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 是记录汉语的文字。 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 便产生了书法。 书法,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被称之为汉字的书写艺术。 在其生成和发展中, 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因其独特的魅力, 许多人都加入到了学习书法的阵营中, 多年来, 书画君遇到很多书法初学者, 他们认为笔划少的汉字很好写, 所以, 每每练字的时候都挑笔划多的汉字来练, 错误地以为可以“不花功夫”而“一步到位”。 其实, 有些汉字笔划虽少, 也看似简单, 但对于写书法来说, 其实结构是最难把握的。 今天, 书画君为大家介绍: 10个笔划较少却很难写的汉字! 而每个字中蕴含的哲理, 也耐人寻味。 话不多说, 接下来我们便进入正题吧! · 欧阳询《九成宫》 虽然这个“大”字, 仅有三笔。 但每一笔都是汉字之基本: 横, 一个常见的笔画。 但是长短、轻重、走势等, 也都很有学问, 且也很讲究的。 此大字的横, 可归为中短横之类。 撇则极力向左下方送腕至力尽。 笔笔生动,强健有力。 · 欧阳询《九成宫》 该字笔划少而疏朗, 字形不宜过大, 以找准字的中心为准, 欧阳询此字挺拔而遒劲。 这个横为较短的长横, 有时也写为中横; 另外, 对于这个弯勾, 大家要注意出勾的方向。 · 褚遂良《阴符经》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 “水”字可以写程一个左右对称的图形出来, 但是那样会显得死板。 褚遂良笔下的“水”, 较有特点的便是这个捺了, 穿过了中竖, 所以不会显得不协调, 反而有种姿态美, 这也正是这个字的巧妙之处。 · 智永《楷书千字文》 “云”这个字也是属于笔画不多, 但结构很重要的单字。 “云”这个字要注意几点: 短横勿过短,长横勿过长, 短横约为长横的二分之一, 两横之间切记不要写散。 另外, 第一横与第二横的距离与“厶”的高度基本相等, 稍长一点的横属于居中位置。 末点是全字平衡的关键,勿轻, 注意角度和分量。 就像人站立脚的重要性一样。 · 赵孟頫《汲黯传》 “乃”是形斜之字。 学过书法的朋友一定知道: 凡形斜之字不能“扶正”, “扶正”了反而重心难稳。 要因字立形,斜中求正。 另外, 一般撇的最低点略高于底部勾的最低点, 最多相平。 若撇的最低点太低的话, 撇就显长了。 · 柳公权《神策军碑》 “之”字起笔为右点, 别看它只是小小的一点, 写好这个点后可带出牵丝, 提笔斜入笔,然后向右上挑出, 撇笔起笔高,顺着提笔的方向撇出, 出锋处不能超过提笔的起笔处; 捺为平捺, 先迎着撇笔的方向向右上方运笔, 到提笔起笔处开始向右下运笔, 最后捺尖稍下压。 · 柳公权《神策军碑》 “以”字形整体向右上斜, 但也是忌高的, 要适可而止。 第一笔竖提, 竖到位时要向左弯出、提笔向下顿再提出去; 第二笔注意要距首笔距离近一些, 第三笔顺势起笔、高扬,撇出圆弧, 最后的“点”收笔位置不要低(与左边顿笔处平齐)。 ·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非”这个字注意不要写大了, 每一笔宜粗壮。 左侧的竖不要太长, 左边一二横抗肩, 第三横写成提笔的形式。 右侧的竖起笔高扬, 较左侧的竖略长写, 收笔比左竖稍低或者平齐, 右侧的三横注意重心都在一侧,要向下。 · 柳公权《神策军碑》 “不”这个字是独体字, 第一横非常重要, 掌握着整个字的走势。 第二笔撇的起点在横的中间略微偏右一点, 第三笔的竖可略微往左带一点弯儿, 这笔最难, 注意和撇的交点处注意不要过多停留, 第四笔的长点要注意与撇的角度关系, 与竖的距离宜对称。 · 柳公权《神策军碑》 又一个独体字, “日”字的难点在于横折处, 要多临帖和勤加练习。 第一笔的竖可稍细一些, 第二笔横折起笔可以不封口也可以稍稍虚接, 折下来的竖较左竖粗一些、长一些, 第三笔的横短可以与左竖实接, 稍微向上斜, 最后一笔横注意要封口。 由于时间的关系, 书画君只列出了10个笔划较少的单字, 不知道听完书画君的讲解后, 你们学会了吗?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