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lucjb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为什么双塔成为太原的标志
2018-10-08 | 阅:  转:  |  分享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为什么双塔成为太原的标志太原,古称晋阳,同时也称“龙城”,有2500多年建城历
史的古都。“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军事、文化重镇。2009年8月太原永祚寺(双
塔寺)门票20元双塔自建成伊始就成为太原的地标,“凌霄双塔”作为太原八景之一久负盛名。在没有高层建筑的古代,人们出入太原,双塔首
先映入眼帘,成为太原的地标。1985年太原设计的全国第一枚市徽里就有双塔,还含一个“并”字,太原别称“并州”。全国第一枚市徽——太
原市徽双塔相距30米,也极为相似。两塔均八角13层,高度也一致,均54.7米,但两塔本质上却相去甚远。一座是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
599年)的文峰塔,一座是九年后建的宣文佛塔(内藏佛骨舍利)。文峰塔是为弥补地形缺陷建的风水塔,佛塔则是佛教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建塔
还要从宋太宗焚烧水淹古晋阳城说起。公元979年,宋朝的皇帝赵光义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但是还有最后一个地方政权北汉山西的晋阳城没有
攻克。赵光义三次带兵攻打这座城池,虽然最终攻克,但也让他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代价。作为报复,他下令驱逐城里的居民,并让士兵焚烧、
水淹晋阳城,要彻底毁掉这座“威胁”他皇位的“龙脉之地”。宋天子如愿以偿的移除了晋阳的王气,破坏了古晋阳风水之后,在晋阳城旧址东北三
十里(即今天太原城所在地)重建太原城。同时,为了降低太原的政治地位,削弱太原的政治影响,赵宋王朝下令限制太原科举取士的名额,从此太
原一扫汉唐雄风,人才凋零,成为太原历史上重大转折点。太原被迫忍受着中央政权的歧视和打压,无论北宋还是金元两朝,太原的地位和影响力较
之以前都急剧下降,政治、经济毫无建树,唯一没有被削弱的是烽火狼烟的军事价值,这场浩劫竟然持续到明朝光复。古人当然不敢把文风不盛归咎
于“政治原因”,而是在“风水”上做足了文章。塔上俯瞰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东南方是“奎星”所处的方位,主文运,西北方属金水,“左痹不
胜右”,所以“其民挚悍”“文明不开”,文运难以兴盛,必须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建造高塔,才能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兴盛士风,多
出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太原城雕1599年,太原士绅推举傅霖(后来他的孙子傅山“果然”成为明末清初思
想家、书法家、医学家)为首,集资在太原东南郝庄的最高山头兴建文峰塔,塔旁建有永明寺。文峰塔建成九年之后,晋王朱敏淳有感于狭促简陋的
永明寺与太原北方重镇的地位很不相称,便邀请五台山福登大师前来主持扩建永明寺。当朝皇帝万历的母亲李氏,敬佛笃深,助资了寺庙扩建,佛塔
是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因李氏封尊号“慈圣宣文皇太后”,所以该塔名“宣文塔”。福登得佛骨舍利藏于塔内,说明它原本就是一座佛塔。两塔均为
砖筑楼阁式,塔表仿木结构,用砖磨刻成斗拱、坊和檐椽,极见明代砖雕艺术家的匠心和才华。塔内设踏阶可盘旋而上,直达最上层,有“凌霄双塔
”之说。因五台山有敕建的“永明寺”,福登遂将其改名为“永祚寺”。祚,福、保佑之意,也有流传的意思。永祚二字出自《诗经·大雅》“君子
万年,永锡祚胤”。寺名永祚,即祝愿朱明王朝万世永存,也满足了百姓福盼之意。因寺东南有双塔,百姓习称“双塔寺”。福登计划中的寺院规模
是非常宏伟的。69岁的他终因年迈体弱,积劳成疾无法完成其计划。完成新塔之后,福登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圆寂。双塔寺大雄宝殿永祚寺规
模不大,但特点鲜明。坐南向北,与一般的寺庙正好相反。还有极富特色的砖结构建筑,寺内殿宇不用一钉一木,是明代典型的无梁式建筑。寺内明
代种植的牡丹紫霞仙,至今仍然盛开,牡丹花开动晋城。还有堪称书林瑰宝的碑廊。有道是,不游双塔寺,不识太原城。太原街景更多内容请关注,乐途乐游之搜狐号趣头条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知乎新浪微博
献花(0)
+1
(本文系lucjb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