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文记】徐霞客: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8-10-10

好友的去世让徐霞客十分悲伤,于是他写了六首《哭静闻禅侣》,他在此诗中的小序中写到:

 

静上人与予矢志名山,来朝鸡足,万里至此,一病不痊,寄榻南宁崇善寺。分袂未几,遂成永诀。死生之痛,情见乎词。

 

看来,霞客与静闻禅师在共同的游历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惜出师未捷身先逝,当时霞客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在该组诗的第一首中写到:

 

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

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

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

故乡只道登高少,魂断天涯只独看。

 

这首诗的第三句写的是静闻去世后,徐霞客带着他的骨骸及《法华经》继续前往鸡足山,他走了五千多里,终于来到了该山,并将静闻的血经供奉在了悉檀寺,同时将静闻的骨骸安葬于文笔山麓,据说静闻的墓塔至今仍存。

 

而该组诗的第五首则讲述了静闻以身护经的英勇:

 

鹤影萍踪总莫凭,浮生谁为证三生?

护经白刃身俱赘,守律清流唾不轻。

一篑难将余骨补,半途空托寸心盟。

别时已恐无时见,几度临行未肯行。

 

该诗中有徐霞客的小注:“江中被劫,上人独留,刃下冒死守经,经免焚溺。”

 

徐霞客的另一位好友黄道周,学问好,亦善书画,虽仅比徐年长一岁,然而徐却对黄极其佩服。崇祯元年,徐霞客专程前往福建漳浦县去见黄道周,从此二人成了莫逆之交。而后二人又几次见面,再后来黄道周被关进了监狱,徐霞客特意派长子徐屺前往大狱去探望黄,并赠给黄一袭寒裘。徐屺往返奔波了三个多月,回来后他向父亲描述了黄道周在狱中所受的折磨,徐霞客听后“据床浩叹,不食而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就这样去世了。

 

一年之后,黄道周出狱,他听到徐霞客去世的消息,就写了篇《遗奠霞客寓君长书》,而后请人捎给徐屺,以此来祭奠这位生死之交。

 

徐霞客去世后,他所作的游记大多失散,而为其整理者,主要是其三儿子李寄。李寄不姓徐,这肯定有历史缘由,光绪间《江阴县志》有如下一段话:“母周氏,徐弘祖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又以介两姓,历两朝,故自名介立。性颖异,好学,少应郡试,拔第一。既而悔曰:‘奈何以文字干荣哉!’弃去。奉母居定山,终身不娶。母卒,隐由里山之山居庵,号由里山人。”

 

原来,李寄的母亲周氏是徐霞客的妾,当周氏怀着李寄时,不知何故,她被赶出了家门,估计是徐霞客长期在外游览,而其大老婆将他的妾赶了出去。而后周氏又嫁给了一位姓李的人,她生出的孩子也就只能姓李姓。然而这位李寄却遗传了其父的本事,对文字很有把控力,竟然在当地的考试中拔得了头筹。但考取这样的好成绩却并没有让李寄快乐,于是他放弃了进一步的科考,专门伺候母亲而终生未娶。

 

这位李寄也同样继承了徐霞客的游览基因,李寄在《昆仑山樵传》中这样介绍自己:“昆仑山樵李介,字介立,号因庵,江阴人,性耿直,不能谐世,恒困于衣食,好山水,将遍游天下,不登昆仑不止,故自号昆仑山樵。”


徐霞客撰《游记》十册《补编》一卷,清光绪七年瘦影山房木活字本,书牌


徐霞客撰《游记》十册《补编》一卷,清光绪七年瘦影山房木活字本,卷首

 

明清之际,李寄也参加了抗清活动,失败之后,他隐居于九莲庵,而后开始整理父亲的《游记》。当他听说父亲的手稿因战乱流失到了宜兴,于是专程前往此地去寻找,而后他在康熙二十三年,从宜兴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的抄本。但这部抄本有很多地方做了窜改,于是李寄用其他几个抄本互相校订,又补充进了一些新的内容,而后就成为了《徐霞客游记》一书的祖本。

