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币中也有“红公鸡”

 无可ee 2018-10-10

纸币中也有“红公鸡”

一提到民国的纸币,不少人脑海总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大量印发钞票,结果通货膨胀,导致钱不值钱,市场上空留了一地鸡毛。可是,当时中国银行发行的福建地名券,却是个异类,就是纸币上没有鸡的图案,还是被人们亲切称为“红公鸡”。

为什么呢?原来,拾元券票不光发行量大、使用广,而且可十足兑现银元,信誉卓著。再因主币红色,大众信任有加,就冠以雄赳赳雄纠纠气昴昴的公鸡形象,称为“红公鸡”。

只见,这张拾元券票幅长175毫米、宽96毫米,票面主图案是曲阜孔庙大成殿,票面呈红色。值得一提的是,和它同时发布的币值,还有壹元、伍元两种券别。相比之下,这两种券面积都显得小,图案和颜色也是较大区别。壹元券票幅长143毫米、宽82毫米,正面图景是北京天坛祈年殿,票面呈绿色;伍元券票幅长172毫米、宽89毫米,正面主图案是北海白塔,票面呈紫色。

它们都是诞生于中国银行。1912年2月,经孙中山先生批准,作为清朝国家银行的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总行先后设于上海、北京。继而,在全国各大城市及商业繁华地区设立分行,中国银行采用“分区发行制度”,发行纸币。1914年,中国银行福建分行成立,次年4月在厦门设立分号。1921年,福建分行奉命迁移厦门,福州分行改为支行。

据了解,期间,中国银行在福建发行加盖地名的纸币前后有两种,一种是银元兑换券,有民国元年、民国二年版,该版纸币币面为黄帝头像;另一种是银元票,有民国七年及民国十九年版。

还有的是,银元票福建地名券,设计精致美观,虽然由国家发行,但印制却是由美国钞票公司。在早期,地名券币面上方,均印有“中国银行”字样,左右为纪值,下方横写“凭票兑付,通用银元”字样,底纹为地名和行名。地名券有加盖“福建”“福建福州”“福建厦门”“厦门”等四种版式。后期,出现不同英文签名的版别。

发行以来,由于有足够的准备金,尽管政局动荡以及金融风暴中,中国银行银元票福建地名券始终能顶住压力,维持币信,纸币随时可以十足兑换银元。所以,当时人们外出做生意,为携带方便,用银元兑换“红公鸡”,反而还要贴水。“还把’红公鸡’当做银元来贮藏。”老一辈人提起拾元银元票,至今仍是赞誉有加。

1935年,国民政府制定法币政策,实施币制改革,中国银行福建地名银元票停止发行。新发行的中国银行纸币定为“法币”,原地名券逐渐退出货币流通市场。

(源自《闽南日报》“漳州档案”专栏 记者 罗培新 通讯员 南风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