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露丨暖身滋阴益脾胃,艾灸让你美过秋色

 斐睿 2018-10-08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白居易《池上》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古律为无射,射者出也,此时阳气上升,万物收藏无复出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草木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众物伏蛰,秋声满耳。

 


寒露养生,重在养阴


寒露在金秋之时,此时燥气当令,而燥邪之气易犯人体而耗肺之阴,使人出现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头发干枯、心烦易怒、大便干结、手足心发热、耳鸣等症状。因此,寒露养生,重在养阴。

 

所谓“阴”,是指人体内的阴液,包括精、血、津液等物质。中医认为阴为阳之基础,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为生。《内经》也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寒露气候干燥,燥盛则干,有伤阴液,故应以滋阴润燥为主,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滋阴不仅是健康的根本,还是女性养颜的关键。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女人要美,一定得如水般滋润才行。阴液不足会造成皮肤缺水,从而引起皱纹、干燥、黯淡、衰老,因此,女性想要养颜护肤,滋阴是重点。

 

那么寒露时节我们要怎么滋阴呢?——艾灸!


很多人认为艾灸只能补阳,但其实艾灸具有“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作用,具备双向调节的功能,阳气不足时能温阳,阴气不足时能滋阴,有调和阴阳之功。

 

古人艾灸讲究“节气灸”,时令节气是“节气灸”的时间条件,是反映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一定要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节气灸”,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因此,在寒露的时候,艾灸照海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滋阴效果比日常更强,能到达事半功倍的结果。

 

#  照海穴  #



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具有滋肾养阴、清热利咽、通调三焦的作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照海穴为“漏阴”,就是说如果不注意利用这个穴位,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因此照海穴是滋阴大穴,寒露节气要艾灸这个穴位。

 

#  太溪穴  #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为肾经经水的传输之处,具有清热生气、滋补肾阴之功效,由阴虚而导致的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失眠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艾灸这个穴位得到调理。

 

#  三阴交穴  #



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统血,为后天之本,肝藏血,精血同源。而三阴交通达三经,被中医称为“强身大穴”,艾灸三阴交具有活血养阴、平补肝肾的作用,女性长期坚持艾灸此穴可以活血祛瘀、滋阴调经,通调一切妇科疾患,还有美容的效果。

 

中医里还有一种咽津养阴法,具体做法如下:“每日闲目息心而坐,心注肺中,咽津送下丹田者十二口,以双手攀足心者三次,候气定,再如前咽津,送下丹田者七口而后止,永无燥热之病。”闲时多用此法吞咽唾液,能够滋阴益气,有助于美容养颜、健康长寿。

 

 

另外秋季冷热交替刺激,很多人会出现胃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消化问题,所以寒露的时候也要注意调理脾胃,可多灸足三里穴脾俞穴中脘穴以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疾病。

 

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之物,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莲藕、百合、秋梨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还有润肤乌发的效果。



足部保暖,添衣防寒


 古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到了,此时已不宜“秋冻”,要特别注意脚部保暖,不宜再穿凉鞋外出,比较怕冷的女性及老人、儿童,可以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袜子,以防“寒从足生”。

 

 

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足部受凉,容易导致人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寒露时节建议用艾叶水泡脚,能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若能在泡脚的同时按摩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处)和涌泉穴(脚心偏上的凹陷处),效果更佳。

 

寒露养生还要保证睡眠充足,宜早睡早起,但也不用过早起床锻炼,建议睡到早上7点半之后再起身,这样既可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也可避免起得太早太急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此时天气渐冷,早晚出门要注意保暖,防止过度疲劳和熬夜,晚上睡觉不要贪凉,以免夜里的寒凉之气侵入机体引发疾病。


望各位艾人相互告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