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MD随身听的常见问题解答50问

 摄行天下 2018-10-10
近整理坛子的短消息收件箱,发现陆陆续续有一些朋友问我一些关于MD的问题,在QQ上也有一些朋友提问(可能是头像DR7的功劳,呵呵)。尽管MD相当的不景气,然而实际上从坛子里RH1的拥有量来看,坛子里MD玩家还是相当有数量的。但是很多人之前并不了解MD,有的第一台入手的MD即是MD技术集大成者——RH1。于是,很多人苦于对MD技术的茫然,往往浅尝辄止,稍感MD使用烦杂就弃如敝屣,实在是可惜可叹。这里结合笔者玩机几年的心得和拾得老鸟之牙慧并稍作整理网络资料,辑成50问,以飨对MD心有余而识不足的朋友。(配图均来自网络)



================= MY FAQ about MD Walkman
=====================



1、 Q:什么是MD


A百度百科:MD是MiniDisc(即迷你光碟)的英文缩写,也是对MD碟片及使用MD碟片设备的通称。20世纪80年代,CD格式正式红遍天下。但是 ,在CD的完美音质中依然夹杂这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人们开始抱怨CD随身听的尺寸大、不可擦写性、不能自主选择音源……随身听的创始厂商——Sony公司在意识到这些问题以后,开始着手研究更适合随身携带的音频技术。1986年,他们研制成可单次写入的光盘——WO(write once disc)。1988年,在WO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多次可擦写的磁光盘——MO(magneto optical disc)。一年之后的音响展会上,Sony展示出一种可以录音的CD原型产品。可惜,这种理念的在全球范围内的展示并不完美。在纽约和飞利浦共同举办的联合记者会上,一个工程师竟然在众记者的眼皮底下用日本纸扇来冷却过热的CD系统。而Sony CD研发搭档飞利浦,却有其他的意见。是否需要数位化的磁带介质,索尼和飞利浦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但是却始终无法达成一致。1992年,Sony和夏普合作研发的MD(Mini Disc,微型数字音乐光盘),它几磁、光、电、机于一体,既有接近CD的音质和长期保存性等优势,又具有卡带的可录可抹性等特点,Sony在便携式音频随身听制造业一直处于领头羊的位置,推出MD以后便迅速占领了民用数码音乐市场。




网上关于minidiscMD)的介绍可谓汗牛充栋,其实对于一般的消费者而言,理解MD的原理并无太大的意义。只需要知道MD是一种可以反复擦写的磁光盘,综合了光盘和磁盘的诸多优点即可。跟CD一样,MD既是对一种存储介质的简称也是对播放这一介质的设备的简称。本文中MD一般就是MD随身听的简称,对于MD磁光盘一般简称为“MD碟片”。

PS:大名鼎鼎的MDMEGA DRIVE)游戏机确实容易跟随身听MD混淆……




2QMDCD有什么异同?

AMD的出现是为了替代CD,因此在设计上有许多技术标准是参照CD制定。相同点主要是本质上都是制式存储介质,SP模式下MD较一张CD唱片的最长播放时长是相同的。主要的区别点是MD直径较CD大为减小(6.4cm相对于12/8cm)、外部带有跟计算机软盘类似的保护壳、可以反复擦写300万次(有说100万、300万、1000万的,不管哪个都是天文数字)。



3QMD的片源如何获得?

A:此为常见问题。一般两种途径:自己灌制和从市场上购买预录制的MD唱片。
第一种方法主要下文涉及(参27问)。第二种途径,我简单说一下。MD鼎盛时期,在日本的唱片市场可以很方便地买到一些歌手用MD为介质发行的唱片,在街头也有MD的录制机。前者所购买的预录制MD唱片是在工厂依母盘压好的,跟CDDA一样,是不能再次进行的录制的。至于后者(据说是这样的——“……日本街头的MD贩卖机上录制,只要在贩卖机上有的歌曲,选择好曲目,献上钞票,很快一张MD就录好了),本人没有接触过,估计是可以擦写的。一些贩子给笔者兜售过一些包装精美但据说是可以擦写的MD唱片,本人对其来源深感怀疑。





