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比总结

 imelee 2018-10-08

截线是指同时穿过两条直线(或线段)或两条以上的线系的直线(或线段)。也可以理解为用某直线(或线段)去截取两条直线(或线段)或两截线 被截线 三线八角

   在交比(p1,p2;p3,p4)中,分号前的两个点p1,p2被称为基点偶(从名称来看,是因为前两个点常被用来作为参考基点),分号后的两个点p3,p4被称为分点偶(顾名思义,分割直线的两个点)。四个共线点p1,p2,p3,p4按照命名方式,在几何位置上并无限制。可能按顺序排列,也可能相互交错我在上一篇文章《交比不变》中总结了交比的定义,这里要利用定义给出交比的性质。

    选择直线l上任意两个参考点ab,按照统一的方式对l上的四个共线点p1,p2,p3,p4进行参数化。得到pi=a+λi*b,其中i=1,2,3,4。因此有:

(p1,p2;p3,p4)=(λ13)*(λ24)/[(λ23)*(λ14)]    (1)

使用a~b表示从ab的有向线段长度,则交比又有几何定义:

(p1,p2;p3,p4)=p1~p3*p2~p4/(p2~p3*p1~p4)    (2)

    令(p1,p2;p3,p4)=r,由(1)式可以得到交比的性质如下:

1.交换基点偶和分点偶,交比不变;(p3,p4;p1,p2)=r;

2.基点偶和分点偶内部同时互换,交比不变;(p2,p1;p4,p3)=r;

3.基点偶或分点偶内部互换,交比变成倒数;(p2,p1;p3,p4)=(p1,p2;p4,p3)=1/r;

4.交换中间或者首尾两个点,交比变成1-r;(p1,p3;p2,p4)=(p4,p2;p3,p1)=1-r;

四个点的排列共24种方式,所有交比只有6种不同的结果:r,1/r,1-r,(r-1)/r,1/(1-r),r/(r-1)。

    特殊情形:若共线的四点交比出现0,1,∞三者之一时,则说明四个点中有两个点重合;反之亦然。由(1)式和交比性质,很容易验证此命题。

    调和比:若(p1,p2;p3,p4)=-1,则称交比为调和比;称共线四点p1,p2,p3,p4为调和点列(或称四点调和共轭)。由(1)式可知,四个共线点p1,p2;p3,p4互异。根据交比的性质,构成调和比的四个点拥有三种可能的交比值:-1,2,1/2。调和比是很重要的交比,因为有特殊的几何意义。若满足调和比的共线四点中p4是无穷远点,则p2~p4/p1~p4=1。由(2)式可知p1~p3/p2~p3=-1,因此p3是p1和p2的中点。

    简便起见,四个共线点用A,B,C,D表示(齐次坐标点),令AB表示从A到B的有向线段长度。若四点组成调和点列,则线段AC的长度为AB和AD的调和平均数,即:

2/AC=1/AB+1/AD    (3)

调和比的名称应该来源于此,下面证明满足关系(3)的四个点的交比为调和比。

    证明:由(3)可知2*AD*AB=AC*AD+AC*AB,因为AB=AC-BC,则有AD*AC-2*AD*BC=AC^2-AC*BC,即AC*(AD-AC)=BC*(2*AD-AC)。由于CD=AD-AC,所以AC*CD-BC*CD=BC*AD,即:

AB*CD=BC*AD    (4)

再由CD=BD-BC,得到(AC-BC)*(BD-BC)=BC*AD。所以AC*BD-BC*(AB+BC+BD)+BC^2=BC*AD,显然AD=AB+BD,则有:

AC*BD=2*BC*AD    (5)

最终证得(A,B;C,D)=AC*BD/(BC*AD)=2,故满足调和比。事实上由(4)可知(A,C;B,D)=AB*CD/(CB*AD)=-1,命题亦得证。关系(3),(4),(5)等价。

图1 圆和椭圆中的调和点列


    调和点列可以由二次曲线的极点和极线构造出来。如图1所示,左边的二次曲线为圆,右边为更一般的椭圆。A为极点,对应A的极线l交二次曲线于点E和F。因此AE和AF为二次曲线的两条切线,且E,F为切点。过点A的直线m交二次曲线于B,D两点,交极线l于C点。证明直线m上的四个点A,B,C,D为调和点列。

    当二次曲线为圆时,弦切角=所夹弧度数/2=圆周角;所以△ABE∽△AED,△ABF∽△AFD;并且有AE=AF。要证明(4)式,须知AB*CD=BC*AD等价于AB/AD=BC/CD,其中左边=(AB/AE)*(AE/AD)=(BE/ED)*(AF/AD)=(BE/ED)*(BF/FD)=(BE*BF)/(ED*FD)。又因为∠EBF+∠EDF=π,所以sin∠EBF=sin∠EDF。显然三角形的面积比S_EBF/S_EDF=(BE*BF*sin∠EBF)/(ED*FD*sin∠EDF)=BC/CD,故(4)式成立。

    当二次曲线为一般的椭圆时,几何关系就没那么简单了。这里用齐次坐标来计算交比,令X'=transpose(X),即X'表示X的转置。设二次曲线方程为

X'QX=0    (6)

其中Q为实对称阵。根据极点和极线关系可知

l=QA    (7)

点E,F在l上,所以l'E=l'F=0,即

A'QE=A'QF=0    (8)

又因为点E,F都在椭圆上,所以

E'QE=F'QF=0    (9)

由于A,E,F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det(A,E,F)≠0,即三个点的齐次坐标线性无关。因此,射影平面内的所有点都可以由这三个点的线性组合表示,平面坐标有两个自由度。令B=A+u*E+v*F,则直线m=A×B=A×(u*E+v*F)。所以直线m和l的交点

C=m×l=[A×(u*E+v*F)]×(QA)=(A'QA)*(u*E+v*F)-(u*E'QA+v*F'QA)*A

上式推导用到了公式:(a×b)×c=(a'c)*b-(b'c)*a。由于E'QA是数,数的转置等于本身,所以E'QA=A'QE=0,得到

C=(A'QA)*(u*E+v*F)=u*E+v*F    (10)

将点B代入椭圆方程(6)式得到

(A'+u*E'+v*F')Q(A+u*E+v*F)

=A'QA+u*A'QE+v*A'QF+u*E'QA+u^2*E'QE+u*v*E'QF+v*F'QA+u*v*F'QE+v^2*F'QF

=0

将(8)和(9)代入上式简化后得到A'QA+2*u*v*E'QF=0,其中A'QAE'QF是两个已知数,因此得到二次曲线上点坐标的约束条件

u*v=-(A'QA)/(2*E'QF)    (11)

因此按照B=A+u*E+v*F的形式进行参数化得到的椭圆点满足(11)式,即系数u和v的积为定值。令点D=A+s*C=A+s*u*E+s*v*F,所以s^2*u*v=u*v,即s^2=1,得到s=1或-1。若s=1,则B点和D点重合;这时B,C,D一起重合到E或F点,A,B,C,D退化为两个点。若s=-1,则D=A-u*E-v*F。以A和B为参考点,对共线四点进行参数化得到

C=B-A=A-B,所以λ1=-1;

D=2*A-B=A-B/2,所以λ2=-1/2;

最终得到四点的交比(A,B;C,D)=λ1/λ2=2,故命题得证。根据交比的性质(A,D;C,B)=2/(2-1)=2。由图1可知,当A点位于无穷远处,则AF平行于AE,直线m经过二次曲线的中心点C,线段BD为直径


感谢博客 http://blog.csdn.net/homography/article/details/39529385

后续还会持续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