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渔网吊坠到炮弹生产—谈制造工艺的改变对原设计的影响

 漫步之心情 2018-10-08

原来有捕鱼的爱好,用的是撒网,网的底纲上绑有铅坠,铅坠是一块方条或圆条,两头有浅槽,用细绳系在底纲上,使用中发现,系铅坠的细绳经常被磨断,丢铅坠。在工厂设备材料都方便,就设计加工了一套抽芯的模具,倒出一种两端带孔的铅坠,穿在底纲上,解决了铅坠丢失的问题,用了一段时间,发现铅坠出现豁口,一般都是一端先出现豁口,撒网时铅坠插到网眼内,网就撒不开了,很烦人。分析原因,是纯铅太软,强度不够,得改变材料成分,在铅内加入百分之三十的锡,没想到第一次使用就出了问题,鱼网撒出落水时铅坠碰到石头上,摔两瓣的不少,锡兑得多了材料变脆,一摔就断。回来把锡的比例降到百分之十,好了。直到底钢用断了,铅坠都没坏一个。这只不过是一件小事,想要说明的问题是,改变了以前的加工工艺,原设计的材料也得改变,要不然就制造不出好用的铅坠来。以这种小事来论证话题似有小题大做之嫌,下面这件大点的事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从渔网吊坠到炮弹生产—谈制造工艺的改变对原设计的影响

现在国内的防空武器系列中,随着对空导弹的普及,已淘汰了100mm高射炮。但在过去的岁月里,尤其是70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争中,此炮可是当时战场上中国防空部队的杀手锏武器。不用的武器已无秘密,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此炮的特点。此炮的理论射高为一万三千米,有效射高一万米,人工装填炮弹,四门炮组成一个基本发射阵地,由一部雷达指挥。当敌机进入射程后,雷达指挥系统为炮弹引信自动定时。炮弹使用的是钟表引信,引信的工作时间最长为30秒,定时机构根据雷达测得敌机的高度和速度,发过来的数据将引信起爆时间定好,然后发射,四发100mm的炮弹爆炸时可形成一片数千平方米的弹片区,进入这个弹片区的敌机,不被击落也被击伤,根本就没机会逃脱。那场战争中被击落的美机,一多半都是被这种炮击落的。既然是主力炮,那弹药的消耗就不会少。当时在这种炮弹的生产线上,每月的任务是6万发,一连多年的连续生产,耗料最多的零件就是引信本体,材料是合金铝,当时不但价格贵,也比较缺乏,于是就在节省材料上开动了脑筋。原来毛坯料是把铝棒用冲床切成段,然后加热用500吨摩擦压力机模锻粗成形,再上六轴半自动车进行精加工,材料利用率可达百分之四十左右。于是就想用压铸代替模锻,这样材料利用率可提高到百分之八十左右。但试验中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压铸时零件体内形成的气泡无法解决,气泡的形成没一定的规律,就使零件的质量圆周不均衡,炮弹飞行时高速旋转,很容易跑偏,这对打飞机这个高难度目标来说是致命的。而且为了适应压铸工艺的需要,在材料里加入了易于流动的铅,零件的重量也变了。这对射高和射速都要产生影响,得要重新编制雷达的指挥数据,也就是要对这类引信进行重新设计。这引信是原苏联设计的,咱们还设计不了。因此,这改一零件加工工艺的实验就没付诸实施。

从渔网吊坠到炮弹生产—谈制造工艺的改变对原设计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