4Q:MD支持哪些格式?
A:不得不说这是个对新手最常见的问题。传统MD支持ATRACATRAC 3两种。HIMD在此基础上还支持ATRAC 3 PLUSPCM这两种格式,RH10RH910RH710/DH710RH1这四款机器还支持MP3格式。MZ-N1NETMD宣称支持WMAWAV等格式都是指通过电脑+SS转换为ATRAC 3格式,并非机器原生支持(不管是解码还是编码)。ATRAC格式的后缀为omg



5Q:为什么你说的那些格式我在菜单里都没看到呢?我只看到SPLP之类的……
A:原理跟DV一样,因为格式相对比较复杂,所以Sony简化之,用易于理解的录制制式简称。
SPShort Play or Standard Play=ATRAC@292kbps =74min(标准碟片)
LPLong Play
2=ATRAC 3@132kbps=148min
LP 4=ATRAC 3@66kbps=296min
HISP=ATRAC 3 PLUS@256kbps=475min
HILP=ATRAC 3 PLUS@64kbps=2040min
PSLPSP这些并非格式,格式只有ATRAC,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没有什么SP格式,因此关于SPHISP等本文通称为“制式”。



6Q:我的RH1上好像没有这么多制式啊?
A:在菜单“mode”项下,NetMD设置下可见SPLP2LP4MONO;在HIMD设置下可见PCMHI-SPHI-LP

7Q:如何选择制式?
A:对于传统的MD而言(不支持MDLP除外):
SP适合于使用光纤从台式CD或者CD随身听上录制高品质音频。有着最佳的音质,最好的兼容性,代表着MD音质的最高水平,缺点是录制时间较短,也较为耗电。
LP2适合于使用SS从电脑上转换mp3等有损格式的歌曲或者对于容量和续航敏感的用户。
LP4有着最长的录制时间,不过属于拼合式立体声,适合于录制语音信号、记者采访等。
PCM适合于光纤录制或者SS抓轨,代表着HIMD最高的回放质量。
HISP同上,听感与PCM相差无几,应用于320kmp3转换效果也不错。
HILPATRAC 3 PLUS@48k适合低码率mp3转换或者语音类音频录制。

8Q:为什么还有老鸟推荐352
A352kbpsATRAC 3 PLUS的最高编码码率,非常适合于既对容量和续航有要求又想尽可能获得好音质的用户选择,是SonySS 3.2版以后支持的新码率。之前的HIMDNH1EH1亦支持352k352kPCM之间的音质差别很小。不过笔者就自身体验而言我认为最为均衡的制式还是HISP,同样非常小的音质差距(某个“好音质”的临界值以上)换得更节约的体积。Sony选定256k作为HISP的码率不是没有道理的。



9QMD有哪些种类?
A:一、以使用目的来划分的话,分为单放机和录放机。
单放机是只有播放由录放机录制好的MD碟片或者播放市售的预录制MD唱片的MD随身听,自身并没有录音功能。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外形简洁,续航较长,音质较好品种较为丰富。型号上来看Sony的单放机一般以EEH开头,Sharp一般以SSSTDSDP等开头,Panasonic一般以MJ开头。

录放机是指可以录制MD碟片的MD随身听。其中又分为可以接驳光纤录音的和只能连接电脑录制的录放机。特点是功能强大、应用丰富,一般是各大厂的技术集合。型号上看Sony的录放机一般以RNNENHRH等开头,也有不标字母的;Sharp一般是以MTDR等开头,Panasonic一般以MR开头。

