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厉亚 撒拉亭茶友 天园京昆传习所副所长 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昆曲、文学爱好者 曾在《文学教育》、《湖南教育》、《岳阳日报》等刊物发表散文随笔多篇。 撒拉亭的后院,是一座花园。庭深院静,小径蛇行,鲜花竞放,姹紫嫣红。花间有旋梯,沿梯上,直抵珠江新城,刹那间,车如流水马如龙,天上人间两重境。 真是一处奇妙的所在。 这里还是一个连接传统文化的所在:昆曲之于撒拉亭。 2017年5月29日,端午假期, 撒拉亭与天园,再续前缘。 这一次,是《玉簪记》。 1 破茧 这是一场蓄势已久的演出。 《玉簪记》之于天园,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仅只是一场戏,更是一个克难攻坚,再创奇迹的过程。 说来话长。 回到2016年。3月13日,华南师范大学,教工俱乐部鼓乐齐鸣。众多教授学子和外国友人济济一堂,盯着舞台,目不转睛。原来,一场由天园京昆传习所精心编排的昆剧《玉簪记》正在隆重上演。姜兴发总监亲自挂帅出演潘必正,蒋小菁所长担纲陈妙常,棒姐出演姑母,进安哥由王姐扮演。潘必正以琴挑情,陈妙常欲拒还迎,小进安插科打诨,老姑母古板沉闷,四个人,一台戏,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引得观众笑声阵阵。收幕后,观者仍欲罢不能,直呼过瘾。 演出大获成功。按理,将进入巡演程序。 只可惜戛然而止:由王姐扮演的关键角色 “进安哥”竟突然离开广州奔赴南京了,缺了这一说苏州话的角儿,戏如何还演得下去? 看起来,《玉簪记》之于天园,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成想,天上竟掉下个“进安哥”! “进安哥”很有点意思:姓丁,名建庆,河南人,八零后,外企精英,英语溜溜转,不识苏州话,却偏偏对昆丑一见钟情。当他得知《玉簪记》因“进安”停演的内情后,深感可惜,竟自动请缨挑战此角。从此发奋练习,逢人便飙吴侬软语,挤眉弄眼,伶俐俏皮。 河南人说苏州话,简直不可思议,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大家未免有几分好奇。原来,他不仅动员苏州朋友进行一对一教学,而且将戏词标上了各种符号:音标、汉语拼音,每日如念经一般,喃喃自语,如此反复训练。除此外,每日还苦练“小开门”(双肘夹紧,两腿半蹲),不知湿透了多少衣裳。半年后,姜老师欣喜地发现,这个“进安哥”已有几分神似,再过半年,奇迹终于发生:一口地道苏白,身段活泼轻灵,满脸滑稽表情。天园“进安”终于又活脱脱再现了! (丁建庆,新进安哥) 有了进安哥,啥事都好说。 于是迅速确定演出班底:潘必正由三代小生共同演绎,昆曲组组长周飞龙单挑《琴挑》、副所长唐亚厉上《问病》、艺术总监姜兴发老师压轴《偷诗》,所长蒋小菁全程担纲陈妙常,天园第一老旦赖立宏(棒姐)饰姑母,丁建庆亮相进安哥。 于是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排练过程。 于是有了与撒拉亭的再度牵手。 2 有戏 蒋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撒拉亭是天园的福地,天园也把自己的好几个第一次都奉献给了撒拉亭。 确实,天园的第一次京昆展演课堂就在撒拉亭、《牡丹亭》之“惊梦”“寻梦”等四折在此第一次完整上演、“天园女小生”首秀也在撒拉亭。而此次,又创了好几个第一次:第一次由老中青三代小生一起演绎同一部剧、“小帅哥”周飞龙第一次完整出演《琴挑》、“天园第一丑”丁建庆首度公开亮相、“女小生”唐亚厉第一次激情出演《问病》。 我们来回顾一下精彩的剧情和表演: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琴声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笔者此处借用南唐李煜《捣练子》,略作修改) 西风凄冷,琴声撩人,爱情这棵草,在少年的心中蓬勃生长,欲罢不能。代表封建力量的姑母上场了,古板、沉闷,横在两个恋人之间。深深的道观锁不住少女的春情,陈妙常楚楚动人、眉目传情,逗得潘必正情急难忍。潘必正煞费苦心,以琴诉情,但不得要领,于是相思成疾,咫尺天涯,欲诉不能,“进安哥”从中捣蛋,上蹿下跳,主仆二人,装傻卖萌。陈妙常凡心已动,郁闷成诗,潘必正偷诗还诗,步步为营,水到渠成。 陈妙常,蒋小菁饰 《琴挑》剧照。潘必正:周飞龙饰 《琴挑》剧照——琴声怨声,少年心性 《琴挑》剧照——云心水心,凡心转盛 《问病》剧照。姑母:赖立宏饰 《问病》剧照。潘必正:唐亚厉饰 《问病》剧照。进安:丁建庆饰 ![]() 《问病》剧照——相思成疾,举步蹒跚 ![]() 《问病》剧照——眉目传情,暗度陈仓 ![]() 《偷诗》剧照。