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

 liangdatushu 2018-10-10

         印章,特别是官印,作为特定的权力凭证,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至今仍在发挥它的作用。过往的印章,虽然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却留给后人无尽的艺术享受。为了便于了解古代官印,简单归纳了各历史时期官印的识别方法。

一、战国古玺

        战国古玺通常分为官玺和私玺。文字为六国古文,即大篆。印文布局自由灵活,印材质没有限制,有玉、青铜、金、银等,但大多数为铜质。印纽多为鼻纽。

       官玺大多数是白文,正文方形,约2.5厘米,常有边栏和界格,多为凿刻,印文用六国古文,不用“印”字。

        朱文官印一般比白文官印小,约1.5厘米见方,大多有边栏,无界格,多为铸款。

        战国古玺细分为齐、楚、燕、三晋(韩、赵、魏)和秦地区。

       (一)齐玺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闻司马玺

        齐国主要包括山东大部、河南东部、河北东南部及江苏北部。齐玺的主要特点:

        1、正方形印面有边栏界格,上侧或上下侧有突出的方楞,印面呈凸状;

        2、印台普遍较薄,鼻纽较宽,跨度略大;

        3、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官职,如者币(褚师)、漆币(漆师)等;

        4、印文中玺,常写为金+尔,或信金+尔,如“闻司马玺”。

     

(二)楚玺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连尹之玺

        楚国主要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地区。楚玺的主要特点:

         1、印面大小不定,印台厚薄不一,印文布局自由;

         2、纽形多细窄似弯绳,也有长柱形纽。

     3、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官职,如连尹、莫嚣、莫敖、职室、职岁、军计等;

        4、“玺”字的金字旁写法较为特别,如“连尹之玺”。



      (三)燕玺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雷旦都司工

        燕国包括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山西及内蒙等部分地区。燕玺的主要特点:

        1、印纽多为坛纽,也有鼻纽,还有窄长长柄侧环;

       2、白文官印,2.1-2.4厘米见方,多含都字,习称“都官印”,如“平阴都司徒”、“雷旦都司工”等,且都字下面的写法也有区别;

      3、朱文印,1.4-1.5厘米见方,多自铭“危”;最大的朱文印“日庚都萃车马”,7.5厘米见方;

        4、长条形朱文燕玺,印文直排,最后一字带金字旁“瑞”。如“外司炉瑞”。


     (四)三晋玺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左邑余子啬夫

        三晋是指韩、赵、魏三国,主要包括河南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及山东西部等地区。这三个国家系从春秋晋国分裂出来,官制和文字皆相近,印玺特点也差不多。其主要特点:

        1、印型体整略小,印台较高;

        2、印纽多为鼻纽,印台四面呈陡直的坡状;

     3、印文多为朱文铸造,白文凿刻很少,文字纤维细秀丽,印面大者3厘米见方,小者不足1.5厘米,多有边栏,无界格;

    4、印文中含有,“啬夫”、“发驽”等官职,“司马”二字的写法也有区别,一般合书,如“左邑余子啬夫”。

二、秦印玺

     秦国主要在陕西境内。在战国古玺中,秦玺数量并不是很多,且秦统一时间不长,战国时期和秦统一时期的古玺没有明显区别。秦玺的主要特点: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修武库印

          1、秦代规定天子用玉为玺,其他级别用铜为印;

         2、秦官印,通常为2.2-2.4厘米见方,也有1.8厘米见方和半通印,印台较薄,约0.3-0.6厘米,背面平整;

         3、印纽多为鼻纽,形如半环,也有坛纽、台纽和瓦纽,铸于印台之上;

         4、秦官印都有国边栏界格,方印为田字格,长方印为日字格;

        5、秦印文字为秦印篆,文字略长,布局并不严格,印文通常是凿刻白文,铸造白文极少;

       6、秦印中“印”字的写法独特,末笔行至中间向下拖,可作为判别秦印的标识,如“修武库印”;

        7、印文中含有,“啬夫”、“发驽”、“少内”、“私府”等官职。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宦者丞印

三、西汉印玺

        西汉时期, 对不同等级用不同材质和纽形的印,做了严格的规定。

        印文“令”、“印”字末笔末端下拉,“尉”字左下部火形四笔基本平齐,“长”字左下笔似“山”字,“之”字左笔竖下折,如“宦者丞印”。

        有“少内”、“私府”、“郎中户将”、“别火”、“缁川王”等官职,都是西汉印的典型特征。

         西汉印玺又分为两个时期,汉武帝以前为西汉前期,汉武帝以后为西汉后期。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白水弋丞

   