PS:卡带机中也有EXFXGX等与之类相似的型号划分,一般看型号即可知道机器的基本类型和定位。


二、以录制格式来分的话,分为非MDLP机、MDLP机和
HIMD

关于什么是MDLP,百度百科里就有,这里就不增加字数赘引了。第一台支持MDLP的机器是20007月发布的JVC XM-PX2000。在此之前的MD机不管是录放还是单放机均不支持LP制式,只能回放录制SP。后来的MD机开始广泛的支持MDLP,基本实现了全部厂家均支持的程度。而HIMD因为还支持PCMATRAC 3 PLUS格式和mp3格式,因此区分于以前的传统机器。

三、以录制的介质区别,分为普通MDHIMD

普通MD只支持DATA1MD碟片,也就是传统的MD碟片;HIMD支持DATA3MD碟片,也就是1GHI碟,并且向下兼容DATA1。普通MD播放HI碟或经过HI格式化的普通碟会显示“HI-MD disc”的字样,无法播放。型号上看,Sony MD的录放机前缀中有“H”的都是HIMD(总共有NHEHDHRH

四、以能否USB接驳电脑分为普通MDNETMD

HIMD广义上也属于广义的NETMD的范畴,机身背面也有标注,但是一般大家习惯的NETMD只是指HIMD出现前可以接驳USB录制的普通MD录放机,是为狭义的NETMD

综上所述,一般玩家都将MD的录放机分为普通MDNETMD(狭义)HIMD录放机,单放机分为普通MD单放机和HIMD单放机。



10Q:哇,MD好多类型啊,我该选择哪个?
A:首先买录放机。现阶段对于一般的用户只是想尝鲜MD,平时主要也是以其他随身听作为主力装备的话,笔者还是推荐HIMD。不管是音质,易用性,质量都各方面都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具体型号来说,不管是NH1RH1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尤其是RH1,目前仍然在产,且作为录放机在性能上也可谓登峰造极。

有余力且还想深入MD的瑰丽世界的话,还可以继续添置HIMD单放机,不管是旗舰EH1还是廉价的EH50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还有精力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的话还可以玩玩老机。

11QHIMD跟之前的MD相比有哪些进步?
A:网上有详细的比较。笔者个人总结有以下几点最为显著:

1) 容量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可以把普通140mMD碟片格式化为
305m

2) 可以通过USB直接录制高品质音频信号,易用性提高

3) 播放格式的全面升级,音质接近并达到CD的水平

12QMD相对于mp3有什么优势?
A:科技是进步的,第三代随身听跟第四代随身听比较,恐怕没有人不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过,作为MD爱好者,我们不能人穷志短,硬要说MDmp3强的地方也不是没有的:(让每个MD爱好者总结的话,优点难以统计,我这里还是谦虚地列举几个)

1)做工好,外形设计精湛,美观大方

2)使用MD碟片录制歌曲,方便交流歌曲和蹭听

3)音质普遍较好

4)普遍可以使用线控,方便出街

5)大部分使用可拆卸电池,不用担心电池损耗

6)续航远强于mp3JVC XM-C3315小时续航世界纪录应该没有mp3打破吧?)

7)廉价(这个现在来说很重要,前提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CD资源)

13QMD的缺点有哪些?
A:显著的缺点主要是:容量小、功能单一、使用不便(录制音源限制和USB传输&刻录速度限制)、光头等机械组件寿命限制、抗震(其实硬盘式mp3也要注意此问题)、后期MD碟片有一定投入等。
PS:另外还有一点,就是MD要求用户掌握一大堆技术原理乃至专业术语。当然没有这个缺点也就没有此文了,这里要感谢日本厂商的傲慢与偏见。



14QMDSonyPCM录音机PCM-D50比哪个音质好?
A:这是前几天坛子里出现的问题,我在这里回答下。MD2006年已经停止发展了,如果在相同且应该是更高技术水平的情况下,Sony用比RH1大得多的体积制造出一个功能跟MD一样单一的D50(勿论价格),音质却还赶不上MD的话,Sony研发部的马鹿野郎们可以找根0931上吊了……
over





