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文档zhan360 2018-10-10

摘要

1、银行表外业务即银行开展的、不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项目中的业务,其中,委托业务和代理投融资业务的影子银行特征最强。

2、最新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表外资产共253.52万亿元,占比前三的项目为:资产托管、金融衍生品和非保本理财。

3、资金存在物理出表及化学出表两种出表方式:

1)资金的物理出表就是本身在表内的资金真正实现了出表,表外理财是主要通道,而同业理财规模是监控这部分出表资金的合理渠道;

2)资金的化学出表指资金并未实质性出表,而是通过一些通道的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中隐藏起来,大多数化学出表的资金会体现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主动负债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之差中。

4、对表外回表乐观者认为:银行去表外资产过猛可能会带来市场风险,然而,表外回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处理,这个速度注定不会太快:

1)市场误会之一是银行可以随时用表内资金去承接表外资产,这部分资产本身就是因监管或银行管理的短板而出的表,再回表内并无意义;

2)去表外资产不是说去就能去,去表外实质是去负债,而负债通常都有协议约束;

3)某些资产本身就很难在二级市场交易(如非标),这也会放慢银行去表外的速度。

4)其实,现有的表外监管政策也多为引导式,在我们判断资产趋势中,银行去表外只能作为一个长期逻辑。

5、对表外回表的悲观者认为:银行表外回表的资金很难有资产和其相匹配,去表外更多只是煽情:

1)成本高企并不是表外回表资金不配资产的理由,一旦资金从存款等渠道转为表内,成本自然会降下来;

2)理财在资产端受限的情况下,自然会把理财发行的成本也带下来,理财的成本及收益不太会倒挂。

6、去表外本是长期趋势,无论短期的政策还是现实的变化,都很难成为我们判断短期市场的核心逻辑,况且,大多数情况下,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边际都是在循流动性周期而变化,其对市场的指向基本是一致的。

风险提示:表外资产不透明度较高,表外不良资产估算模型设定风险

目录

1 银行的两种出表方式

1.1 表外业绩及表外资产

1.2 资金的物理出表

1.3 资金的化学出表

2 关于乐观者与悲观者

2.1 关于乐观者的三个误会

2.2 表外回表政策:强制还是引导?

2.3 悲观者的疑虑:表外回表能配什么?

3 客观认识去表外的趋势:监管是一个周期

正文

1 银行的两种出表方式

1.1 表外业绩及表外资产

银行表外业务即银行开展的、不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项目中的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代理投融资等业务,更为广义表外业务包含担保类、承诺类、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资产服务类业务四大板块,除了狭义表外业务外,中介服务类业务也囊括在内。

其中,委托业务和代理投融资业务同时在广义及狭义表外业务内,其具有鲜明的影子银行特征,这类业务透明度低,容易规避贷款监管要求,部分投向限制性领域,也并不占用资本及计提。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据人民银行2017年《金融稳定报告》披露: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为253.52万亿元(含托管资产表外部分),其中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服务类业务分别为19.03万亿、16.08万亿及164.63万亿。附表详细叙述了表外业务和表外理财在部分业务中担任的角色。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1.2 资金的物理出表

所谓资金的物理出表,就是本身在表内的资金真正地实现了出表。其中,代客非保本理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外通道,为了规避监管,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另一家银行表外理财的方式把资金转移到另一个银行的表外。

银行的同业理财规模是个可以监控资金物理出表规模的指标,在2017年强监管之后,银行的同业理财规模明显缩水,其背后是通过表外理财出表的资金在减少。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1.3 资金的化学出表

所谓资金的化学出表,指的是资金并未实质性出表,而是通过一些通道的方式把资金投向在资产负债表中隐藏起来。

最常见的方式是:有一个通道机构(例如券商资管)把目标信托或信贷资产先包装成一个产品,然后由出资方银行A的一笔表内资金去购买这个产品的受益权,在这个过程里,银行A与通道机构可能会以暗保或抽屉协议的方式,把终端的资产风险完全转嫁过来,而在银行A的资产负债表中,这笔投资只显示为一笔“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

如果过桥方是一家银行(银行B)的话,银行A的这笔资金记入“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而银行B则可能记入“其他负债”。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因此,这一块的变化通常会导致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些细项无法相配。理论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和“债券发行”相加后,其规模应该高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而事实上并非时时如此,2010-2016年这6年间,商业银行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是要明显高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和“债券发行”的加总的。

