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戒心法第二 其心不盗

 昵称11935121 2018-10-09

五戒心法第二 其心不盗

何谓盗?凡物虽一芥之微,为我所不应取用者而我取用之,即名为盗。何谓不盗?凡对于物,虽一芥之微,为我所不应取用者,而我从不取用之,如是斯名为不盗。

然凡人于盗之行为,不敢发于公众之前者,有时恒思逞于幽独之地,以为幽独无人焉耳,稍不自克,则盗业即成于幽独中矣。夫至幽独之盗既惯,久遂亦敢为公众之盗矣。

盗之行为,有时并非成于有意,而恒成于无意,皆曰无心之过耳。若常不自检,则盗行遂常成于无意中矣。夫至无意之盗既惯,久遂即成为有意之盗矣。又盗之行为,有时尚未见诸事实,而先仅萦诸思想。以为偶涉想及此耳。然徜不自克,则盗念即深入于思想中矣。夫至思想之盗既惯,久岂能免于行为之盗乎。又盗之行为,往往重大者共知可耻,而细微者咸忽视之,自谓细行无伤耳。然久不自检,则盗之范围,遂由细而巨矣。夫盗行既莫非由细而巨,则细行之盗顾可轻乎?

由是观之,盗之罪恶,虽终于大而实基于小,虽成于身而实始于心。故知身盗为果,心盗为因。若造盗因,必成盗果。身盗为华实,心盗为耔种。若留此不良之耔种,必获此不良之华实。身盗为显著之罪,心盗为始萌之恶。若不锄恶于始萌,必将获罪于显著。故修心之道,不惟戒身盗,尤贵戒心盗。

心盗之当戒,理由有四:一、凡非我所有而取之,则为不义。多行不义则召争,争则祸乱可及于家国。二、凡非我所有而取之,则为无耻,无耻则于非分者,将无所不为,而于正谊明道之事,将一无所为,势必廉耻剥丧,道德败坏,风俗崩颓,其祸直接中于世风国政者,至危且巨。三、凡以为物至细微,且为人所不及知,而生盗取之心者,即为隳行于冥冥,为欺心于暗室。夫自甘丧失名节者,必不能爱惜他人之名节,及培植他人之名节。忍于自欺者,必忍于欺他人,欺家庭,欺朋友,欺全国之民,以自便其私,虽祸兆民而不知惭恤。四、凡起盗心者,多由贪著身外之物而以为可爱,宫室车马,声色货利,未得求得,已得求多,偶一涉想,怦然斯动,倘遇获取之机,遂尔见利忘义。岂知人身食用,仅为资生,粗粝可御饥寒,纵欲转伤福德,倘能知足,虽食贫居贱,身心亦属泰然。苟欲逞贪,虽至富极贵,梦寐仍劳妄想,况号称百岁之身,不过数十寒暑,须臾毕命,钟鼓悉属他人,坯土藏棺,官骸并非己有。贪多务得,往事全非,取精用宏,而今安在?回忆数十年中,万事尽归泡幻,其所自贻者,不过将此清净之本心,误令扰之使浊,役之使纷,以致精竭气衰,神尽命丧,徒挟此未安之魂魄,及贪盗之识神以去,将再于欲界生死海中,轮回漂没而已,可惧可哀,久孰甚乎!是皆贪毒之中于本心,而心盗之害为无穷也!

五戒心法第二 其心不盗

是故戒心盗者,当知一介不义之取为可耻,夫能知取一介不义之可耻,则更觉取万钟不义之可耻矣。如是,则能与世无争,争且不兴,乱于何有?

戒心盗者,当知取非其有之念,生于隐微,虽似为人所不及觉,然根株既伏,他日一切盗友盗民盗国之行为,要无不萌芽于是。若能自觉此一念之不义而锄去之,则更晓然于他项行为之不义而不躬蹈之矣。又戒心盗者,当知一念之盗,即造一念之业。为障至深,为报至远。凡此心盗之境界,昼即未行,梦或见之,现时虽似消灭,将来仍可发生,本生纵已若忘,来劫或能显现。夫能知心盗业障之如是可畏,则岂敢以一念之不义而轻纵之乎!

戒心盗者之处心当若何?盗念始生,当悟为心毒,立即愧止,虽极需要,苟非义所应取,要当誓死弗为。物虽一芥,才生贪爱,当令心即舍离,皆应断之以勇,持之以毅。

又戒心盗者之助行当若何?一曰布施。凡盗由于贪吝,若力矫其病,而广行施舍之事,则贪吝可药,而心盗之疾疗矣。一曰达观。凡盗由于爱著,若深观一切外物,尽属虚假不实,空幻无常,则爱著不起,而心盗之源塞矣。

夫心不盗,则暗室不欺;心不盗,则争端不肇;心不盗,则贪毒不生;心不盗,则染著不起。苟若是,世风国政,焉有不安宁;众生心业,焉有不清净哉!

五戒心法第二 其心不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