15QMDDAT比哪个好?
A:我承认这是个我杜撰的问题,坛子里应该不会有多少人对这个有疑问,除非是完全不了解DAT。之所以我要写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了补充上面那个问题的。MDDAT比较也好,跟PCM录音机比较也好,两者音质上的差距本质上不在于介质也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定位。从这里也可以说,MD主要还是针对民用市场的普通音乐爱好者设计的,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妥协的成分,不能要求与准专业设备等量齐观,实际上MD本身的优点也是大砖头们所不具有的。这里也希望广大MD玩家面对“神器”时能保持一个合理的心态。




16Q:我的歌曲以mp3居多,MD适合我吗?
A:把玩下未尝不可,但是确实不适合。MD生是CD的人死是CD的鬼,从CD录音永远是MD的灵魂。对于CD唱片较多的用户来说,全系列的MD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对于以镜像或者APE等形式的CD唱片居多的朋友来说,HIMD也是很好的选择。虽然有些HIMD也直接支持mp3回放,但是用MDmp3,不觉得很不伦不类吗?
PSRH10系列回放mp3效果奇差,被认为是Sony动了手脚。笔者没有听过RH1播放mp3,不清楚真实效果。



17QMD适合于哪些人群?
AMD适合于以下五种人群:

一、对于机械有好感,对于充满机械感的事物有兴趣的人

二、习惯于
CD随身听,又苦于CD随身听体积大不容易携带的人

三、对于金属质感强的东西无免疫力的人

四、追求不落窠臼,在
mp3烂大街时代发展个性精神的人

五、
童年时代看着小伙伴手上的MD流口水又苦于囊中羞涩且有怀旧情结的人(我属于此类)

符合以上五个条件之一的且对音质有着一定的要求,很有耐心,又有充足
CD唱片或类CD唱片资源的音乐爱好者。
PS:适应面确实很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窄。



18Q:为什么MD碟片有7480甚至60min的标注?
AMD的技术比照CDCD格式标准中即以74min为标准,80min稍长,60min是早期的技术所限,如今已经很少见。这些时长是以SP制式为标准的音频录制在MD上的最长时间计算的,换算成数据的话相当于140m左右。80minMD碟价格相对要更高一些。对于HIMD碟片来说,一般定义为94min,这是以PCM格式为标准的最长录制时间,换算成数据大致接近1G

PS:至于为什么要定为74min,大贺典雄爱贝九的故事总听说过吧?



19QMD碟片档次好坏影响音质么?
A:在HIMD以前的MD中的影响,可以详见老烧嘉明的帖子:
器材,介质与音乐的感悟---加入大家坛2周年纪念帖 PART 2 介质篇】HIMD可以参见本人的拙文:《关于MD碟片的几点探究,与大家切磋本人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非HIMD碟片也就是普通MD碟片有影响,越高档次声音越好,保存质量也越高;HIMD和经过HIMD格式化的普通MD碟基本无影响,或者说影响对音质无劣化。原因:HIMD碟片的FAT格式化。

20Q:请问哪些MD碟片是最高级的?
A:根据老鸟总结的是SONY的MD2000、TDK的XA PRO/RXG PRO、AXIA的MD pro和MAXELL
的XL-II-Pro。也就是Pro碟。
21、Q:HIMD碟片质量如何?

A:质量很一般。而且本人使用后强烈建议大家使用旧版的HIMD碟,也 就是不透明版的HI碟,品质好于第二版的也就是蓝色透明的HI碟。总之,普通碟有利于机器,如果不是对容量有着较高要求或者非PCM不听的朋友,笔者还是建议采用HI格式化后的普通碟,尤其是ES以上的碟片,对保护机器大有裨益。

22、Q:HI碟贵,普通碟容量又比较小,我该怎么选择?
A:个人推荐使用普通74min或80min碟HI格式化后用HISP或者352k灌制,既经济又保护机器,容量上也比较合适(一般有40余首)。使用HI碟录PCM的朋友要注意,录满一张是94min,而一般CD唱片最多也就是74min,因此光录一张专辑的话实际有近1/5的空间浪费了,建议录制精选集。

