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圣贤论德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连载一)

 白桦树2008 2018-10-09


《圣贤论德和》通过哲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经典论述,引证经典案例、神华故事、神延故事,印证了四正、四爱、四德、四和的价值和意义,找寻到了“德和文化”之根,最终告诉人们——“德和文化”由来已久,“德和文化”蕴意深远。


第一章

国之本末: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德之于民,恰若植物。有德之人,品行高尚,心胸坦荡,自然神采奕奕,恰如养分充足的植物,叶片光泽,枝丫密集;无德之人,品行低劣,心胸狭小,时常有惴惴不安之感,恰如养分不足的植物,毫无生机。


然而,一个人的德行养成并非朝夕之功,而要一个人时时刻刻去奉行“德”,如此,才能够得到“德”。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出处


《道德经》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释义


狂风即便再大也不可能整个早晨不停,暴雨即便再大也不可能一整天不停。狂风暴雨是谁促成的呢?是天地。天地所做的狂暴行为尚且无法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求道的人得到道,求德的人得到德,求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意接受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意接受他;得到不道不德的人,不道不德也乐意接受他。(一个人)诚信不足的时候,别人也会不信任他。


解析


这篇文章不仅是老子的政治论,也是他的人生论。他认为,狂风、骤雨总会停歇,连天地都无法一味强硬蛮横,更何况是人。因此,与人相处,不乱发号施令,相信他人,是最基本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求“德”之人,应该亲近有“德”之人,远离无“德”之人,如此,方能成为有“德”之人。


在刘恒的故事上,老子“德者同于德”的观点得到了印证。



圣贤故事


有德之君


汉文帝刘恒,乃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其母为薄太后。薄太后为人一向谦和低调,不肆意争宠,更不张扬,年纪轻轻便跟随其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国。也因其胆小谨慎的性格,在刘邦去世后,免遭吕雉毒手,与其子刘恒在代国度过了一段安稳的时光。


刘恒为人一如其母,小心谨慎,安于诸侯王的身份,从未想过登上帝位。然而天意弄人,命运的齿轮悄悄将刘恒推向了帝王宝座。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汉高祖刘邦之妻,史称吕后、汉高后、吕太后)因病而亡,吕氏外戚妄图发动政变,夺得帝位。在汉室江山危机重重的时刻,刘氏宗族与外姓大臣纷纷结盟,一同讨伐诸吕。周勃(西汉开国将领、宰相,与刘邦一同推翻秦朝)与齐哀王刘襄(刘邦长孙,齐悼惠王刘肥长子,西汉宗室、诸侯王)里应外合,一举歼灭诸吕,史称“周勃安刘”。


诸吕既灭,众大臣开始讨论立谁为帝。有人提议立刘襄为帝,因其不仅是刘邦之长孙,更有先起兵反吕之功,但最终还是因刘襄母亲家族势力过大,大臣担心“吕氏专权”之事再度上演而作罢。不仅如此,淮南王刘长(刘邦少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母赵姬)也因“家母恶”而与帝位失之交臂。


周勃和陈平(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提出立刘恒为帝,因“代王方今高祖亲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以仁孝闻于天下。”刘恒一时间成为继承帝王之位的最佳人选。


最终,刘恒因吕氏外戚之乱而登上帝位。


从主观方面来看,刘恒并非高祖最宠爱的儿子,其母薄姬在宫中并非得势之人,但这样并不逍遥快活的身份,却使刘恒从小便没有荒淫骄矜之态,也为他以后赢得“仁孝宽厚”的美誉打下了基础。


刘恒虽然是临危受命,但是他在帝王宝座上坐得十分踏实,也深得民心。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德”。


刘恒在位23年,期间汉朝从初定未安,走向繁荣发展。他知人善任,提拔了贾谊、晁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为汉朝盛世打下了基础。并且,在这个十分重要的过渡时期,刘恒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发展,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了让百姓乐于耕种,他亲自扶犁耕地,成为天下人之表率。他采纳了晁错“以粮食换爵位或赎罪”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徭役。刘恒一向奉行“与民休息”以及“轻徭薄赋”等政策,两次将田租降为三十税一。公元前167年,也就是刘恒继位第十三年,他免除了农民的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此举获得万民称颂。一直到他去世,此政策一直保留。


刘恒以“德”治天下,对汉朝的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使其获得了极大发展。


除了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刘恒还非常有孝心。薄太后重病数年,刘恒时常衣不解带,侍奉在旁;薄太后所用汤药,皆由刘恒一一尝过。刘恒一生节俭、勤勉,严于律己,堪称封建帝王中的楷模。对自己,刘恒是十分小气的。刘恒在位期间几乎没有追求宫室、苑圃、车骑、服御等身外之物的喜好。他的衣服通常会穿好多年;对于皇后及他所宠爱的妃子,他也要求甚严,这些后妃不仅亲事蚕桑,衣裙上连刺绣等装饰也不存在。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但因为需要花费100斤黄金,约为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便作罢了。此外,刘恒还反对厚葬,其陵墓建在长安附近的灞水之侧,称为灞陵。修建时多根据山势而定,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他还要求陪葬品不用金银等金属,而是改用成本低廉的陶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刘恒的作风对官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们也变得清廉、勤政,对当时社会繁荣、昌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刘恒因病于长安未央宫去世,庙号太宗,谥文帝。随后其子刘启继位,称为景帝。史上将文帝和景帝的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求道的人得到道,求德的人得到德,求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刘恒一生并没有刻意寻求“德”,但其所作所为,无论是身为诸侯王时的安分守己,还是成为帝王时的勤政爱民,全部遵照“德”去做,最终名扬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