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堰市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

 wupin 2018-10-09
  为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16〕25号)精神,切实加强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保护,促进全市中医药产业科学发展,提出如下保护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

  按照“突出特色、调整结构、扩大规模、规范标准、精深开发、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农民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在道地及大宗药材品种种植、加工、流通、市场交易、电商等多环节上延长产业链,在品牌打造、质量标准、科技攻关、项目引进、人才培育及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等多领域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中药材优质安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促进中药产业经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规模以上的道地特色中药材基地逐步形成;中药材科技水平明显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生产供应充足,市场价格平稳;产业绿色发展、安全高效,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组织结构

  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市场环境显著改善;医药

  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努力打造“中国武当药谷”。

  ---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全市中药材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人工种植面积70万亩,野生采养面积80万亩。

  ---大力推进中药材原料加工。原料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加工产值达到60亿元。   

  ---大力培育医药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各类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达到100家。其中,重点建设医药龙头企业5-8家。

  ---力争实现中药材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

  1、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根据十堰生态气候类型、中药材资源地理分布和生产实际,选用优良品种,推动区域性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制定,促进全市道地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每县市区建设良种繁育及种苗生产基地5~10个。

  2、建设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主要以南部山区为重点,北三县中、低山适宜中药材种植的乡(镇)为补充,建设秦巴武当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基地。重点建设南部三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环神农架区域为主的中药材集中产业带,在北三县市区(丹江、郧阳区、郧西县)环丹江库区及市城区(茅箭区、张湾区、武当山特区)中高山区域和其他适宜地区,配套建设道地中药材基地。以竹溪、房县、竹山为主的中药材集中产区人工种植基地达到50万亩,野生采养面积达到50万亩;其他县市区中药材人工种植基地达到20万亩,野生采养面积达到30万亩。到2020年,全市标准化药材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

  3、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重点针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按照相关物种采种规范,加快人工繁育,建设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植养殖基地,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积极开展白芨、七叶一枝花等珍稀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及人工驯化扩繁研究,逐步实现珍稀野生中药材人工栽培,在珍稀野生中药材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一批小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繁育基地,实现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保护。

  (二)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和品牌的知名度

  1、培育、引进一批对产业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按照“大中小微并举”的思路,培育一批对产业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优势企业。引进、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利用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与中药材产区自然禀赋、劳动力等优势有机结合,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发展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推动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体,推动中药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加快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中药材产业化水平。

  2、大力发展中药材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发展以中药材

  饮片和分级烘干为主的初加工,年加工利用原料达到15万吨以上。加快发展以中药材为原料的水针剂、丸剂、分散剂、片剂等中成药加工,年加工利用原料1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以中药材有效成分为原料的生物制药、兽药等精深加工和中药保健药品、食用药膳等特色药品加工,年利用加工原料5万吨以上。围绕市生物产业园建设,大力培植中药材加工企业,形成以产业园生物制药为龙头,带动房县、竹溪、丹江口市、郧阳区等周边县市区中药材产业加工基地建设。支持竹山腊梅精油提取物、房县三鑫公司中药材提取物、神农本草公司天然植物薄荷脑提取合成、生物医药提取等深加工产业发展。

  3、培育中药材知名品牌。加大十堰山区中药材原产地宣传力度,扩大“武当药谷”知名度。突出“黄连之乡”、“党参之乡”、“黄姜之乡”、“肚倍之乡”、“木瓜之乡”、“杜仲之乡”等道地中药材品牌,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利用“房陵本草”、“武当金银花”等驰名商标,加大品牌开发和市场营销力度,全面提升我市中药材产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道地名贵中药材的命名、注册、认证工作,保护原产地中药材知识产权。鼓励支持企业和其它经营主体开发具有十堰特色的自主品牌,积极申报中药材保护品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GMP、GSP产品认证。加大“武当道药”和传统中医药文化挖掘、整理、包装、推介,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中药材品牌,提高十堰中药材产业的话语权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开发10个以上知名品牌

  4、培育一批对产业具有辐射作用的产业集群。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依托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引导企业适度集中,提高资本、人才、资源等产业要素的集聚程度,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实现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的县市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积极扶持和鼓励区域内已形成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和招商引资中药工业企业适度集中,形成若干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中药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中药产业发展,形成中药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十堰渝川食品公司年产100万吨木瓜果汁饮料精深加工项目神农蜂语生物产业公司环丹江口库区中蜂生态养殖及深加工基地竹山县妙莲天香金线莲种植及加工项目竹山道地中药材人工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竹溪县木本药材和木本油料建设房县武当动物药业兽药生产线清洁生产项目、房县神农本草公司中药免煎颗粒生产加工项目等。支持神农本草、天圣医药、中鑫生物、鑫源皂素、房县陵州药业、耀荣木瓜、丹江开泰、武当生物医药、郧西中盈生态、鑫源商贸和以上项目企业及其他中药材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全市各类中药材加工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60家以上,过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过5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过10亿元的企业3-5家,至少有1家企业突破30亿元。

