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行知录】既自律,又自由 ——学生常规的文化立意

 月满西楼057 2018-10-08




上一周,大课间活动在做操之后安排了分班器械运动。由于未经仔细推敲,需要大空间的球类运动和不适合全班进行的乒乓球活动以及教师的任务不明确,让整体活动呈现比较乱的局面。学生排队回班级也就延续着这种兴奋,甚至几个班级之间都挤在狭小的楼梯间,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我叫停了分班活动等安排周全再启动,便利用大课间时间整顿学生的做操质量和回班纪律。我未加思索的采取了批评部分班级和学生的方式,通过话筒传递出的威严和警告与同步跟上的值日行政和大队干部的监督,全校的队伍都很有序、很安静的走进了教学楼。

 

最后一个班的学生也陆续上楼,是高年级。我分明听到了几声抱怨,用青春的荷尔蒙对抗着不容争辩的、从上至下的压力。我没有去抓这小小的反抗的来源,在当时那一刻,便感觉到哪里不对。

 

检查、评比、反馈,是学校惯常的学生常规管理办法。以此触动老师对学生一举一动的关注,同时消解着学校对学生的安全压力。




对于学生的行为,我们搭配得最多的词语组合是规范。规范,即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聚集了几百乃至几千学生的校园,必然是要有规矩的。但除了以检查、矫正这样的外力,或者说约束力、禁止力,是不是可以唤起一种内力,即拥护力、维护力。

 

对于学生,我们教育者是不是早已先入为主做了“有罪推定”。每个学生都是有可能犯错的,都是需要大人管束的。为了有可能的犯错和极少数的顽劣,成年人以众多的条例框住学生,以“不许、不能、不可以”为前缀,将一条条纪律设定在他们眼前。

 

昨天有幸结识李庆明校长,他说过几天他要给四年级学生上《大卫,不可以》的绘本。我马上问:“这本书只适合在低年级上吧?因为是讲规则意识。”他回应道:“不,我要给四年级上,因为我会讲得更深一些。你没发现这些禁止的背后都是权威与强制吗?”我永远无法企及李校长解读文本的高度与深度,他总是站在哲学的层面去看待教育事件。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让他去质疑这些“不可以”。




我承认对纪律、约束产生连锁反应还源于今天上午在高新区东方红小学的学习,周大战校长讲“自然、自由、自律、自育”的育人理念,讲他对自由生命状态、思维品质的向往,再联想到两堂观摩课上低年级学生大胆自信甚至令人惊艳的发言,我当时的确看到了一种长时间给予空间以及鼓励、信任下的儿童的盎然姿态。老师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去交流和表达,他们对问题解决胸有成竹,对伙伴学习真诚帮助。那与我们惯常看到的老师问、少数学生答、更多学生充当背景的课堂是不一样的。这里变化的不是拼在一起的课桌,不是每组一块的小黑板,而是学生们自由舒展的学习状态。眼睛是活的,心是活的,生命是活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胡适倡导的学术之风,我想用在每一个个体成长上都是适用的。若不让学生精神独立、挺立,不给予自由思考和言说的空间,却规则、条文团团环绕,上课是老师把教参嚼烂喂给学生,下课是被授权的小哨兵盯梢、扣分,自然的天性、撒欢的本能无处遁形。久而久之,老师只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被不断明示与暗示,缺少冒险精神和探索欲,“男孩不行了”等教育痛点产生也就不奇怪了。

 

与自由相对应的是自律。成人世界喜欢用自律的生活习惯换取令人羡慕的自由、完美的人生状态而标示一种高级感。在小学教育中,唤起学生自律意识也能完成文明的教化。主动性和自律性是人前进的两个制动系统,一个加油、一个刹车,相互调适,使人生有着恰当的速度。



一连串思考,回到开头我发现的问题——是不是有了解决之道?


小记者特色是学校多年传统,以“修礼乐言、关注社会”为育人目标,许多学生呈现出特色文化熏陶下的良好素养。如果从“礼”的角度来落实学生的文明习惯培养,是不是有了文化立意?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按傅佩荣先生的解释,孔子是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仁”即是人生正途,是由真诚而彰显的人生正途。“克己复礼”是一句话,“克”是“能够”的意思。一般人从小到大,都是“被动”地接受命令,去实践礼的规范,这并不是坏事,但还不够理想。“被动”是消极的,“主动”(自己作主去做)则是积极的。从消极到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则是孔子教学的秘诀。而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若相信人性本善,学生的“修礼”是可以给予自己做主践行的环境的。

 

先要对活动做科学安排,既要人人运动量充分,又要组织有序。我们都知道,当学生有喜欢的活动和良好的参与条件时,他们是不瞎闹的。

 

校园是家园,校风也就是家风,是身处其中的人共同遵守的言行准则,是一代代人传承的精神文化。准则不是宏大空洞的口号,不是成人视角的强制手段,而是大家一起商议的家园公约。它是具体的、情境化的和儿童本位的。比如:室外大声、室内小声;楼梯只能轻轻走,操场可以快速跑;上下楼梯都靠右,你来我往真方便。我相信,如果真正发动学生来制定属于他们自己的规则,肯定比我的更有新意更符合他们的需要。

 

先界定每个人是好的,老师是好的,学生也是好的。我们先尊重、信任,再一起把相处和做事的方式商量好。



  

授权转自东茅街小学  

编辑:蒋慧云  

文案:杨柳

审核:杨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