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定问题的四大类型及方法工具

 nusa_li 2018-10-08

寂静的天空 来自全息领导力 06:05

阅读目录

一、系统思维的框架定义

二、系统思维与常见思维的关系

三、界定问题的四大类型及方法工具

经典语录

    系统思维以框架为核心,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涵盖了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水平思维和结构化思维中的所有思考方法。换言之,你可以理解为系统思维完全包含了这四种思维。

一、系统思维的框架定义

   系统思维就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的客观依据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思维的系统性与客体的系统性是一致的。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人类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框架是系统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思维的特点主要是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综合性、动态性。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和综合性,都是基于框架产生的,而动态性则是通过框架构成元素之间联系的动态变化来体现。

   系统思维就是选择、改善或构建框架,以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地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我们将这个概念简化系统思维就是用框架来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将系统思维简化为以框架为核心的思考,在保留系统思维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综合性精髓的基础上,极大地简化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框架的价值犹如你要到某个旅游目的地,你是一路问人问下去呢,还是一开始就百度查询路线图,然后再按照这个查询路线图过去?显然,框架思考犹如查询地图帮助我们快速抵达目的地。框架有以下三个来源:

1、从已有框架中选择

  人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针对万事万物的系统积累了丰富的认知框架(各种理论模型、思考工具),如用于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杜邦分析法、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等。在思考和表达的时候,你可以优先选择人类已有的优秀框架,不用重新发明车轮,从而有效地提高思考和表达的速度及效果。

2、基于已有框架改善

    受限于客观环境和人类发展水平,任何理论模型其实都是对事物系统的近似模拟,都有其应用前提和一定的局限,甚至有的理论模型本身就是错误的。

   人类的发展就是在对前人成果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的。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一度被奉为物理学的真理,但后来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它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条件下的近似规律;当公认相对论是真理的时候,量子力学又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在微观领域的缺陷(如相对论无法解释原子、量子运动规律,这部分运动规律要靠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但同时量子力学也有缺陷,它无法解释宏观领域的物体运动规律。

    既然人类已有框架都有其应用前提和局限,因此一旦应用情境与所用框架的应用前提不一致,或人类的发展证明该框架错误时,你就需要对已有框架加以改善后再使用。但还是要记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改善已有框架大多数时候好于重新发明车轮,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发现超越前人的框架,而且在人类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趋势下,你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成本全新发现事物系统的框架。

3、全新构建框架

  全新构建框架是一个创造性活动,挑战相对较大。虽然我反复建议你尽量避免重新发明车轮,但当你碰到以下两种情况时就不得不全新创建框架。

(1)暂时没有合适的框架适用于你想要思考和表达的对象;

(2)有合适的框架,但是你尚不知道或未能想到。

二、系统思维与常见思维的关系

 1、系统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关系

   发散思维,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方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系统思维与发散思维是包含的关系,而非对立或交叉的关系。发散思维是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没有现成的反映事物系统的框架而需要全新构建框架时,就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充分、广泛地思考,以找到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再通过筛选和归纳分组构建一个新的框架,用于后续的思考和表达。

   或者虽然有现成的框架,但不太合适需要改善时,也需要通过发散思考跳出已有框架,寻找其他新颖的、突破性的解决方法,从而改善得到更合适的框架,用于后续的思考和表达。   

2、系统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关系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求同思维、辐集思维或集中思维。它的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

   归纳和演绎是收敛思维最核心的思考方式。归纳是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如男人、女人可以归纳为“人”。演绎则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例如,既然鸟都会飞,喜鹊是一种鸟,那么喜鹊会飞。

   收敛思维是系统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运动系统思维思考和表达时,在构建框架时,无论采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发散思维也好,水平思维也罢,最终都要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将所有思考内容组织成一个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问题或有效地表达。因为只有透过框架,才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思考对象的本质;只有通过框架,才可以更清晰地更简单地将要点传达给别人。

