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郭嘉“十胜十败论”审视曹操一生功过(上)

 行喜 2018-10-08

官渡之战前夕,面对袁绍的主动进攻,曹操面临极为严峻的战争形势。遥想袁绍当年,“有威容器观”“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不但地广兵强,在社会上有极高的声望,而且在百姓的心中是非常有德政的一方诸侯。当此之际,郭嘉为曹操献上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从激励曹操必胜的角度出发,也暗含对曹操的劝勉,提出了十个方面应当实现的战略安排。“十胜十败论”不但可用于判定袁、曹的官渡对决,也可用于评判曹操的一生功过。

道胜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繁礼多仪即讲排场、架子大,程序多、内容少,修饰多、务实少,虚伪多、诚恳少。人情莫不喜自然而厌繁缛,繁缛的礼仪不惟增加运行成本、降低办事效率,也疏远上下级关系。郭嘉投奔曹操前,曾在袁绍帐下呆过数月,虽然袁绍对他格外礼遇,但他还是毅然离去。袁绍喜欢繁文缛节,有一次回汝南老家,有很隆重的车队,阵势非凡,快到郡界时,他因怕受到同乡名士许劭的批评,就说“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就把其他车辆打发走,自己装模作样、轻车简从地回了家。曹操则不然,他胸怀大志,乐观包容,坚韧不拔,藐视一切困难,具有吞吐天下的英雄气概,完全不屑于繁缛的礼仪。许攸投奔曹操时,他已经休息了,但他跣出迎之。他“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他五十四次大笑的场景,许多都是在非常庄重或者生死攸关的场合,这虽然算不得正史,但也十分形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

义胜

“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以逆动”即袁绍不从民意,不拥戴汉天子,以一个反对汉天子权威的军阀面目出现。“奉顺”即曹操顺应民意,拥戴汉天子,以汉室的权威治理天下。东汉末年,汉室虽已倾危,但在百姓心中依然是正统,刘备的民望一直很高,与他打的兴复汉室的旗帜也有关系。毛玠、荀彧都看出若要取得胜利,需要顺应民意,“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条建议立即为曹操采纳并立即实施。在曹操行动之前,沮授也洞察此理,力劝袁绍早行“挟天子而令诸侯”,否则将被其他人抢得先机,结果袁绍不纳。当此之时,曹操因“奉顺”而以义胜,只此一点就在诸侯之中取得了道义制高点。但是,曹操在后期加封国公、受九锡,并未得到民意的普遍拥护,连他的首席谋士荀彧都表示反对。荀彧认为曹操应该怀忠贞之诚、爱人以德来匡扶汉室,结果被曹操逼死,荀彧的六子荀顗后来成为司马氏篡魏的得力干将。曹丕威逼汉献帝禅位后,对天下人说“尧舜之事,吾知之矣”,明白告知天下人谁有实力谁就可以不顾大义篡位为帝。这句不讲政治的蠢话,动摇了曹魏政权的政治基础,后来曹魏政权被司马氏“以其之道还施彼身”。当初郭嘉判定的义举,曹操不再坚持,失去了义,则人心背离。

治胜

“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上下知制”。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纲纪大坏,法令不行。当此之时,袁绍的治下法令宽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曹操则施行申不害、商鞅的法治思想,强调“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面对散乱的政治秩序,审时度势,以猛纠宽,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法令,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曹魏政权基本实现了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打击豪强、杜绝朋党,形成了清明的局面。曹操出任济南相时,发现青州各郡修了许多刘邦孙子刘章的祠堂,仅济南就有六百余座,祭祀活动大行,社会风气日益奢靡,百姓却越来越穷。曹操对此重拳出击,将这些祠堂全部拆毁,不许官民拜鬼拜神,让百姓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济南一时“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曹洪有一个宾客在许昌违法乱纪,被许昌令满宠逮捕,曹洪向满宠写信求情无果,于是告到曹操那里。曹操召见满宠,满宠预料曹操可能会释放这个宾客,于是提前执法,将那个宾客诛杀。曹操得知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负责任的官员就应该这样办!” 

度胜

“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袁绍虽然军力雄厚,手下有一流谋臣沮授、田丰和当世名将颜良、文丑、张郃,但是,他内心却怀疑这些部下,最信任的还是自己的亲戚子弟,在他那里,贤良者得不到信任重用,不贤良者也没有被分辨匡正。荀彧说袁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郭嘉也说他“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袁、曹二人起兵之初,曾有一段高下立判的对话,袁绍问曹操:“若事不济,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反问袁绍,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的用人之明有目共睹,他三次发出《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强调贤才的重点是才干,“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官渡之战胜利后,他将部下与袁绍的秘密通信全部焚毁,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包容度量。但是,曹操对人才的把握也出了很大的偏差,他以己之短忌人之长,“诸将有计画胜己者,随以法诛之”“轻害士人,天下非之”,诛杀的良臣良将良才为数不少,如崔琰、高顺、孔融、华佗,许多英雄离他而去,成为了他的对立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