潘必正:姜兴发饰 ![]() 《偷诗》剧照——偷诗成功,心中窃喜 ![]() 《偷诗》剧照——两情相悦,喜气洋洋 ![]() 《偷诗》剧照——结拜天地,欲拒还迎 好一个东方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果然应了这句话: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只有爱情,却永远年轻。 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故事,一场全情投入的精彩演出。 小菁老师的表演丝丝入扣,棒姐一如继往地台风稳健,飞龙风流倜傥,亚厉诙谐风趣,生姜还是老的辣,姜老师一出手,便满堂生辉,而建庆,用插科打诨和一口地道的苏州话逗得观众乐不可吱。 圆满,非常圆满。演员尽情,观众尽兴,欢声、掌声不断。 ![]() 投入的观众 3 一棵菜的精神 戏曲界有一句行话:一棵菜。何谓“一棵菜”? 一台成功的戏,需要演员、音乐、舞美等全体人员通力合作,齐心协力,不分主次,严密配合。正如一棵菜,有菜心、菜叶、菜帮,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作为一台整体艺术,戏曲最需要的就是强大的团队意识。比如这台戏,事前准备,事后收拾,台前幕后,里里外外,缺一不可。 长达一年的准备、坚持不懈的练功、因地就宜的排练、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小菁所长不辞辛劳,与三位小生演员连轴对戏;姜老师传、帮、带,身兼数职,除了压轴亲演,还负责舞台及音响调试;蒋老师亲自上场,担纲主讲和主持,帮助观众了解昆曲,感受剧情;马老师是万金油,不仅忙着包头、熨衣,还要随时随地为演员整理服装和道具;吴绮莉是化妆总管,描眉、勒头,默默在后台忙碌;粤兰芳放下手头的工作专程赶来;万罡、虎哥认真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画面;雪林守在录像机前守候,师一榕认真播放字幕,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小戏迷自告奋勇担任直播,连续站立几个小时……每一个成员都在各司其责,互相鼓励。 正所谓“一棵菜精神”。 这棵菜究竟有多美?来看看这场景:精致的服装、清新的妆容、倾力的演出、紧张的后台,油彩上,一滴滴汗珠滚落,姜老师厚重的戏服下,衣衫湿透。 一切井然,各自尽力,任劳任怨。 这不正是“奉献、包容、团结、精进”的天园精神么? ![]() 忙碌的后台 之一 ![]() 忙碌的后台 之二 ![]() 忙碌的后台 之三 ![]() 忙碌的后台 之四 ![]() 忙碌的后台 之五 ![]() 文学顾问蒋老师亲任主持,解读剧情 4 题外 常常有朋友不解地问道:你们为什么对戏曲情有独钟? 答案似乎很多:家庭的影响、潜藏的记忆、一次偶遇、精致的妆容、含蓄的表演、写意的表现形式……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至于昆曲,更有一种让人一见钟情的魔力:文辞典雅、气无烟火、一唱三叹、清丽婉转,润物无声。 于是,有了我们的汇合,有了一支这样的团队。 “不疯魔不成活”,这里就聚集了一群“疯子”:上至年近八十老人,下至九岁稚儿,有文史哲学者,有戏曲教育家,有公司高管职场精英,有高校教授青年学子,有家庭主妇退休老人。拍曲、练功、演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当然,我们也遭遇了民间剧社的所有尴尬:资金是个无底洞,缺口巨大,需要个人自觉投入;只能在上班之余练功、见缝插针地排练;场地不够用,只好四处打游击,等等等等。 没有名,没有利,这注定是一项“零回报”的活动。 但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正是这群“疯子”,走街道、进社区,入高校,举办学术讲座,创办京昆课堂,参加央视戏曲大赛,在省内外乃至京城举行展演,大获成功,创造了民间曲社的奇迹! 这里有政府的扶持:街道文化站提供练习场地,创造演出平台,扶持特色文化。还有诸如像撒拉亭一样的民间场所的热心支持:精心设计一座后花园,提供一个天然的舞台。 谁说没有“回报”呢?我们付出的是赤诚,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快乐。 话说到此,似乎可以回答朋友们的疑问了——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在参与一项使命:为传统文化、为昆曲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个“我们”,是演员、是观众;是你,是我,是政府,也是民间。 ![]() ![]() 幕后工作者 点赞!为精彩的“我们”! ![]() ![]() ![]() 合作伙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