23、Q:为什么我录满一张HI碟,过段时间读不出来了?
A:使用HI碟不要录得太满,尽量保持50M以上的冗余空间。


24、Q:那些MD的线控可以显示汉字?(有缺漏的欢迎跟帖补充)
A:Sony:12、35、55、40线控(也就是RM-MC**ELK线控)Sharp:ST531/631、MT832、DR80、DS70、DS77线控;Panasonic:MR250/240/270线控;Kenwood:Q55/77线控 注:OEM机型不计

25、Q:有机器机身能显示汉字么?
A:据我所知只有MR250/240/270,RH10和DH10P可以机身显示汉字。彩屏和显示照片也只有DH10P,这个不多说了。

26、Q:MD PC端的管理软件有哪些?
A:市面上常见的有Sony公司的SS(Sonic Stage)和Panasonic公司的Beat Jam。早前还有较为古旧的OpenMG、后来的简易版MD simply burner,还有非常罕见的Mulia(Kenwood NETMD自带软件)等。 Sharp公司的DR80等NETMD自带的是Beat Jam,但是SS也可以通用。一般由于SS技术更为成熟,版本完善,大多数玩家均使用SS。注:SS 2.1版之后提供了对HIMD的支持。

27、Q:请问MD那种录音效果最好?
A:这个问题要分两个部分说明:
一、对于传统的MD(含NETMD)来说,最好的效果毋庸置疑是台式MD,譬如著名的健伍DM-9090,接驳高级转盘可以获得MD录制的最好效果(请别跟我说还有什么广播级的MD录制设备,非民用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当然这样的投资也确实不菲。退而求其次就是使用廉价得多的床头组合音响的MD录音头录制。虽然不如MD台机但是不管就录制的稳定性还是对干扰的屏蔽都较随身听录制高出许多,而且易用性和效率也远胜于1:1的录制方式。再次就是MD随身听接驳CD台机或者电脑声卡录音。最后效果最不佳就是接驳家用DVD机或CD随身听。这里强调一下,其实只要是使用台式MD机或者光纤录制一般获得的效果都是相当出色的,以上的比较只是相对而言。我个人最为推崇第二种使用床头音响的录制方法,可以说是效果和效率以及投资的最佳平衡。至于NETMD的USB录制,适合对音质要求确实不高的玩家。平心而论,一般LP2的听感还是强过大部分mp3的。
二、对于HIMD来说,以上也是适用的,但是注意的是,使用电脑直接传输PCM或者ATRAC 3 PLUS格式效果跟使用光纤也是没有区别的。有争议的是,确实在实践中有很多玩家坚持HIMD使用中用光纤录制的效果稍好,但是笔者使用CD随身听光纤录制歌曲与SS传输歌曲在同样格式码率下对比过,确实没有听出区别。这里的解释除了笔者耳朵确实比较木和设备不够高档以外,剩下的可能就是“光纤录制音质好”有着心理暗示或者HIMD内置的编码芯片编码效果优于电脑CPU。撇开一些很难证明的东西,两者效果差别是极小的,远小于NETMD上使用SS和光纤的区别,这点是本人一直坚持的。


28、Q:SP只能通过光纤录制么?
A:可以通过SS压制SP,此为Sony保证兼容性的妥协方案。但是出于版权保护的坚定信念,Sony不允许客户通过电脑获得高品质信号(Sony在HIMD诞生前乌托邦式的可笑想法),因此强行禁止NETMD从SS获得真正的SP质量的音频。所谓的伪SP说法由此而来,一般认为伪SP质量相当于LP2.以上这一说法在HIMD上使用NETMD模式亦然。推荐光纤对录或使用MD台机获得SP。

29、Q:HIMD通过电脑录制的PCM质量跟光纤有区别么?
A:理论上没有,实践中可以忽略(可参考27问)。电脑光驱的纠错机制本身就可以获得足够质量的信号,随身听对于高档转盘获得的高精度信号的表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极为不敏感的。

