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漯河市民间剪纸艺术探源

 河南岩画天书 2018-10-08
      漯河地区的剪纸艺术随着汉代纸张的出现而开始在民间流传,据《临颍县志》载,县城与东汉曹魏许都遥遥相望,不足百里。汉献帝禅位时,在繁城高筑受禅台,装饰其台上宫殿门窗所采用彩色的窗花纸,这就是今天我们讲的剪纸,故当时剪纸已开始在漯河地区流传。
    从魏晋以来,剪纸在漯河地区就很流行,这与当地风俗有着直接的关系;民间风俗还流传到宫廷中,孙思邈的《千金月令》说“唐制,立春三省宫,彩胜各有差”。
    据《舞阳县志》载,唐末,蔡州刺史之子吴元济在舞阳境内修筑吴城出兵反唐时,其宫廷窗前就有花纸饰物。 宋代,舞阳县北舞渡称定陵,有立春日大户人家“赐金银幡胜”的俗例;农户人家,以鸦青纸或青绢剪物贴于门楣。当时,街面上出现了剪字、剪花样的专事剪纸的职业。 元代,漯河地区已出现构思完整的剪纸精品,舞阳北舞渡、郾城、临颍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开始采用剪纸造型,用走马灯的形式表现故事情节。 明代以来,剪纸的应用广泛,尤其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大批移民,是中原剪纸与晋文化剪纸相结合时期,多用于手卷、绣花和窗花、鞋花。剪纸品种繁多,工艺精巧,且名家辈出。
   据《舞阳文史资料》载,舞阳北舞渡北善德王产龙凤糕点以剪纸图案作为包装,吸引顾客,名传大江南北,黄河两岸。 在清代,漯河地区剪纸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一些文人也参与创作。据舞阳清末御史张廷燎的后人,著名民间书画家张起先讲,其曾祖父每逢佳节,都要亲手绘制图案,用剪刀剪切后贴于正堂,以示喜庆。特别是家有新婚喜事更是剪纸繁忙,以示吉祥。所以,在漯河地区一直流传着结婚、盖房,裱糊墙、剪花纸、刻大喜贴上墙的习俗。过年,剪纸、写字贴于门前,驱邪镇恶,招财进宝。
    近代以来,剪纸艺术一直在漯河民间广为流传,已演变为一项专门的艺术。不少农村妇女在劳动之余,放刀执剪,没有条条框框,作品生动活泼;还有一部分专业艺人,他们用祖传的剪纸技艺进行创作,主要作品有“刺绣花样”、“门笺”、“礼花”、“寿花”、“喜花”和“窗花”等等。 上世纪50年代,在沙河两岸的农村,妇女们几乎都会剪纸。每到年节,家家户户都要用剪纸来装点自己的住所,题材均为农民所熟悉的事物。有的县乡文化部门还专门举办剪纸培训班,给喜欢剪纸的农民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育部门还在中小学校开展剪纸劳动课,从而推动了漯河剪纸艺术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舞阳县在豫南地区率先成立了农民画院,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民间剪纸艺术活动,而后漯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大力宣传民间剪纸艺术,成功地举办了多次民间艺术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漯河成立了专门的剪纸研究会,汇聚了一大批民间艺术家。2003年漯河市民间艺术展中,贾湖印社社员们的剪纸作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后,郾城县阴阳赵乡60多岁民间剪纸艺术家张宝俊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奖励,让漯河民间剪纸艺术走向了全国。
    历史上,漯河市民间剪纸艺术分布很广,从黄泛区到伏牛山麓,从颍河之滨到沙澧沿岸,由于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虽近在咫尺,但也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历史学家韩儒林和著名药物化学家梁晓天两位先生都异口同声地赞赏故乡漯河民间艺术既有南方艺术的“玲珑秀丽”,也有北方“天真浑厚”的特点,在中原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舞阳县流传的民间剪纸,其风格变化是比较丰富的,根据其来源可分为:“本地型”和“外来型”两种。本地型主要是指以贾湖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剪纸风格;外来型则是指明代以后由山西洪洞迁徙到舞阳的人民带来的剪纸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同“本地型”融为一体,已形成了具有舞阳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风格。 舞阳县,历代归属南阳府管辖,加上历史上有司马懿、樊哙等人封于舞阳,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舞阳又出了一位前蜀国皇帝,民俗礼节对舞阳地方剪纸影响很大,单从材料使用上讲,就比较自由,有的就地取材,有的采用外来材料进行加工,题材有各类吉祥纹样、花草鱼虫、飞禽走兽;样式有窗花、挂笺、团花、绣样、鞋花、帽花、礼品花、喜花、寿花等。剪纸的幅面有大有小,形状不一,构图均衡,造型生动,黑白对比强烈,装饰趣味浓厚。其走马灯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神话和现实生活,所用的表现手法有阳刻剪纸、阴刻剪纸、折叠剪纸、染色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等。
     郾城县地处漯河中部,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自民国期间京汉铁路通车后,全县剪纸较为普遍,几乎各乡镇、村庄都有,其作者大多是妇女,在逢年过节和婚事喜庆的民俗活动中剪纸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物;新娘出嫁,陪嫁中都要备上剪刀和红纸,剪纸大都是以喜花、刺绣花样、枕头花、门帘花居多。郾城县民间剪纸以阴阳赵乡较为集中,样式以窗花、门笺花为多,有红纸和彩纸两种,多用熏样法过稿,风格雅朴浑厚,有着较为浓郁的沙澧风情。
     临颍县的民间剪纸,以繁城镇和城关镇流传的最富有特色。繁城自古就是人口聚集、商业繁荣的老城。历史上,先后有五个朝代在这里设置繁昌县,其剪纸艺术从汉献帝禅位时开始发展,经过几百年的延传,如今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整体风格上较为柔媚细致,线条挺拔流畅,表现手法上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题材有戏曲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吉祥图案,样式有鞋花、枕头花、门帘花、帐沿花、围沿花、肚兜花等。在节日和喜庆的装饰中窗花是必不可少的,临颍有种窗花是剪后用笔勾画,当地称为“窗彩花”,在县城有种窗花是先画后剪,均表现出不同的情趣。 源汇区是漯河市政府所在地,自古就是水旱大码头。民国年间京汉铁路通车后,经济繁荣,每年的正月十九更是热闹非凡,民间社火、走马灯、大型灯展给民间剪纸艺术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源汇区剪纸,相传起源于清末民国初期,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向西可达北舞渡、襄城县、汝州;向东可入淮河直到蚌埠、南京、上海,故而民间剪纸也随着商业繁荣而发展起来。源汇区剪纸都是以喜花为主,采用花中套花的手法,严谨中见灵巧,与外地的剪纸自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一直延续至今。
    漯河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是漯河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装饰艺术,在四时八节和婚嫁喜庆的民俗活动中应用广泛。有一些还被用作其他实用工艺的装饰,因而形成不同的样式。从具体用途和样式特点上可分为以下几种:美化生活环境,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灯笼花等;装饰民俗活动,有喜花、礼花、纸扎花;结合实用工艺,有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沿花、衣袖花等。现在,漯河地区的剪纸艺术在许多专业与业余剪纸工艺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些新的样式,如连环画、书签、贺年卡等,开创了21世纪的漯河民间剪纸艺术的新纪元。
    纵观漯河民俗发展史,民间剪纸艺术取材广泛,吸收外来文化较多,其题材内容不仅表现了群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从一幅美丽的剪纸中人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吉祥、富贵的内容,也能看到有趣的动物、植物,看到历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看到戏曲和神话故事,也能看到反映现代生活的题材,看到劳动者们对生活和劳动的热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