 

反过来看徐霞客的一生,还是难以理解他为什么将全部的精力用在旅游事业上。这个过程中,他所能得到的体味,确实非常人所能理解者,比如《江阴县志》上说:“(徐霞客)出游,东南佳山水,如东西洞庭、天日、雁荡,俱穷其胜。其游也,从一仆或一僧,携一杖一袱被,不治装裹粮,能饥数日,遇食即饱,绝壁丛箐,攀援上下,捷如飞猱。每行数百里,即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看来,他出门时大多会有一位仆人相伴,有时会有僧人伴同,他的出行也并没有太多的装备,包括食品也带得很少。而他能几天不吃饭,有时一顿又吃个饱。不仅如此,他的出行也并不像当代驴友那样有特别多的装备,他完全靠自己攀岩走壁,这样的本领真让人叫绝。但最难得者,是他每走一段就会停下来写日记。

 

简介


徐霞客攀岩走壁的本事我完全不具备,然而在出行过程中每日必记,我却与之相仿佛。徐霞客的这种特殊偏好被文震孟称之为“古今第一奇人”,文震孟的这句话应该指的是徐霞客执于一端的游览吧。我觉得徐霞客写的《吟白崖堡南岩》颇能表现出他的志向:

 

洞门千古无人到,古干虬藤独为谁?

投杖此中还得杖,三生长与菖坡随。

 

徐霞客觉得这等人间美景,千古以来都未曾有人光临过,这是何等的遗憾,而山中的古藤也白白地在那里绽放英姿,却得不到人们的赞叹,他觉得自己应当前往一访,以不辜负上天赐予的人间绝景。


徐霞客头像

 

我的文化寻踪之旅,若跟徐霞客比起来,无论其持久性还是艰难度,都无法与他并提。虽然如此,我还是把他视之为有着共同爱好的一位前辈,所以他的游记中所写出的喜怒哀乐,每当我读到时,都会有感同身受的亲切。比如,他所写的《游雁宕山》,这篇文章的第十四日有如下一个段落:

 

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唯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唯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始祖像

 

徐霞客为了游览,到处找朋友,这天在向导的带领下,他们上山顶去寻找湖,走在荒草之中,这段路程十分的艰难。等来到山顶之时,一下豁然开朗,他用了不少的笔墨来描绘眼前所见到的美景。欣赏完这样的美景之后,徐霞客还惦记着他想看到的湖,于是他们继续前行,而接下来的路,因为向导的离去,使得他跟两位仆人经历了一场危险:

 

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锋撩人,至是且无锋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

 

他们走到了绝壁处,没办法,徐霞客就让两位仆人分别解下绑腿,以此来接长布绳,而后从悬崖上垂下。等他们来到下方时,发现根本没有站脚的地方——眼前是绝壁,下面是百丈深崖。没办法,只好重新攀登上去,于是他就把那个布绳向上抛,希望能找到支点,但没想到的是,布绳经过石头的摩擦,突然断了,好在人没有摔下悬崖。他把布绳接好后,终于还是攀登了上去,得以脱离险境。

 

徐氏世系表


我的寻访过程也几次历险,读到徐霞客的这段话,瞬间让自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险境的人,才能品味到其中的三昧。

 

徐霞客游记的特色,除了描绘得准确传神,我觉得其中的凝练最值得佩服。比如北岳恒山,我也曾游览到这里,并且也登上了当时还开放着的悬空寺。对于悬空寺的奇特,我曾经写了篇三千余字的小文予以介绍,而徐霞客的描绘却仅在百余字左右:

 

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五台北壑亦有悬空寺,拟此未能具体。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

 

