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思维训练【不完全】指南

 祥语文 2018-10-09

我思故我在打字

读完约需要

9
分钟

速读就算了吧

有朋友让我推荐逻辑学相关的书籍,我列了对我产生深刻影响的书单,并写了书评。本文就是根据那篇书单、书评整理,再略作发挥。

说起来很惭愧,我发现逻辑的重要性、必要性时早已过而立之年,离职之后我花了点时间恶补了这人生重要的课程,终于在不惑之年以前略窥门径。离职后我见过前同事两次,相对于第一次,有同事说,你和去年相比好像换了一个人,神采都不一样。其实那两年之间我并没有所建树,但我把一些事情想明白了,并决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让我笃定与自信的是,我觉得自己掌握了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很多问题的大门,从此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读者的知识背景不同,我推荐的书籍可能贻笑大方,但这一路走来,我确实受益匪浅,只能说也许对您有帮助,特分享之。

1



入门类

1.1



《简单的逻辑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439513/

这是我的入门书籍。

当了解常见的逻辑谬误后,再回头来看本书的第一、二章,我才感到作者功力之深厚,这两章写得特别好,简单明了,不枯燥,而且常读常新。第二章是内功心法,掌握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后,那些逻辑谬误的识别方法可以忘记了,就像达到武侠小说的手中无刀心中有刀的境界。

  1. 第一章 学习逻辑学的思想准备

  2. 第二章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

1.2



《128种你不能不知的逻辑错误》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04329/

我觉得逻辑谬误只需要分几大类就行,128种有凑数之嫌,更没有必要记住每一样的名称,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可将其当作练习题用。

这本书举了很多常见的逻辑谬误,并逐一分析,可以先自己训练,看能否找出问题,再看作者的解析。

1.3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77688/

这是入门类的重磅书籍,作者是中国逻辑学泰斗殷海光,殷老前辈为中国的逻辑启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之前似乎看的竖排版,因此有“书的版式、里面的例子看着有些过时,但内容杠杠的”之说,再次查证后,应该是记错了,上海三联书店的简体中文版、台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的版本都是横排。实话实说,其时我并没有看完,这里特别列出来,一来向殷老致以崇高敬意,二来增加本篇文章的分量。

1.4



训练材料

各种新闻、媒体文章都可以。

对处于初级阶段的训练者来说,我特别推荐《环球时报》,喜欢刷微信公众号的,您一定不能错过周小平的文章,我保证,您在那里训练一定会很欢乐。

我主要是通过在微信群里面和他人辩论来提高的,那天被一个校友骂,我依然做到了微笑面对,继续抓他话里的漏洞,调侃他,就这样让自己瞬间升华,进入了提高阶段。

2



提高阶段

入门类看完后,识别出逻辑谬误基本没问题,你会发现脑子变得清晰了,以前觉得某些话就是不对,但又找不出问题所在,无从反驳,但现在门清,自己也好像变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你只有主动识别才可能找出谬误所在,而在和他人对话,尤其是听课(音频)、看视频时,他人的言论观点、信息一闪即过,你基本没时间去做主动识别,因此,要做出评判,看看那些论述是否逻辑自洽,咱们还得在思维里面根植一种东西,以形成条件反射,能在瞬间做出反应 —— 这种东西就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从英语(Critical Thinking)翻译而来,有人认为翻译成“独立思考”更合适,在中国大概是由于文革的缘故,“批判”这个词让很多人觉得是带着恶意,其实不然,这个词是中性的,与“质疑”相若。批判、质疑都是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每一次对前人的否定,都带了大的变革。变革的发生都是从质疑、批判开始的。

2.1



《批判性思维》(第10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78795/

2.2



《学会提问》(第10版)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28922/

经典读物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被反复出版,这两本书长盛不衰,无需多说,您不妨看看豆瓣上对应的书评。

2.3



训练材料

音频、视频是很好的训练材料,但缺点是即使你发现并提出了问题,但没法得到即时反馈。你不妨以微信群里面传播的音视频为练习对象,提出问题,看看是否有人持不同意见,以此展开来训练自己。

如果你是学生,那不妨就老师讲课内容来提问,老师不但有义务回答你,还会更愿意回答你。能提出问题能说明两点:

  1. 你专心听讲了

  2. 你思考了

大部分老师都喜欢这样的学生。

举个例子,一位老师讲四个自信,他从自信的概念讲起(这是必须要澄清的),他说:“信心就是一定要把事情做成”。我立马举手提问:老师,一定要把事情做成是决心吧。老师并没有修正他的观点,反而是进一步解释:没有信心哪来的决心呢?

