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性别愈平等,男女差异却愈大

 我是谢大人 2018-10-09


“平等”本来应该消弭“差异”,但是新近发表的两个研究,再度支持了一个与多数人预期不同的矛盾:社会性别愈平等,男女差异却愈大。

通常一个社会的性别更加平等了,“理所当然”更多女性要突破“玻璃天花板”、接受教育;挣开了“第二性”的枷锁,女性可以自由思考做自己想做的事,摆脱过时的刻板印象,成为物理学家、企业执行长等等,继而打破男女差异。

研究的结果却是相反。首先,瑞典的哥德堡大学研究22个国家13万人,发现一个国家愈多女性在职场、国会和受教育,该国的男、女性在心理特征的分歧愈大,也就是,男性女性的想法与作为更加贴近传统的性别角色。

另一个研究是发表在线上科学期刊PLOS ONE的报告,这个研究发现,在被“世界经济论坛”(WEF)排在性别较不平等的国家里,女性更会去选择传统上多是男性去修习的课程,像是科学或网络研究。

哥德堡大学研究的领衔研究者马克纪欧拉(Erik Mac Giolla)告诉英国泰晤士报,心理学上人格普遍是用五大特质来测量。这五大人格特质是:经验开放性、外向性、亲和性、勤勉审慎性、神经质。女性一般在这五大特质的得分都比男性高。

在性别还不很平等的中国,哥德堡大学的研究发现,女性和男性在这五大特质的重叠比率为84%,也就是男女的人格特质趋同。但是在高度男女平等的荷兰社会,这个重叠度只有61%。

马克纪欧拉说:“这似乎是说,性别平等增加,社会更进步了,反而将男性和女性更加拉回到传统的男女行为准则里。”“我也不知道为何会如此!”

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史都华-威廉斯(Steve Stewart-Williams)博士,也是《理解宇宙的猿(The Ape That Understood the Universe)》一书的作者。他表示,如今在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也都出现这种矛盾结果,例如情感依恋类型、选择学术专业、选择职业、哭泣频率、快乐忧郁等等。

这样的父权社会悖论,让重要的女性主义理论主流受到挑战,主流女性主义的立论是,性别的差异来自文化训练和社会加给你的角色。

史都华-威廉斯说,或许可以解释,当一个社会给予两性充分平等,让他们可以自由去发展兴趣和行为的结果,反而放大了两性与生具来的差异。所以,“以后谈到性别差异时,不要自动就和压迫连结起来,它很可能是社会更自由公平的产物”。

然而,一个社会愈相同看待男女,让男女更不同;愈不同看待男女,却让男女更相同的情形,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奇怪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