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老刘tdrhg 2018-10-09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临汾现尧都区,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平阳县为临汾(滨临汾河之意)县,原因是隋统治者“恶其(平阳)名也”。汉代的临汾县是指原泰平县和正平县之一部分组成的县。北齐的临汾县指的是今汾西县。公元前2500年左右,帝尧筑城以御部族侵袭而开创了中国的城市文明。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尧都在历史上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这里驻守着这样的一位王,而是这里成为文明的策源地,有了文字,有了国家,有了监狱,有了礼制……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侯马在春秋战国时叫”新田”。明朝末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经过这里,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于是他便下令在这里过夜。但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可怎么睡觉呢?李自成让马卧下,把马料放在马的嘴边,自己也便靠着马背坐在地下,进吃干粮,边休息,大家一见,都学他的样儿,就这样过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当大家准备出发时,李自成对大家说:“我们靠着马蹲了一夜,可说是伺候了一夜马啊!”从此,这里便改称”侯马”。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襄汾是临汾市区尧都区南部的一个县,襄汾县在古代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襄汾县的名字很有来历。春秋霸主晋襄公(晋文公公子重耳之子)死后的落葬地被称为襄陵(今天襄汾县最北端的一个镇),后来这里逐渐变成襄陵县。汾城原先也是一个县,古时这里是西周的一个叫贾伯的封国,后因与他国联合武力干涉晋国而被晋国所灭,战国时这里是魏国的城邑。建国后两个县合并,称为襄汾。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乡宁,春秋时属晋,后因鄂候避居此地而称鄂城。西汉为骐县,北魏设昌宁、平昌二县,属定阳郡。唐时并平昌入昌宁。五代后唐改昌宁为乡宁。宋皇祜三年定治今址。县名沿用至今。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对隰县的来历,说法不一,摘自日报的文章或许能说明,“各类史籍对 “隰”的含义均采用了《尔雅·释地》中的解释:“下湿曰隰”。清康熙《隰州志》也称: “隰地皆高原,名之曰‘隰’,以城在原之下也。”听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稍一推敲就会发现, “隰”并不是土著地名,而是来自北方的一个“移民”。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早在西汉初就曾在今柳林县的穆村设置过“隰城县”,隰,义为水边地,如《左传》:“逐翼侯与汾隰”,杜预注:“汾隰,汾水边也。”隰城县当以其城位于三川河边而得名。西晋时又在今汾阳市设置隰城县。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因战乱隰城县又侨治于今临汾市尧都区境。随着“隰城”这一地名逐步南迁,隋代因在此设隰州总管府,其治所长寿县随之改名“隰川县”。这才是隰县名字的来历。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吉县在商祖乙时属耿地,西周称翟城。城址在今文城乡一带。春秋时为晋之屈邑,又称北屈,城址在今县城东北10公里麦城村。战国时属魏之屈邑。秦朝时称为河东郡北屈县。西汉时仍沿用秦时旧称。王莽始建国元年(9)改北屈称朕北。东汉时复置北屈县,隶河东郡。三国时期属魏,称平阳郡北屈县。五代十国时为河东道慈州治辖3县。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北宋时,为河东路慈州下团练,辖吉乡、文城、乡宁3县。金天德三年(1151),废慈州称耿州,置文城郡军。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称吉州,辖吉乡、乡宁2县。元大德九年(1305)改平阳路为晋宁路,吉州隶之。明朝期间为山西布政司平阳府吉州,辖乡宁1县。清壅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辖蒲县、乡宁2县。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乾隆三十七年(1772)划乡宁县为平阳府,降吉州为散州。民国元年(1912)废州称吉县。1947年10月吉县解放,隶属晋绥吕梁十专区。1948年12月划归西北区晋南专区。1949年6月划归晋绥晋南专区。1949年10月,划归山西晋南专区。1958年并入乡宁县,降县城为镇。1961年7月,复置吉县。1970年划归临汾地区至今。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霍州市的“霍”是由西省内最古老的地名之一。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癸未卜在霍贞王旬亡祸”、“贞霍,其霍”的记载。其中的“霍”即指今霍州市一带。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叔处于霍,建霍国,是为霍叔,与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同为周初三监之一。到公元前6 6 1年,晋献公灭霍国,末代霍君霍公求逃到齐国避难,其子孙流亡各地,并皆以祖先封地霍为姓,这便是霍姓的起源。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在西周时期,霍国还有个叫“彘”的地方。当时周厉王无道,引起国人叛乱,公元前8 4 1年周厉王逃亡到彘,至前8 2 8年便死在这里。西汉因在此置彘县,东汉阳嘉三年 (1 3 4年),改名永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霍邑县。金为霍州治所。明洪武初,霍邑县省入霍州。民国初改名霍县。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1 9 8 8年设霍州市。对于“霍”的解释也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一种认为:霍山又名太岳山,所以霍是“霍然大也”。其实早在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已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注释,他认为“霍”是先秦方言,义为“大山包围着小山”。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说到洪洞的含义,地方志记载是,因城南有上古传说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这种解释显然过于牵强。记得郝树侯先生谈到过他的见解,他认为:“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为这个地方靠近汾河,形容它波涛澎湃。”对此,很多人表示赞同。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在古籍中“洪洞’又作“鸿洞”,原意确是形容大水,如《淮南子·原道):“(水)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有时也形容大风,如汉代王子渊《洞箫赋》:“风鸿洞而不绝”。我认为东魏在此设军镇,建洪洞戌,还应该有以洪波之势显扬军威的意味。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曲沃,一名约出现于西周时期。公元前7 4 6年,晋昭侯封他的叔父成师于曲沃,人称“曲沃桓叔”。由于桓叔政治经验丰富。所在地曲沃又是晋国大邑,地理环境优越,在他的经营下,曲沃很快成为晋国的又一政治、经济中心,且规模超过了晋都翼,加之桓叔又有“好德”的美誉,所以晋国民众咸来归附他。桓叔死后,其子继位,人称“曲沃庄伯”,他以曲沃雄厚的实力与晋君展开宗族间的权力争夺。庄伯死后,其子称继为曲沃伯,人称“曲沃武公”。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前6 7 8年,武公灭晋,尽职晋国重器又重贿周天子,被周天子册封为伯爵,正式成为晋国国君,即历史上的晋武公。从此长达67年的曲沃与翼两个政权的争夺战方告结束,晋国复归统一。这段历史使“曲沃”在先秦文献中成为耀眼的地名之一。西汉时这里属绛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 8 7年)始置曲沃县,县治在今县城南十里的绛山北麓。北周明帝时期移治乐昌堡。隋开皇十年(5 9 0年)才移治于今县城。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蒲县,古称蒲子国,因唐帝尧的太师蒲伊子隐居于此而得名。汉为蒲子县地,北魏太和二十一年置石城县;北周大象元年置蒲子县;隋大业二年改蒲县;金兴定五年升为蒲州;元初复为蒲县,今因之。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汾西,东汉称永安县地。北齐置临汾郡及临汾县,不久废郡。隋开皇三年改临汾县为汾西县。唐武德初子申村堡置汾西县,贞观六年移于今治,开元后移治厚义村。宋太平兴国七年复移今治,县名沿用至今。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永和:隋置永和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县西北永和关为名。翼城:东汉时为绛邑县之翼城。隋改名为翼城县。据《翼城县志》,城当翔翱山下,山形如鸟舒翼,以山形为名。

临汾各市县名称掌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