(一)西汉前期

        官印材质以铜为主,纽式有鼻纽、瓦纽、蛇纽和鱼纽,其中鼻纽和瓦纽最常见。印面大小一般为2.5厘米见方,印台约0.6厘米,印文多为铸造白文,汉武帝之前的早期官印沿袭秦印有田字格,文字也用小篆,如“白水弋丞”。

        到孝惠至文景期间,印面己无界格,文字用摹印篆,笔画较秦印方正饱满,与秦印有了明显区别,如“梁厩丞印”。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梁厩丞印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 武陵尉丞

(二)西汉后期

        西汉后期对官印有了明确的规定。印面大小一般为2.2-2.4厘米见方,印台加厚约0.6-0.9厘米。皇帝、皇后为玉玺,用螭虎纽。普通官印规定使用5字,不足5字要补足,同时出现“章”字的使用。纽式有龟纽、鼻纽和瓦纽。2000石以上的官吏用龟纽,印材为银;1000石以下的官吏用瓦纽,印材为铜;200石的小官用只有官印一半大小的半通印,纽式为窄面厚边环状的鼻纽。印文多为铸造白文,无边栏,文字为摹印篆,布局严格,如“武陵尉丞”。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校尉之印章

四、新莽

        新莽王朝虽然时间短,但这个时期的印章却有明显的特点:

       1、官印材质以铜为主,也有金、银印。印面大小约2.2-2.4厘米见方,印台厚约0.8厘米;

      2、纽式有龟纽、瓦纽和鼻纽。没有严格的用纽制度,1000石以下的官职也用龟纽;

       3、龟纽铸造精致,龟首略向上伸出约0.5-0.6厘米,龟脚五趾张开作爬行状。龟背突起,刻有回纹、多角形纹,甲边四周刻圆圈纹,颈和腿也有细线刻纹;

       4、印文多为5字或6字,整齐排列3行,5字印最后一字占一行,不足5字加“之”、“之印”、或“之印章”补齐,如“校尉之印章”;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蒙阴宰之印

         5、新莽改县令为“宰”,如“蒙阴宰之印”;

        6、官印中有“侯、伯、子、男”爵号,有“武、虏”等称号,有“曲侯”、“纳言”、“奋武”、“附城”等官职,如“军曲侯丞印”、“康武男家丞”;

      7、“丞”字末笔两端上翘很高,“印”字末笔趋平,“长”字下部似止,如“长水校尉丞” ;

     8、新莽赐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多为瓦纽,少数也有龟纽,末见驼纽和蛇纽。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军曲侯丞印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长水校尉丞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东郡守丞

五、东汉

        东汉官印整体基本承袭西汉,没有太大的变化,其特点:

       1、官印材质以铜为主,少有金、银印。印面大小一般为2.2-2.4厘米见方,印台加厚约0.6-0.9厘米,东汉晚期,印台变高,约1.3厘米;

     2、纽式有龟纽、鼻纽和瓦纽。东汉晚期,龟纽的龟身俯伏,龟首长并向前斜伸,背纹简单;鼻纽环状变厚,亦称环纽;

     3、东汉低级地方官吏多用半通印,比秦半通印大一些,且无日字界格边栏;

      4、东汉后期,高级官吏用5字,中下级官吏用4字;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东武令印


      5、武官印章多为凿刻白文,布局随意,笔画粗细不一。印面无边栏,文字为摹印篆;

      6、“丞”字末笔短平,两端不翘,“印”字末笔趋平,“之”字左笔竖与右笔竖平齐,“长”左下部止外还加一竖,“尉”字左下部火形上两点变成两竖,“令”收笔平直,如“东郡守丞”、“东武令印”、“汉卢水仟长”、“南乡左尉”;

      7、出现一种“唯印”,如“宜众唯印”、“东阳唯”等,唯字含义尚不清楚;

      8、“下邳王”官印为东汉特有;

       9、东汉时期的私印中大量出现子母印、三套印 。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汉卢水仟长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南乡左尉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折冲将军章

六、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历时300余年,分为三个阶段: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和北朝。魏晋以后各朝,“尉”字左下部“火”形中间两笔写作像“上”,县长官均称令或长。

  (一)三国西晋

     这一时期,与东汉后期印的风格相近。官印中常见军印,印文多为白文,布局严整、笔划平直,多见用方折。军印多为龟纽。龟的特点是龟首略长,斜向前方伸出,背略平多刻有重环纹,甲侧呈坡状,甲边刻鳞纹,四腿屈曲,嘴、爪刻纹清晰,如“扬武将军章”、“折冲将军章”等;“关中侯”、“关外侯”等官职为三国时魏所置爵号。“前军”、“后军”、“上军”为晋所置。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晋卢水率善仟长

    

        

魏晋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通常为铜质驼纽,印文首字均冠以魏、晋国号,容易识别,如“魏匈奴率善佰长”、“晋卢水率善仟长”等。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伏波将军章

