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城市公共艺术撞上设计,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标准生活 2018-10-09


喜欢南京的原因可能很简单,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南京潘西,或是初来乍到的外国友人。在南京似乎有永远逛不完的老建筑,看不完的大学校园而这座城市似乎很奇妙,哪怕只是在一个阳光洒满的下午漫步在创意园区,都让人心生喜悦。


From:西班牙建筑师Marcos的设计研究


而在819下午,我们在南京1865创意园的洪泰创新空间举办了一次有关于城市空间记忆,影视与城市发展、公共艺术的沙龙活动吸引了一批热爱设计与城市研究的设计师和在校学生的参加。

 


这次活动是由LABIRD国际设计工坊给我们带来的思想碰撞与视野打开,云上设计师俱乐部的团队成员们也是在业余充电学习中,去真正感受当下城市大环境下带给我们设计行业可以去思考的角度。



诺大的城市空间犹如把我们困住在里面的混凝土森林,在不断扩张的城市化中,建筑、设计、艺术等角度去重新解读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我们意义便是: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为城市发展做些什么?如何在设计中带入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系统的思考与实践?设计此外有所突破可以从影视、建筑、公共艺术多个角度着手,倡导设计师建立城市性的思考。


From:西班牙建筑师Marcos的设计研究


     在三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嘉宾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带我们探讨关于城市空间的思考,我以记录者的视角来记录他们的分享。




Marcos x 西班牙 建筑




主讲人:Marcos Cortes Lerin

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博士,

201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西班牙馆(金狮奖)团队成员,

马德里MCVR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马德里理工ARKRIT建筑批判性研究小组成员,

西班牙Gijon市警察局设计头奖,

文章及作品被多次发表在杂志与媒体中。


From:西班牙建筑


据说西班牙的建筑师都不是普通人,他们是上帝派来创造艺术的,Marcos穿了一身静谧的棉麻的休闲衣,在他佛系而轻松的外表下,给我们带了关于他一线工作的经验,从Marcos自己多年的作品和研究中展开分享,围绕三个点:研究,教学与设计实践是建筑师的三大方向,相互给予能量。



From:西班牙建筑师Marcos的设计研究


在研究方面:通过对理论经典的解读,城市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现象的建筑学式的解读。在教学方面,与LABIRD的合作设计工坊,通过现场的考察以及特定空间的研究。在实践方面,Marcos通过动人身体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从伊始到落地的思考。


From:西班牙建筑师Marcos的设计研究


 

虽然在语言上完全听懂会有点难度,但也不影响被Marcos圈粉,而我作为一个记录者,在分享内容上融入思考:


1.Marcos的作品从老建筑中获取灵感,尊重传统,尊重自然,是立足于西班牙当地的建筑历史,所以他的建筑作品是带有生命力的,也很好的阐述了大地艺术

 From:西班牙建筑师Marcos的设计研究(点线面在空间中的表现)



2.建筑是关于城市空间可能性的学问,每个建筑物都不是单独个体,它的存在一定是与城市空间的周边产生很好的联系,因此建筑的意义是由城市的价值所赋予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反思的是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共生,当下很多设计作品为何无共融性,在设计之初,就要加入系统的思考,思考各种关系。


3.他们所有的作品都具备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与地貌景观充分的融合。这种无缝的关联来自对当地历史、自然地形、习俗和文化以及种种区域特征的充分理解,也来自对光线、阴影、色彩和季节细致的观察体验。





陶赋雯 x 城市影视研究





主讲人:陶赋雯

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

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博士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员,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

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培养资助对象。

主要研究领域:中日当代媒介文化、影像记忆理论、静态摄影实践。



来自南大的陶赋雯老师,用多年在城市形象的构建的研究经验,用影视作为出发点,以南京这座人杰地灵的历史之城为例,批判思考当下影视元素为何未能很好呈现城市特色提出了问题思考和解决办法:建立有代表性的影视基地;影视节事的传播比如金鸡百花电影节;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和打造城市有品牌力的IP


我认为这也是云上值得深思的问题,为南京设计发声,但是如何使得我们所做的事情能更好的代表南京的文化和传播南京力量,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借鉴之处。在今年云上通过举办设计师交流会,广州设计周设计师成长平台的运营,栏目传播等一步步去深耕南京设计的力量,但是我们依旧在探寻,犹如在黑暗中寻找火花。





 祝炜 x 城市公共空间




主讲人:祝炜

南京林业大学教师,独立设计师,艺术工作者;

法国BOURGES国立高等设计艺术学院,空间造型硕士;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理事、

江苏省徐悲鸿艺术研究院会员;

2007年作品《异地天体》、《T

入选法国ISSUDIN当代艺术展;

2016年被南京市委宣传部评为南京新锐设计师,

并携作品代表南京青年设计师参加2016年伦敦设计周。



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公共艺术,我们不曾去留意,但公共艺术营造城市的人文环境,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祝炜老师从公共艺术的创作上,结合了许多有趣的公共艺术实践的案例,生动的诠释了公共艺术对城市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参与,用最简单的材料做公共艺术之间的共鸣。


 

From:城市地铁公共艺术


在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也有许多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1. 公共艺术讲究的是民众的参与性时效性,如何让自己的设计作品增强互动参与,其中要考虑到尺度和室内室外的结合。        

  2. 公共艺术是集体记忆最好的承载容器,城市缺乏活力,是因为没有一个好机制去保留我们这些记忆,这就需要在设计规划环节开始考虑进去,进行一个3到5年的长期规划。

  3. 多元、灵活的因素永远存在于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对于观赏和移动与搭建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可以用日常最简单的材料做公共艺术之间的共鸣。


 

  虽然是在短短的三个多小时中,但三位嘉宾老师真诚的分享基于他们的研究实践领域的真知灼见,都围绕着当代语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给出了各自领域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给了我们三个维度:影视、建筑、公共艺术,去思考设计之外的天地,又将这些洞见融于我们的设计思考中,这便是我们在短暂的分享中收获的意义。不忘初心,一直前行!



文 | 何璐



▪ 版权声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