30、Q:光纤的品质会对音质有影响么?
A:理论上有,实践中可以忽略。市售有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盒装光纤,传输精度、误码率相对于原配光纤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对于随身听而言,这样的差别是不能体现成听感的差异的。有经济实力的玩家可以尝试下,一般并无必要。

31、Q:什么是“蝴蝶机”?
A:MD 粉丝对许多有特色的爱机往往起一些很有意思的绰号,对于sharp ST880的“蝴蝶机”美称即是代表。其他还有诸如“饼干”、“米老鼠”、“世界杯”等。



32、Q:某某JS说XXX是纪念版,是不是很有收藏意义呢?
A:这个在某些老机论坛和TB上比较多,一般忽悠新手的成分较大。对于纪念版机器,确实不假,在日本的发售量也是相当有限。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有的纪念版的机器,比如ST631、MK1、E7W BOSS等确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但是对于市面上大量的所谓纪念版尤其是许多老鸟都闻所未闻的纪念版机型,其本身的意义确实不大。日本知名的、不知名的和鬼都不知道的MD贴牌相当多,所出的“纪念版”更多的也只是吸引眼球的噱头罢了。另外,我要说的是即便有许多公认的高价纪念版机型,比如SS421,也有JS炒作的成分在里面。对于初哥来说,这潭水太深了,还是少碰许多价格高得离谱的所谓“纪念版”为好。

33、Q:那么MD有哪些真正的纪念版?
A:Sony据我所知的五款分别是纪念Sony公司成立50周年的E50/R50,纪念MD诞生十周年的E10/N10和纪念随身听诞生20周年的E95(与E-01、EX20并列为20周年三纪念机型,可惜名气跟另两个差太多)

至于BOSS版E7W之类严格来说应该是特别版。Sharp也有一些纪念版,我没有研究过,比较知名的有千禧纪念版ST531等。

34、Q:NET MD到底现在还值不值得入?踌躇啊~
A:也是前几天坛子里的问题,我原样copy来。NETMD本身不存在什么值不值得的问题,本身就是传统MD加个USB录制功能,还可以编辑歌曲信息,有汉字线控,价格也白菜,何乐而不为?说NETMD音质差,不能建立在128k mp3转LP2的基础上(虽然我接触的大部分非烧友都是这么玩NETMD的),用光纤+原盘,一样有不错的听感。当然,这里我不是为NETMD翻案,而且我也承认NETMD几代旗舰都不争气,不论哪家。一定要选的话DR80作为sharp录放机的集大成者还是值得推荐的,事实上DR80也被公认为最优秀的NETMD。PS:选购时注意脆弱的光头。

35、Q:我有APE歌曲怎么写入HIMD呢?
A:APE转换成WAV,用虚拟光驱载入CUE,再用SS识别即可。

36、Q:可以上传MD里的歌曲吗?
A:可以。SS 3.4以后的版本支持回传歌曲。一般转换为PCM(WAV)格式回传,回传包括使用MD自身通过光纤录制的歌曲(包括SP)。

37、Q:为什么我的HIMD线控显示不了汉字?
A:大陆行货的NH1系列是可以直接显示简体汉字的。至于EH1,需要拆机。具体详见网上《
SONYMD随身听汉化之不完全手册》 我在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
PS:本人以前的RH910按照网上所说的RH10工程模式方式进行设置,并不能显示汉字(SP制式下可以),至今不明原因。

38、Q:MD有不是小日本产的么?
A:MD的品牌几乎全部来自与日本。此源于技术封闭和日本传统厂商的傲慢。最近几年的MD大部分均系马来西亚制造,Sony最后的本土产MD是NH1和EH1。
PS:有类似于MD但是非日系的随身听,还记得艾利和的IDP-100和Dateplay吗?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使用可以擦写的MD盘。

