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地区,各个集市每五天一场,相邻的乡镇又把日子错开来,各种各样的贸易和集会,就显得规矩而且热闹。每到赶场的日子,四乡八寨的人汇集到集市上来,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出去,换回自己的生活必须,或者变成或大或小的钞票,紧紧地用一块小手巾包好,下回用时才拿出来。这些钱,大多变成了供孩子读书的费用,如今也就是这一开支最大也是最少不得的。
 交通的不发达,山区的不方便以及经济的相对落后,让这山区里的人们很容易知足。一件廉价的新衣、两斤很肥的猪肉、或者一条小手帕,也会让他们的脸上漾起满足的笑意。特别是农闲时节,因为文化生活的匮乏,书籍、电视这些打发时间的东西不多,集市就成了人们最集中的地方,除了产品的交易,还可在那里会会久不见面的亲友,看看各种各样的南北杂货,来回途中相互谈论自己家里的庄稼,各自的见闻,甚或吹下牛皮,取笑一下对方,幸福便在这种过程中。
 但在年轻人中,赶场还有着另外的目的。他们不叫赶场,而叫赶边边场。他们往往是在人流中注意着来来往往的异性青年,有心仪的,常常会在经过时轻轻的掐一下对方的手、腿或者屁股,如被掐的是男子,他便会露出兴奋的表情来,然后悄悄地一直尾随着对方,散场后送对方回家,一路对着情歌,走着走着,往往就走到路边的包谷地里去了……要是被掐的是女子,她便回过头来,娇嗔地骂上一句“砍脑壳的!”语气里充满了假装的愤怒和真正的喜悦,掐人者则涎着脸,嘿嘿地傻笑着,一路抢着答话,一路跟着起哄,在回路上唱着或笑或骂的苗歌,约会好下次的见面时间或地点
 最热闹的,是散场后回家的路上,男的一堆女的一堆,相互把苗歌唱得满山满谷的响,各地的腔调又有不同,平腔高腔唱法各异,但那份热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是一样的。整个苗家山区,都是他们的舞台,田埂上,小河边,树荫下,包谷地,随便往哪儿一坐,美妙动人的歌声便响起来了。
 到了晚间,更是热闹得不同寻常,备一把特亮的手电,一路高歌着去寻找自己心仪的情人,先是两方可有一大群,找到自己的那一位后,便躲到人少处去,开始还能听到一些歌声,后来歌声越来越小越来越稀,再往后便听不到歌声,只能听到田野里的虫鸣了……
因了打工潮的兴起,苗家的男女青年一批一批地涌向沿海地区,以赶场来寻找情人,以歌声来表达心声的方式,慢慢地成了曾经的浪漫,我们小时候,还常常跟在大哥哥们的后面,他们让我们去掐哪个,我们便兴高采烈地潜伏到人家后面,猛不然在人家屁股上来一下狠的,换来的是被一帮姐姐按住,裤子也为人家夺去,光着个屁屁惹大伙儿笑……
(2009年10月,花垣县举办苗族文化艺术节,中央四套记者刘彦臣先生来采风,陪同期间拍下了这一组照片,上图为刘彦臣先生工作照,其敬业精神至今让我感叹。)节目曾在四套连续播出。
这个题材本不想发到博客里来的,今日和博友朱金媛女士闲聊,她说起曾在电视里看到过播放关于我们这边风土人情的节目,问我知道不,并让发来与博友共享。本人最大的缺点便是经不住美女的诱惑,以及没法拒绝美女的要求,尽管这些要求或不是很强烈,我也常感动得手足无措,尊命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