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风云05 吴起文武双全,最后为何被乱箭射死?

 金色年华554 2018-10-10

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资治通鉴》第一卷


(图:吴起雕塑)

魏文侯不愧是一代雄主,他听了李悝的话,马上决定用吴起。但魏文侯看中的只是吴起的军事才能,他对吴起的品德还是心怀芥蒂,所以自始至终,魏文侯只让吴起为将,却不让吴起为相。

对此,吴起也明白。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吴起明白又能如何?既来之则安之吧,既然到了魏国,那就先在魏国呆一阵子再说。同时,吴起也坚信,只要魏文侯能够给他时间和机会,他会证明给天下人看,我吴起并非是大家印象中的那头大灰狼。

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不是大灰狼,也为了曾经的誓言,为了心中的梦想,吴起在魏国当大将期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睡,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与士兵一起挑粮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甚至亲自为他吸吮毒汁。

士兵的母亲听说后痛哭不止。有人奇怪地问她:“你的儿子只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将会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这个士兵母亲的说法真是妇人之见。没错,吴起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确是有私心。因为只有这样,士兵才能勇敢作战,替吴起卖命。但话说回来,士兵们既然来到军队,哪有不作战的道理?既然要参加战斗,为谁战斗不是战斗?吴起对士兵好,至少还能让士兵们在生死战斗之前,感受到一丝袍泽的温情。

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魏击此人胸襟、能力都不如他的老爹。当初他还是太子时,有次在街上遇到田子方,魏击赶紧下车向田子方敬礼。田子方乘于车上,傲然而过,不予答礼。

(图:魏武侯与魏文侯)

魏击心想:你田子方再尊贵,不过是个门客,怎可如此无礼?于是便大声说道:“是富贵者有资格傲慢看不起人呢,还是贫贱者有资格傲慢看不起人?”他的言下之意是:田子方是贫贱者,而他自己则贵为太子,田子方凭什么对他如此傲慢无礼?

田子方望了一眼满脸通红的太子,缓缓答道:“真正有资格可以傲慢看不起人的,只能是贫贱者。富贵者怎敢傲然待人呢?”这个回答太出魏击的意外,他瞪大了双眼疑惑不解。

田子方继续说:“一国之君如果傲然待人,就会失去人心,国家必定不保;大夫如傲然待人,就会失去支持,引起家臣作乱,导致祖业毁弃。这方面的例子已比比皆是。反观贫贱者,无家无业,四海飘泊,言语不见用,处境不合心,大可如脱鞋一样,一走了之。贫贱者难道还怕失去贫贱不成?”

田子方说得好!不过我们说这个故事,不是想夸田子方,而是要让大家明白,魏击是个怎么样的人。

有一回,吴起陪魏击沿黄河顺流而下,到中游时,他突然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真美啊!这真是魏国之宝!”

吴起当时不假思索,顺口说道:“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

魏击听罢,说:“对。”

吴起的说法很有道理,但魏击说“对”时为什么听起来那么言不由衷?关键就在于吴起最后的那句话,即“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这条船上的人,谁可能成为魏击的敌人?

除了吴起自己还能有谁?原因有二:其一,吴起从卫国到鲁国再到魏国的人生经历,已经让魏击产生了不忠不义的印象;其二,当时的吴起位高权重,功高震主。

这真是画蛇添足,祸从口出。不久,魏国的国相李悝去世,准备任命新国相。以功劳地位而论,吴起应该是新国相的不二人选,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魏击任命田文为相。吴起很不高兴,特意找田文理论了一番。

吴起对田文说:“我和你比较功劳如何?”

田文说:“可以。”

吴起问:“统率三军,使士兵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谋算,你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又问:“整治百官,亲善百姓,使仓库充实,你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再问:“镇守西河,使秦兵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还是说:“我不如你。”

吴起最后质问道:“这三条你都在我之下,而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

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在这个时候,是嘱托给你呢,还是嘱托给我呢?”

吴起沉默许久,终于想明白了一些事儿,于是对田文说:“应该嘱托给你啊!”

(图:魏武侯)

田文说不选吴起当任国相的理由是“今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老百姓不能信服”很有意思。是的,很有意思,因为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意思:

1,“国君年幼,国多疑难”,其时魏击其实已经老大不小,所以不存在“年幼”的问题,但田文为何还如此说?其主要所指应该是魏击刚刚上位,没有完全掌握国家权力。而吴起的存在则是魏击完全掌握权力的阻力之一;

2,“大臣们不能齐心归附”则暗指吴起对魏击不够忠心。这事儿,恐怕就是上次在黄河中游的那句话惹得祸;

3,“老百姓不能信服”则是指吴起名声不好,得不到百姓的信任。

听话要听弦外之音,吴起不是傻蛋,自然听明白了田文的意思——其实这也是魏击的意思。所以吴起当时就意识到,魏击已经对自己心怀芥蒂,他在魏国的时日恐怕不多了。

田文老迈,在国相的职位上没干多久,魏击就让公叔代替田文的国相职位。魏击任人唯亲,魏国走下拨路已不可避免。

公叔能力平平,比田文还不堪,专门耍些阴谋诡计排除异己——这是吴起后来才知道的。他娶公主为妻却又嫉恨吴起功劳比他大,一心想除去吴起。

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为人刚劲自喜,容易去掉。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

公叔照此去做,吴起不明就里,中了这些小人的圈套,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

事实上,公叔仆人的计策只是小人伎俩而已,谈不上有多高明。问题还是在吴起自身:首先,吴起对竞争对手没有防范之心,过于轻信;其次,吴起没有多方调查,仅凭一己之见就作出判断,过于武断。公叔家的公主与宫里待嫁的公主是两个人,吴起却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所以,亲眼所见未必是真!为人处事不可轻信,不可武断,也不可以偏概全。

吴起好面子,这是他的弱点。吴起拒绝魏击的政治联姻,实质上也断绝了自己在魏国的政治前途。但这事儿已经发生,后悔也没用。

从此,魏击更加疑忌吴起,更加不敢信任吴起。吴起自觉在魏国前途渺茫,又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图:楚悼王)

吴起在魏国的战绩几乎是百战百胜,甚至曾经还把楚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丢盔弃甲,所以楚悼王对吴起早有耳闻。吴起到了楚国之后,受到楚悼王的热烈欢迎,不久后就任命吴起为国相。

说实在话,吴起应该感激楚悼王,因为正是他让吴起终于实现了当初出将入相的梦想。为了报答楚悼王的知遇之恩,吴起抓紧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希望能尽快把楚国变得强大起来。

吴起严明楚国的法纪号令,裁减不必要的闲官,废除王族中远亲疏戚,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增强军队、破除合纵连横游说言论……

这样的变法,成效显著。楚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挡住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诸侯国都忌惮楚国的强大。

但与此同时,这种暴风骤雨般的变法,也必定会触及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楚国的许多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便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他们十分怨恨吴起,恨不得杀了吴起,只是碍于楚悼王,暂时还不敢对吴起下手。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用箭射伤了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然后大喊道:“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

吴起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国王的尸体属于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果不其然,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此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阳城君因参与此事逃奔出国,其封地被没收。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

数十年后,商鞅开始在秦国推行变法。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连商鞅最后的死法,也与吴起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吴起死后,吴起变法便宣告失败,而商鞅死后,商鞅变法却得以延续。这是为何?咱们下次再聊。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