徐霞客说,五台山也有悬空寺,但跟眼前的北岳悬空寺比起来,却不够完美。他是用对比法衬托出了此处悬空寺的特别。因为该寺壁立于悬崖之侧,再加上游客众多,我走在这些木制的回廊中,感到整个寺都在微微地颤动,这让我双腿发软,而今读到徐霞客的这段游记,他说自己是“鼓勇独登”。看来,徐霞客同我的感受一样,也是鼓足勇气登上的此寺。而后他又用很少的笔墨描绘了该寺的独特,如此的精炼,也许这正是他所作的游记受到后世喜爱的原因吧。


在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旁看到的徐霞客雕像

 

我第一次看到徐霞客的雕像不是在他的家乡,而是在福建寻找柳永墓的过程中。在柳永纪念馆内,柳的墓没找到,却在后园内看到了徐霞客的雕像,这真是一个意外。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未曾清理,站在那里的徐霞客如同泪流满面,我把这解释为:他正在悲伤静闻禅师的离世。


旅游区涵盖这么多的内容


这个匾额把“霞客”之名解读为:霞迎天下客

 

徐霞客故居和墓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霞客镇南岐村。徐霞客故居所在地原名马镇,后因纪念徐霞客而改名为霞客镇,但附近居民仍以马镇呼之。是日因有超级台风,影响江阴,连日暴雨,颇为辛苦。沿途有见旅游广告路牌,其上总称为“中国徐霞客旅游区”,下有江苏军事文化博物馆、上官云珠故居、赞园及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我对其中江苏学政颇有兴趣,然暴雨之下,司机又不熟路,只好放弃。

 

国家级的文保牌


雨中的徐霞客故居入口


大红灯笼及匾额


徐霞客景区分为两个部分,一边为故居,另一边为墓,两处合计门票20元。其故居内为大部分古代名人纪念馆的样子,一座新修的仿古建筑,里面多半布置成展馆,或者放几件新做旧式家具,布置成家居样式,不过其中展出了梧塍里徐氏世系及《徐霞客生平年表》。这是很有用的资料,在他处当然看不到,其中有讲到徐霞客的家庭:其一生先后娶有四房妻妾,最小的妾周氏因不见容于大妇,被大妇趁徐霞客外游之机,以“嫁婢女”的名义将之强嫁给李姓之人。

 

正堂


徐霞客生平年表


这段文字介绍了周氏被赶出家门的原因


看到这一段,终于证实了周氏被赶出家门的原因,但这也让我在思索:徐霞客长年在外游荡,并且出门时并不带妻妾,那他娶这些妻妾放在家中有什么用呢?只会闲来生事,才有了周妾被赶出家门的事情。而难得的是,恰好是这位周氏所生的儿子,却为其父整理出了那部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否则,我们今天就很难看到还有这么一部奇书流传于世。


第一进庭院


当年的卧房式样

 

在故居的院中有一棵罗汉松,按照旁边的介绍牌所言,这棵松树为徐霞客手植,至今已经有了四百多岁的年龄,看来后世确认徐霞客的故居就是此处,也一定是以这棵松树为标志物。


徐霞客手植罗汉松


仰圣园入口

 

仰圣园中的美景


仰圣园内的徐霞客雕像


从故居出来,约十米之外,门对门为仰圣园,其墓就在此园后面。仰圣园颇大,内中湖光滟影,加上雨声,如果时间充裕,细细檐下听雨,倒不失情趣。园中有徐霞客塑像,此为寻访以来所见的第三尊。徐霞客周游天下,大江南北处处有其行踪,被其记载之处多有为其塑像者。


晴山堂入口


晴山堂内景

 

徐霞客墓碑


仰圣园中又有小园,名晴山堂,堂中又有徐霞客塑像,其墓即在园中深处。青砖小径,雨打林声,往谒徐霞客,想自己这几年来也是南北寻访古迹,虽然路线不同,但想徐霞客亦当认我为知己与同路人吧。其墓碑上书“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旁有说明:“该墓为徐霞客的明式移葬墓,1978年从徐家祖坟迁入,墓前竖有清初原碑,顶端横刻‘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庭第十七代的意思。”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