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史·杂谈】先秦时期的茶文化历史,认识五个字,读两篇文章

 dy_xhui 2018-10-10

 依托茶市·共享未来     

       说完传说时代的人文起源,下面我们说一说先秦时期。

      首先我们看看茶这个字。《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也就是说茶有这五个名字,这五个字都代表茶。其实在这五个字之前还有一个通假字,那就是“荼”,也就是“如火如荼”的那个“荼”。在唐代之前“荼”和“茶”是可以通用的。


雍正年间《尔雅》藏本


      关于槚字,最早见于《尔雅》。《尔雅》中有一篇《释木》上面有这样写:“槚,苦荼也”。我们需要重点了解一下《尔雅》这本书,它是一本工具书,相当于最早的新华字典,相当于官方正式的出版物。这是最早的我们可以看到的关于茶的记载。

      《诗经》里也有关于茶的记载,在《诗经·谷风》中有这样的句子,“谁谓荼苦,其甘如芥”。意思是谁说茶叶苦啊,它甘美的就像芥菜一样。(注:这个芥菜的种子磨成面就是我们所吃的芥末。)

      关于这个“蔎”字。西汉有个大文豪叫杨雄,和司马相如齐名,刘禹锡写《陋室铭》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面的子云就是指的杨雄,杨雄字子云。意思是说你说我家里破,你看看诸葛亮的家,杨雄家的亭子,比我的还破,那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就是这个杨雄写了一本书叫做《方言》,方言是简称,全书名字很长,就是一本记录各国方言的书。上面这样写:“蜀西南人谓茶曰蔎”。就是说四川西南的人把茶叫做“蔎”。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

       另外说明一点,别看这个杨雄写了一本关于方言的书,但实际上是个结巴,也就是有点口吃。这和我们的茶圣陆羽有点像,所以陆羽在自己的自传里这样写道有:“相如、子云之口吃”。看来自古口吃多人才啊。

      还有一个“荈”字,我们知道关于茶的最早的一篇赋体文,不叫茶赋,也不叫茗赋,就叫做荈赋。这个在茶文化历史上很著名,地位极高,作者是晋代的杜育。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一方面杜育的文采特别好,赋体文四字一段,读起来很优美;另一方面,在这篇赋体文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出门右转,自己百度。下载下来读一读。

      另外就是关于“茶”与“茗”的关系了。我也听到很多人在谈这个问题,出处是来自晋代郭璞注《尔雅》上的一句话:“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但现在的汉语语境中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茗”字如果单独使用的话,就是“茶”的同义词,可以代替“茶”字。但要是“茗”与“茶”并列进行词义比较,那就有区别了,即是采摘前后顺序之别,茶在先,茗在后。

      在最早期的茶文化历史中还有两篇文章非常重要:一篇是来自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所做的《广雅》。《广雅》你听这个名字就和《尔雅》差不多。没错,他也是一本工具书。有点增补《尔雅》的意思。它上面有这么一段:“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陆羽的《茶经》中七之事就引用了上述的文献。可见这段文献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这段文字非常清晰、明确的描述了当时的饮茶状况。意思是说:荆是湖北,巴是四川,就是湖北四川一带的人采茶叶做饼,采一些叶子比较老的,灌上些米膏压成饼。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加米汤呢?是当时的紧压技术不行,压不紧,很容易松散掉,所以需要加上米膏以增加茶饼的粘合度。“欲煮茗饮”,想要喝的时候,“炙令赤色”,先用火烤,烤干了。然后捣碎放在瓷器里,“以汤浇覆之”,汤就是热水,浇上热水,然后放上葱姜橘子皮,“芼之”就是搅一搅。“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就是茶能醒酒,让人睡不着觉,这是茶的功效。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时期湖北、四川一代的人就是这样喝茶的。现在我们没法想象这样的场景煮一壶茶,放上大葱、大姜,还得搅和搅和。这怎么也和这个有君子风度、温文儒雅的茶文化不沾边啊。我们的茶圣陆羽先生就严厉的抨击了这样的饮茶方法,他在《茶经·五之煮》中说:“斯沟渠间弃水耳”。就是说这样喝茶,就和喝下水道里的水一样。我们这个陆先生嘴也是不饶人啊,厉害!

      另一篇文章就更加重要了,那就是晋代常璩(渠音)撰写的《华阳国志》其中《巴志》中有这样一段。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牲具六畜。桑、蚕、麻、苎(住音),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意思是说周武王伐纣,得到了四川,四川一代的人民拿什么来献给周武王呢?当地人以茶纳贡,茶作为当地最重要的土特产献给周王。

      紧接着还有,“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蒟(举音),园有芳蒻、香茗……”这里的“园有香茗”说明不是野生的,是自己园子里人工栽培的。

      根据上述的史料记载,我们一下子就可以把饮茶的历史记载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的周朝。并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另外,陆羽在他的《茶经·七之事》中还有引用了 《晏子春秋》中的记载。说到晏子,是咱们山东高密人,在当齐国当宰相,文中这样描述说:“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大意是说,晏婴担任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糙米饭,和三五样荤菜,以及茶和蔬菜。 陆羽引用上述史料,用以证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茶的日常饮用了。《晏子春秋》中的这段记载本意是要说明晏婴的生活俭朴,吃粗茶淡饭。但在我看来,晏子的生活水平很高,不但吃的是有机食品,蔬菜,而且还有肉,吃饭的时候还能喝茶。没有毒韭菜、没有瘦肉精。在现在人看来这完全就是奢靡啊。

      我们来总结一下,从人文起源开始到先秦的一些记载,这些文字、传说、史料可以算做是中国茶文化最初的样子了。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我们还是可以大致上了解到当时的情况:

1、三皇五帝时代,我们开始进入农耕文明,对植物进行鉴别研究,并找到了茶,并开始利用茶的药理作用来治病。

2、从周朝开始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茶已经可以从药物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饮品。

3、当时的品饮方式是羹煮法,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做蔬菜汤。


(鍑)


      这里我备注一下,当时煮茶的器具有一种叫做鍑,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的火锅,旁边有两个把。我曾经见过一个日本做的铁鍑,一面写着“饥来饭”,另一面写着“渴来茶”。意思是说饿的时候它用来做饭,渴了用来煮茶。一锅两用。这种类似的鍑很多,在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里有,在咱们东边的的省博物馆里也有,大家有时间可以去实际看一看。

      先秦部分的茶文化就讲到这里。下次接着讲。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