      







(二)东晋十六国南朝

        这一时期,由于各自为政,官印纽式没有统一规定。将军印有龟纽,也有鼻纽。十六国官印还有马纽。其特点:

       1、龟纽形式也不一致,龟体两侧多平齐,四腿刻划不清晰,甲背纹饰简单或无纹,制作粗简,如东晋“伏波将军章”等;

       2、鼻纽较窄,一般约0.5厘米,纽顶圆,如碑状,印台较高,如南朝“新丰令印”等;



       3、南朝官印多为凿刻,布局错落不齐,字划较细,笔划方直,且草率,如“讨难将军章”等;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永新令印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讨难将军章

             

       4、印文中“印”字末笔由平直演变为尾端上勾,最后“印”字头爪形简化为“匚”形,如南朝“永新令印”。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扫寇将军章 

     




(三)北朝

        北朝官印较汉魏时期体积增大,多为3厘米见方,高3.5厘米。其特点:

1、龟身渐大,颈较粗,多平伸,龟背甲沿突出,四甲纹刻划精致,四腿呈立状,如“平远将军章”。

 2、印面布局紧凑,印文凿刻粗率,字划粗犷有力,与南朝字划纤细明显区别,如“扫寇将军章”。






七、隋唐五代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中书省之印

         隋唐以后,指挥、都统、千户等官名才使用。

        隋唐开始,印文由白文变为朱文,印面均有边栏,且边栏变宽。  

      唐代传世印章也很少,从己发现的官印中,其特点:官印印面较大,约5厘米见方,鼻纽稍显矮小,印面有边栏,印文均为朱文,篆字曲转,出现了“蟠条印”,印文末带“之印”二字。如“中书省之印”、“唐安县之印”。

        隋代印章传世目前仅有两枚,五代十国的官印传世也极少,不作探讨。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


八、宋辽金

          宋代以后的印章多有年款。

       (一) 宋代传世和出土的官印,较隋唐时期多。其特点:

1、官印规定监司州县长官称印,其僚属称记,其他称朱记;

2、印背刻有楷书年号或铸造机构;印面略显长方,边栏加宽;印纽为“橛纽”,多呈板状,加高无孔;

3、印文篆字笔画曲折,联为一体,后人称之为“九叠篆”,如“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安州绫锦院记


      

  (二)辽代立国200余年,但存世官印极为少见。官印印文为汉篆和契丹文,如“安州绫锦院记”为汉篆。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移改达葛河谋克印

        

(三)金代官印留存较多。金早期官印基本同宋印。金中期官印具有代表性,铸造精致,印纽为橛纽,纽顶标“上”字,印背刻有楷书年号及颁造机构,如“礼部更造”或“内少府”,如“移改达葛河谋克印”。 

        印台侧面多刻楷书印文或契丹文,印文布局规整,篆字笔划干净利落。金晚期由于政局动荡,官印大多粗制滥造,印背或印边刻款渐少或没有,纽顶也无“上”字,印文也不规整。

        金官印编号比较特别,有部分官印以五行(金木水火土)或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序号,如“上京差委火字号之印”、“副提控宙字印”,便于识别金官印。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甘肃省左右司之印


九、元

        元代官印承宋金之制,铜铸印台分层上敛,较高的柄纽可手握,印体比前朝明显加大。印文多用八思巴文篆体,也有少数官印用汉字九叠篆作印文,印背用汉字楷书刻出印文,同时刻有铸造年款及机构。官印的主要特点是印面边栏明显变宽,如“甘肃省左右司之印”。

十、明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

         明代官印的印文为九叠篆,印纽为直纽,纽柄增高,印背多刻印文、年款和监制机构,印侧刻编号。明官印规定:正一品至正三品的顺天、应天二府为银印,其余正三品至从九品一律用铜方印,其他无品级为长条形的铜条记。明代地方最高军事机构是省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指挥使司,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以百户为长官,分为二总旗,共十小旗,统兵112人。官印中出现“官防”、“条记”、“朱记”等内容。印文为标准的叠篆,十分工整。监察御史专用八叠篆,将军印专用柳叶文。如“秃都河卫指挥使司印”。

 

 十一、清

[转载]古代官印的识别方法大同府印

        清代官印的印文为满汉文字并存。乾隆前,满文用楷体,如“大清嗣天子宝”;乾隆十三年开始,满汉文用篆体,如“大同府印”。

      同治初年,在满汉文篆体之间加一行满文楷书,如“合水县印”,便于识别。

     清官印背款用满汉楷体文字刻印文、年号、监造机构,编号用汉文刻于印侧。编号以年号首字入编,如乾坤隆年制造即为“乾字某某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