  (三)着力构建中药材商贸物流体系

  1、建设中药材交易市场。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到2020年,在市城区建设1个综合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在竹溪、房县各建1个专业性的交易市场,3个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30亿元。鼓励支持各类医药企业和中药材收购商,形成稳定的药材采购机制,保护药农、药企和药商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并逐步形成全省重要的中药材物流集散地。探索大宗中药材网上交易模式,构建“政府、合作社、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中药材资源市场联动机制,力争成为道地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以实现中药材产业链效益最大化。

  2、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建设,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初步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3、建设中药产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发展十堰中药产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对十堰现有的各类中药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和数字化处理,并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高度集成,建成十堰市中药资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的产业信息网络数据库与管理系统,提高全市中药信息资源共享的覆盖面,为市场主体提供全面、快捷的市场信息服务,提升十堰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中药电子商务,积极引进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来十堰市设立分支机构,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展中药材销售、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使企业尽快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壮大网商队伍,打造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中药材营销企业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

  (四)大力推进中药材技术创新

  1、加强中药材基础研究。选定市场潜力大、有一定规模品种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开展道地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研究,深入分析中药材道地性成因,完善中药材生产的基础理论,指导中药材科学生产。 

  2、推广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选育优良品种,研发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建立和完善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推动开展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创新中药材规模化栽培模式,采用木本药材套作套种套养方式,多年生、当年生等长中短期结合,有效提高中药材产量质量、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

  3、着力开发药膳保健品。发展中药材药膳养生产业,鼓励开发生产应用药食同源、药菜两用中药材的系列产品。开发保健食品,挖掘传统中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支持企业建设中草药养生设施和食疗药膳等产业,建设中药生态旅游园、药膳养生保健、休闲食疗农庄、农家乐等特色药膳系列项目,应用当地木瓜、金银花、葛根等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发生产各种酒类、饮料、即食食品,鼓励开发生产应用以十堰道地药材如肚倍、杜仲、茶叶、魔芋、葛根、何首乌、灵芝、马齿苋、天麻等为主要原料的药膳配方饮片等保健养生产品,逐步形成肚倍保健品系列、杜仲保健品系列、茶叶保健品系列、魔芋保健品系列、葛根保健品系列等。大力发展花椒、油橄榄、油牡丹等香料产业。

  4、建立中药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训中心。依托十堰教学资源,利用与对口协作的京津冀及省内相关大学科研院校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十堰市中药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训中心,承担全市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技术引进、转化和人才培训职能。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逐步健全和完善县市区、乡镇中药产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全市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的科技水平。

  (五)加强珍稀中药材资源保护

  1、开展全市中药材资源普查。摸清全市野生中药材种类、

  蕴藏量,建立全市中药材资源普查数据库。

  2、建设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网络。按照省政府鄂政办发 〔2016〕25号文件要求,建立鄂西北秦巴山区等重点区域中药 材资源动态监测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站,掌握中药资源动态变化, 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3、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建设全市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药用动植物园和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六)强化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对中药材质量监管力度。严格规范中药材种植养殖种源及过程管理,严禁滥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严厉打击掺杂使假、染色增重等不法行为。建立和完善从种子、种苗、种植、加工、包装、仓储、销售、物流等全过程的中药材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加强从原料购进、生产工艺、产品检验、包装仓储、销售物流等全过程的中药饮片质量监管,确保中药饮片质量安全。

  2、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过程可追溯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应用“互联网+”建立大宗中药材生产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积极推动中药材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严格实施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提高中药材经营、仓储、养护、运输等流通环节质量保障水平。加强药品检验机构人才队伍、设备、设施建设,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提升现有药品检验机构的中药材检验检测能力。

  3、建立和完善道地中药材标准体系。在种子生产、种苗繁育、大田种植、产地加工等关键环节,修订和完善本地主打的道地中药材地方标准并颁布实施,应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现代化生产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药材质量品质,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市政府关于大力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十政发[2016]20号)精神,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农业局、经信委、卫计委、科技局、药监局、供销社等部门为成员的十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协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同时成立“十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供销社,由市供销社主要领导兼任该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参照市里配套成立相应机构,具体履行产业规划、政策研究、协调服务等职能,负责产业基地建设、加工、市场流通等环节的各项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发展种植新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龙头企业+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积极探索土地流转、订单种植等多种形式,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工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提升中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注重融合发展,把中药材产业的建设与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与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观光相结合,与山体绿化相结合发展木本中药材和多年生藤本、草本中药材,并积极开展林下套种、林药间作、立体种植。规范、发展专业化的中药材合作社组织,搭建技术、信息、市场等服务平台,提高合作社组织的生产技术水平、市场营销水平和运营管理水平。

  (三)强化政策扶持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投融资保障措施,充分运用国家支持、地方政府投入、社会融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及吸引外资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鄂政办发[2016]25号)要求,加大对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扶持力度,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的引领作用,将中药材生产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和地方相关支农政策范围。鼓励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对中药材生产的信贷投放,为集仓储、贸易为一体的中药材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

  (四)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加大中药材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培养中药材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加工、检验等技术和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指导,提升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化水平。鼓励科技创新创业,推动中药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