39、Q:最有名的两大阵营,到底买夏普还是索尼呢?
A:喜欢HIMD的话这不是一个问题。事实上对于普通MD而言,这两个厂牌的风格还是比较鲜明的。一般来说Sony的风格偏细腻,声音三段比较平衡,有许多人声好的机器;sharp机器下盘好,声底厚稳,暖声机较多,听感对于我所接触的大部分玩家来说是sharp偏好。当然,具体也要区别不同的机器,但是这两大阵营总体上来说确实有着各自独特的调音哲学。
PS:怎么忘了还有一家Panasonic呢,呜呜呜……最好还是买有D.sound的机器吧。

40、Q:我有意买HIMD,请问除了Sony还有别的品牌可供选择吗?
A:很遗憾,目前HIMD随身听只有Sony,而且这个“目前”毫无疑问会变成“永远”。但是如果不限于随身听的话还有Onkyo(安桥)的HIMD床头音响可供选择,个人觉得实在是HIMD发烧玩家录碟的不二之选。

41、Q:健伍的很多机器跟夏普血缘相近,声音一样吗?
A:纯OEM机器(比如DMC-S9和DR80)我没有机会听过,但是对比同时期两个品牌的单放机(Q55和DS8),音质和风格还是很不同的。

42、Q:MD支持USB充电吗?
A:NETMD不支持,需要DIY内置电路或者USB插头。HIMD中,NH1不可以,连接电脑时由USB供电,但不会对电池充电。RH10和RH1可以使用USB充电,但是充电效率不高,且充不满。RH10虽然在保留AC口的基础上还支持USB充电,但是两者不能同时充电,有一块挡板,只允许一个口露出来。

43、Q:最贵的MD是017吗?017最好声吗?
A:Qualia-017(189000日元)作为随身听MD而言确实是价格之王。但是跟所有的MD机相比就当然不是了。
天龙DMD-S10

1998年发布,HI-END级别不惜工本之作,售价230000日元(还是特价,据说原价是245000)……可以算是台式MD里的017了 。
017是否最好声实在不好说,坛子里听过的也没有几个(可以咨询ID:verth)。因为基本见不到sony有什么特别的技术或者音质宣传用在上面,不过随便YY音质=E10也是一件不严谨的事情。

44、Q:夏普MD的四极耳机是怎么回事?
A: 普通耳机的插头分为三极,从头往后分别是左声道、右声道和接地。而夏普的耳机为了改善声音的分离度,特意将接地也分为左声道和右声道。四极耳机全部出自sharp,除了经典的原配以外,还有MD33、MD5和MD90可供选择。Sharp的MD大部分都系四极耳机接口,包括线控上的耳机口。不过用户不必担心兼容性,全部的四极耳机口接普通三极耳机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也发挥不了四极的特性)。但反之,四极耳机接其他普通的耳机口往往会出现只有单声道出声或者机器反应不正常的现象,所以一般sharp MD和耳机出售时都会附带四极转三极的转换线。

45、Q:MD是否都带line out?效果如何?
A:否。HIMD里面也只有NH1系列和RH1有LO,单放机和RH10全系列以及NH3d都没有LO。公认效果好于IPOD,事实上也确实有许多烧友选择HIMD作为捆绑系统的音源。

46、Q:MD有哪些之最?(“最”系列问题汇总)
A:新手一般对这样的问题都很感兴趣,放在靠后说,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无聊。
最早的MD录放机:Sony MZ-1,单放机 MZ-2P
最早的带线控的MD:Sharp MD-D10 第一台NETMD:Sony MZ-N1第一台HIMD:Sony MZ-NH1 最轻薄的录放机:Sony MZ-N10(12.9mm 带电池84g) 最小的MD:Panasonic MJ97(投影面积74.2×82.4mm)最薄的MD:Sony MZ-E10(9.9mm) 最轻的MD:Panasonic MJ95(空机48g)