其原因应该是在通道业务中,很多过桥银行把过桥资金记到了“其他负债”而非“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中,而这个不相匹配的差值部分可以用于粗略估算通道业务的规模,可以看到:通道规模从2009年3季度开始加速增长,而在2013年8号文、2014年99号文、127号文及140号文等一系列监管文案执行之后,于2014年中附近开始掉头向下,传统的通道业务模式开始式微。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另外一种化学出表的模式是委外模式,本在表内的资金为了寻求更专业的管理或监管,把资金通过信托产品、资管产品、基金公司资管计划及保险计划等通道,委托给非银机构进行投资。此时,非银机构就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通道机构”,而委外的资金除了通过这些通道机构完成化学出表的表内资金外,还有相当多的部分来自于表外理财。

通常来说,表内资金通过委外的方式出表,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资产”里,在2017年二季度的对委外监管加严之后,委外规模明显下降。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2 关于乐观者与悲观者

2.1关于乐观者的三个误会

对表外回表乐观者认为:银行去表外资产过猛可能会带来市场风险,实际上表外回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计处理,其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去表外的前提是去资产,银行表外转表内并不是用表内资金去承接表外资产那么简单的事情。资产转移是一个伪命题。

无论对于物理还是化学出表的资金,银行都很难用表内资金去承接表外资产,本身表外资产就是因银行应对专业管理的短板或规避监管才应运而生,如果表内能承接住这些通道资产,自然也就没有了通道或表外。因此,即使在去表外的高压政策下,对银行的最优策略也是抛售掉表外资产。

其次,去表外不是说去就能去的,去表外本质是去负债,而负债通常会有协议约束。

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银行的通道资产、委外资产还是表外理财,都会存在一个协议,只有当协议到期之后,银行才能有序撤回通道资金。

对于通道或委外的资金来说,在协议到期不续后,资金可以直接转回表内,但对于表外理财来说,其过程更加繁琐,表外资产的根(负债端)本来生于表外,银行在表外理财到期不续后,这部分资金只有通过存款等方式才能兜回表内。

第三,去资产的速度也不会太快。一方面。负债本身会放慢去资产的速度,在负债没有到期之前,任何一方都没有去资产的动力;另一方面,某些资产本身的流动性就不强,不能在二级市场交易(如非标),甚至有些资产的期限长于负债端,这会导致资产期限更加决定了去表外的速度。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2.2表外回表政策:强制还是引导?

政策层应该很清楚的是:过快去表外只能平添资产风险、加剧资金摩擦,因此,至少目前出台的表外监管政策,并没有过于激进的监管措施。甚至只有资管新规的非标到期不再续做和表外理财纳入到MPA考核对表外资金回表是强制性的政策,其他政策更多属鼓励性质。

我们不必担心表外资产会出现太大程度上的政策风险,过于激进的去表外政策并不安全,也并不现实。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2.3悲观者的疑虑:表外回表能配什么?

对表外回表的悲观者认为:银行表外回表的资金很难有资产和其相匹配,去表外更多只是煽情。

一方面,在去表外资产的情境下,我们不必过多考虑理财成本有多高企。一旦我们去了表外资产完成了资金回表,这部分理财资产就已从表外消失,并从存款等方式转入表内。这样的话,这部分的资金成本也从理财成本下降为存款成本,成本不应成为这部分资金的投向阻力。

另一方面,即使这部分表外理财存续,理财的资产及负债也不至于倒挂。一来存续理财虽然成本偏高,但资产端的非标很难提前去掉,不会引致存量产品在投向上存在青黄不接的风险;二来新发理财虽然在投资非标上受到更严格的限制,但其成本可能也会下调,市场对理财的期望收益也会同时下调。

3 客观认识去表外的趋势:监管是一个周期

理解去表外的进程实质是理解监管政策,而去表外本是长期趋势,这一趋势注定温和而顺势,无论短期的政策还是现实的变化,都很难成为我们判断短期市场的核心逻辑。

监管政策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线索,其和货币政策是同源的,对市场的指向也基本是一致的。监管政策在近些年金融风险从无到有的过程里,监管政策也出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而在监管政策出现的初期,监管政策往往处于一个试错的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监管政策的试错阶段,监管政策也呈现出明显的短周期波动,譬如,在今年货币过紧、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环境下,监管政策或多或少出现了放松。

在这一环境下,表外治理政策在今年并未加严,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又给表外资产更宽裕的余地,导致银行去表外的压力总体是放缓的,由此来看,表外资产的去化从来不是独立影响市场的线条,银行去表外资产的速度,更多由政策趋向和货币周期决定,对市场来说是顺势的。

「方正固收」关于乐观者和悲观者的误会——银行表外资产的起底(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