研究领域。

2007年,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成立;获国家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

2009年,前校长高锟教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第一位拥有香港身分的诺贝尔奖得主;郑海泉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建筑学系升格为建筑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成立。

2010年,沈祖尧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长;两所新书院善衡书院和晨兴书院开始招生。

2011年,第七所书院和声书院开始招生;中大教学酒店开幕暨郑裕彤楼命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开幕。

2012年,配合香港“3+3+4”学制改革,采用四年制本科课程,回归创校一直推行至九十年代中期之学制;敬文书院和伍宜孙书院开始招生。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金禧校庆;康本国际学术园开幕。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批设立。

2016年,梁乃鹏博士出任大学校董会主席。

2018年,段崇智教授接任第八任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