47、Q:MD碟既然是磁光碟,容不容易被消磁呢?
A:刚开始玩MD得时候,我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了解原理了以后,实际上是不用担心的。MD的数据层要被激光头加热到居里温度才能用磁场改变记录的数据,也就是“消磁”,因此平时正常的磁场接触是不会对MD记录的数据产生影响的。网上有资料宣称一般MD碟要注意防磁,笔者以为实为望文生义之解。

48、Q:MD跟其他随身听比续航如何?
A:前文已经叙述了MD的突出优点即是恐怖的续航,但是这个有点对于如今大部分的HIMD用家而言,并无太大的意义。HIMD因为本身原理的改变和为了追求轻薄,而采用了小容量的口香糖锂电(370mAh)——君不见10年前的sharp MD就采用600mAh的口香糖锂电了——续航大幅度退步。更为雪上加霜的是NH1、EH1、RH1三旗舰都不支持扩展电池盒——进一步弱化了续航(当年N10销量远不如N910,一个小小的电池盒“功不可没”)。好在HIMD充电速度还是蛮快的,条电现在也比较白菜,多备几根可以缓解续航之忧。若是确在乎续航的朋友只能选购自带电池盒的中低端机型,譬如NH900或者EH70了。

49、Q:哪些MD有数字放大器?
A:2005年,健伍HD20GA7甫一出世,一个D类数字放大器就吸引了无数玩家的眼球。其实对于MDers来说,随身听搭载数字放大器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最早玩“数字放大”噱头的是夏普。DS8、DR7这些乘着1bit快车而来的机器无一不是以音质宣传为重点将Sony拖得气喘吁吁。不得不应战的Sony凭借E10、E730搭载的digital AMP与老对手周旋。N920成为第一款搭载此项技术的Sony录放机,它面前的劲敌是同样用1bit全副武装的DR80。很快Panasonic也加入了这场与其说是技术较量不如说是宣传较量的角斗。MJ97一代开始全面搭载D.sound(松下咸鱼翻身的功臣)。一些二线厂家也开始给自家的机器配置数字放大器,比如Kenwood的DMC-S55等。后来Sony、Sharp两大死敌又进行了二番目的较量,就是我们都很熟知的Sony HD digital AMP(NH1搭载)和sharp H.A 1bit(DS77搭载) 。
简言之Sony HIMD全系列都搭载数字放大器,其中RH10系列使用的是普通版的,其他使用的是HD。Sharp自DS8之后大部分也都搭载1bit及其改良版。Panasonic则是起源于MJ97那一代 。

50、Q:MD已经淘汰不产了么?
A:是的。只有sony仍有少数型号在产,截止本文作成,Sony JP上没有标注“生产完了”的机型仅剩RH1。一旦RH1停产,MD的丧钟就彻底鸣响了。Sharp、Panasonic等巨头早已放弃MD甚至基本放弃了随身听业务。

=========== MY FAQ about MD Walkman ==========


结语

最后一个问题是我杜撰的,有点残酷,但是现实。
有人抱怨MD“没有CD的音质也没有mp3的方便”,很多MD爱好者会以相反置换的方法予以驳斥,其实指责并非没有道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两点毁掉了MD(我毫不怀疑CD随身听的产品寿命会较MD长很多)。引用老鸟“传说中的亡者”(也就是《末代MD传》作者)的一句我很欣赏的话:无论是从主机到配件,再到包装,还是在唱片上,MD都充满着艺术气息。我想其实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玩家把玩MD所追求的仅仅是感官上一种莫名的味觉。
关于本文,最后再说明一下,寥寥一万余言仅仅简单地解答了一些MD的初级常见知识,对一些老生常谈或对现在玩家意义不大的具体问题(比如关于线控通用、TOC错误、模拟录音与光纤录音区别)网上都可百度到,这里就不列举出来了。还有诸如“XXX机是否比XXX机音质好”之类主观性过强的问题我也全部回避。希望小文能减轻些欲踏MD大道之新手的畏途情绪。撰写时间仓促,纰漏在所难免,欢迎各位看官有一说一,大家一起补充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