殊不知的信心和决心并没有因果关系,我们做很多事情时并没有信心,但由于不做成某事会有巨大的损失,因此不得不的咬牙下决心一定要干成。而只有当你干成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之后,随着经验、阅历、方法的提高,你的自信心才会越来越强。

聚沙成塔之后你才有建塔的信心,而空中楼阁只是海市蜃楼般虚妄,会让那鼓吹而来的“信心”随风崩塌。

久经这样的训练,你的自信之塔自然建成,不论是与博士、教授、专家、院士聊天,你都会内心笃定,不再惧怕权威,甚至对有些院士嗤之以鼻。

比如这样式的:< 👉茅坑说:倪院士,这拉不出屎来怪我啰! >

对于微信公众号里面的选手,我推荐一个叫占豪的,里面的文章比周小平的要高级些。

总之,如果你想更上层楼,那就不能再找只接受了义务教育的同学来练,你不妨根据头衔或学历来区分,博士以下学历 —— 勿扰。

3



更上层楼

我原以为解决问题的那把钥匙是逻辑,现在有点不同的想法,那根钥匙应该是哲学,逻辑学只是哲学(科学)的基础。

要想不被人骂脑残,学完提高阶段的书籍肯定可以做到,然而,一个人要想变得聪明,是需要好好学习哲学的 —— 我越发觉得哲学的重要性,我认为决定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是其哲学上的修养。

曾碰见一位老师,他把红军长征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甚至引用小说中的情节,我们听得很过瘾。他说人应该多读读哲学,我对此强烈认同,但我难以认同他后半句:“当你读完黑格尔、康德,你就会发现天下无书可读”。

他可能是想夸张地表达对两位哲学家的崇敬之情,但学哲学的人在谈哲学时不应该这么夸张。他课件中的错误我就没有直接地告诉他,我担心他接受不了。

4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2524/

李天命先生的书籍有一个特点,别人写的序老多了,占上好多页。

让我思维力带来大幅提升的是这本书籍,李天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法学 —— 思方学。请特别欣赏李天命和神学教授的辩论,叹为观止。

以下摘录自李天命先生的另一本书《哲道行者》:

日常思考时,我惯用的是“6w方法”:

  1. when(时间)

  2. where(地点)

  3. who(人物)

  4. what(什么事情)

  5. how(怎么发生的,如何解决)

  6. why(为什么这样)

比如,在判断信息(新闻)的真实性时,很多微信里面流传的视频是经不起推敲的,它们缺少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就容易出现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情形,要慎重对待。

然而,when、where、who、how、why都可以归属于what

  1. when(什么时间what time is it……)

  2. where(什么地点)

  3. who(什么人)

  4. how(什么样的情形,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5. why(什么原因)

我倒不觉得是文字上的游戏,而是化繁为简确实会带来好处,这一来是一种总结能力,让将更重要的事情更突出。

当然,仅仅有思考方法是不够的,还得会灵活运用,比如,我会在策划某次培训会议这样使用:

  1. 时间(会议时间、时长)

  2. 地点(在哪里召开,与规模相关)

  3. 人物(嘉宾领导是谁,谁需要参加会议,需要哪些工作人员)

  4. 故事情节(都有哪些活动环节,先后次序如何)

就这样,基于小说的基本要素,我可以随时在脑子里整理出策划方案。

4.4



《哲学·科学·常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39938/

陈嘉映先生的这本书一定要买一本。作为中国的哲学学者,陈嘉映先生在这本书里面有对本土文化的思考,我曾引用了陈嘉映先生在该书中的一段话,深以为然,这里不再列出,建议您读一读< 👉 逻辑的一致性被破坏导致了种种社会怪相及恶果 >,有哲学老师给出了好评。

在中国,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专家学者在演讲时都在谈常识,这些演讲也特别受欢迎。既然是“常识”,那还需要讲么?是不是这些专家学者特别low啊?还真不是,原因在于中国是缺乏常识的国家 —— 就连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这样的问题都搞不清。

读完陈嘉映先生的这本书,肯定不会像以前那么傻了。

4.4



《中国哲学简史》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501147/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不在原来的推荐书单中,特地补上是因为一个想法。

作为个体,我们是身处于一块大的画图之中,这个图不但有地理的边界,还有历史的纵深。哲学作为一门探究世界的学问,我们应该明了我们身在何处,然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自己。

与此相关的,自然有西方哲学史,我目前涉猎有限,就不做妄言。

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