3、系统思维与水平思维的关系

   水平思维是以非正统的方式或者非逻辑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水平思维最简单的描述是:你不能通过把同一个洞越挖越深,实现在不同的地方挖出不同的洞的愿望。这里强调的是寻求看待事物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路径。

   水平思维是爱德华。德。菠诺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他同时也是知名思考工具“六顶思考帽”的创建者。

    水平思维同样也是系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水平思维所强调的天马行空的思考方法其实也是一种框架,是一种弱联系,是对收敛思维强联系的有力补充。例如六顶思考帽提出的白帽(象征着信息、事实和数据)、红帽(象征感觉、情绪和直觉)、黑猫(象征着谨慎、批评以及对风险的评估)、黄帽(象征价值或者利益)、绿帽(用以指导创造力的努力,象征着创意与变革)、蓝帽(掌握思维过程本身,象征着成果与控制),就是一种多维度全面思考的框架。它也是系统思维在全新创建框架时所采用的重要工具之一。

    再比如,水平思维中最重要的思考方法——逆向思考,就是一种站在事物的对面去思考的方法,这也是系统思维在改善框架时的常用方法之一。

4、系统思维与结构化思维的关系

   结构化思维,又称结构思考。它最早由全球顶级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

   不过,结构化思维虽然是由麦肯锡最早提出的,但麦肯锡提及结构化思维的背景是为了服务“以假设为前提、以事实为基础”的管理咨询顾问工作方法,因此,结构化思维的内涵和外延一直未能清晰化。

   麦肯锡提出结构化思维目的是帮助顾问在提出假设前,掌握框定范围(构建框架)的方法。因此麦肯锡提出的“结构化思维”的内涵和外延都很狭隘。

(1)麦肯锡结构化思维的内涵(定义):分析问题的框架

(2)麦肯锡结构化思维的外延(应用范围):框定假设的范围。

    正是因为麦肯锡提出结构化思维的背景的特殊性,虽然市面上有各种关于结构化思维或结构思考的培训或书籍,但其定义非常混乱:有人错将“以假设为前提、以事实为基础”的工作方法称为结构化思维,有人硬将“金字塔原理”的写作方法称为结构化思维。这些都未能深刻领悟到结构化思维的精髓其实就是“框架”。

   总结一下,系统思维以框架为核心,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涵盖了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水平思维和结构化思维中的所有思考方法。换言之,你可以理解为系统思维完全包含了这四种思维。

三、界定问题的四大类型及方法工具

   什么是问题?一言以蔽之,问题源于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是不清楚目标是什么;可以是不知道现实是什么;还可以是不知道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虽然知道差距产生的原因,但是不知道如何消除这个差距,以及不确定消除差距的方法对不对。总之,问题产生的根源非常多,若想将全宇宙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列举全,绝对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但是将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做个总结归类却是完全可以的。我将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提炼成了四种类型:

(1)未能准确地描述问题

(2)没有梳理清楚问题的结构

(3)被问题的表象蒙蔽

(4)忽略问题隐含的假设

   这四种类型大约覆盖了我们所遇到问题种类的90%。了解这四种问题类型,目的就是学习对应的界定问题的方法。

1、准确地描述问题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充斥着大量不明确的语言描述如越快越好、人心涣散、不少人抱怨等。你需要做的就是准确地描述问题,将这些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问题描述转化为可量化、可例证、清晰化的问题描述。

2、明确问题的构成要素

   5W2H分析法,又称七何分析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它易于理解、使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3、探究问题的本质

(1)区分问题的表象与问题的根本原因

   探究问题本质可以用5Why分析法,又称五问法,是对一个问题连续以5个为什么自问,探究其根本原因。该分析法的关键是鼓励解决问题的人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2)区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

    在现实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很多时候对方提出的问题都是经过他们初步加工后的解决方案,而非真正的问题。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混为一谈是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也是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的根源之一。你需要找到真正的问题,而不是惯性地将初步解决方案当做问题本身来应对。

4、显性化问题隐含的假设

(1)显性化问题隐含的环境假设

(2)显性化问题隐含的时间假设

(3)显性化理论/工具的应用前提和边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