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湖南常惕宗亲即将于本月12号到达广西钟山,行程主要目的是探讨湖南子昌公后裔族谱9大问题:1、谱中笔误的理解和订正;2、与湖南上湘族谱某些雷同的缘由和历史背景;3、常宁董氏南宋子昌公以前世系差异的原因;4、常宁董氏合谱的真实性?5、我们庐山世系的真伪考证;6、南宋景定元年子昌公迁徙之谜?7、和南雄谱巧合的分析;8、探寻我万一,万四公在云南行省的后裔,尤其在“罗城”“ 马平” 的后裔;9、学习讨教相关谱的问题。为此,我查找有关资料,尽管之前写过《湖南攸县董氏宗谱分析》、《浅议南雄董玮与湖南子昌》、《初探湘乡溯源(修改)》,但还是分析不细致。今为暂且做初步分析,以恭候远来的常惕宗亲。 ![]() 1、常宁谱的分析 1.1、生辰推断与分析 从湖南常宁族谱记载:应郎(生宋建中壬午,实际为靖国元年1101年底,松溪谱以崇宁元年1102)----宅政(湖南常宁缺)----仲山----庆安---;就算以每一代18岁计算,则出生分别为:应郎(1102年底)----宅政(1120)----仲山(1138)----庆安(1156)----乔高(1174)。绍兴年间(1131~1162)最后一年为1162年,乔高尚未出世,此年庆安为6岁,绍兴年间“乔高,随父宦游河南开封府”,因此,乔迁在绍兴年间尚未出世,不可能随父行,就是乔高也不可能在绍兴年间随父行。 而松溪谱记载:乔寿,生于宋隆兴癸未年(隆兴元年1163年): 那么,以松溪谱记载:应郎(1102年——1162年,生子二:宅政、文甫)-----宅政(?——?,生仲满、仲山,其中仲满无记载后裔)、文甫(宋政和丁酉 1117 丁酉 七年 五月十九日午时,生子二:廷玉、廷瑞。廷玉夭折)-----仲山(?——?,子庆安), 廷瑞(1132年4月16日——?,子静安)。-----庆安(?——?讳善,号东峰居士,善骑射,绍兴间(1131~ 1162)至武功大夫战死军中,淮阴县尹(yin)刘仁翁是以诗云:……子三:乔行、乔迁、乔高)。静安(1149年——?生绍兴己巳 1149 年 十九年,子:乔寿 )-----乔行(?~?,子:景二);乔迁(随父宦游不知所终);乔高(止);乔寿(1163年——?,生宋隆兴癸未1163 癸未年宋孝宗赵慎隆兴元年,子:志道。)------景二,(止);志道(1184~1236,讳良行,号春山,生宋淳熙甲辰(1184 甲辰 十一年 )二月十五日,殁端平丙申( 1236 丙申 三年 )四月十六日,生一子:进德)------( 进德,1200~1242,生宋庆元(庚申1200 庚申 六年 )正月二十九,殁淳祐壬寅(宋淳佑壬寅岁1242年)七月十九日,子三:伯九、伯清、伯珙)。…… 应郎15岁生文甫,那么,岂不是应郎公14岁就生宅政于1116年,其后最后记载宅政后裔的是:乔行(?~?,子景二:止);乔迁(随父宦游不知所终);乔高(止); 应郎(1102年——1162年,15岁生文甫)-----文甫( 1117 ,15岁生廷瑞)----- 廷瑞(1132年,17岁生静安)------静安(1149年,14岁生乔寿 )------乔寿(1163年——?,21岁生志道。)------志道(1184~1236,16岁生进德)------( 进德,1200~1242,子三:伯九、伯清、伯珙)。…… 文甫15岁生延瑞,则14岁生廷玉?延瑞17岁生静安,静安14岁生乔寿。这样严密的时间连接,应该是比较早的了。那么,宅政与文甫后裔也只能是出世相差一两年算早的了。庆安也推定也与静安一样生于1149年,以乔行、乔迁、乔高三兄弟中,乔行与乔寿也生于公元1163年,以同年出生计算,乔行、乔迁、乔高分别推定生于:1163年、1164年、1165年。 庆安也推定也与静安一样生于1149年,距离绍兴年间(1131~1162)最后一年1162年相距13年,而三兄弟出生都基本在绍兴年间刚过,即使提前一两年,也是婴儿时期。 两谱,不管从哪个谱分析,常宁谱缺记载的推算,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乔行、乔迁、乔高、 乔寿四兄弟尚未出生;然而,松溪谱与常宁谱皆记载庆安公:绍兴年间仕至武功大夫,战死军中。淮阴县尹刘人翁哭以诗云……但松溪与南雄谱记载:乔迁,随父宦游不知所终。相反,常宁谱记载南雄无后的乔高:随父宦河南开封府。同时,谱中没有宅政公这一世? ![]() 至于淮阴县: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绍兴五年(113 5年),废县为镇;后一年复为县。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于是淮阴县淮河以北的地方(吴城镇、金城镇)都割给了金人。金以吴城镇(沿淮北岸一线)隶临淮,金城镇(淮河北岸北部地区)隶涟水。南宋也在嘉定七 年(1214年),将淮阴县治所迁徙到八里庄(《光绪丙子清 河县志》疑为韩信城)。其后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年),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淮阴自秦设县至南宋,县治均在淮河南岸-- 今码头镇境内或附近)。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次设置清河县,属清河军。 庆安公在绍兴年间(1131~1162)无论从哪个谱来分析,乔高公没有出世,而记载庆安公基本为“绍兴年间仕至武功大夫,在淮阴战死军中”。庆安公上文以与静安公出生基本一致,是1149年,那么公元1163年的年纪是13岁。两谱描述与时间、年龄与事件不吻合,历史是:金皇统元年(1141年),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绍兴期间,是“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防务”,庆安公年纪小,难有入军机会,更不会有:“仕至武大夫且战死军中”,其属于尚未结婚阶段,乔迁也不可能“”,乔高更不可能“随父宦游不知所终”, “随父宦游河南开封府”,况且那不是南宋统治的开封府了。 1.2、绍兴年间迁徙的不合理 1. 2.1、中州与南京 中州是河南的古称,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 。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灭北宋后,称为“汴京”。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成为金国陪都。1155年,汴京宋故宫发生大火,建筑几乎毁尽。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颜亮南下侵宋,一度以“南京开封府”为统治中心,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锋,迁都“南京开封府”。天兴二年(1233年),金哀宗在开封被蒙古军围困的情况下,逃出开封,迁都归德府(今商丘)。 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为宋州(今河南商丘) ,遂以宋为国号,建立宋朝。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诏升为南京(故今日多地族谱以南京珠玑巷为迁徙地的南京不是明朝南京,而是商丘),为北宋陪都。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古城)即位,是为宋高祖,商丘成为南宋开国都城。绍兴二年(1132年)初,金兵大举南侵之时,赵构带领朝中文武群臣南迁至扬州,而南京知府凌唐佐则留守在南京御敌,九月五日,南京城遭数十万金兵围困;九月八日,南京最终被完颜宗弼攻陷;南京知府凌唐佐诈降。 金朝所扶持的伪齐皇帝刘豫将南京降为归德府。 1.2.2、绍兴年间,中州沦陷 宋朝,靖康一败,金人占据开封四壁外城,靖康之耻以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 而得名。1125年12月,太子赵桓(钦宗)即位,(1126年)改年号为靖康。徽宗退位,号教主道君皇帝,称"太上皇"。两次开封围城战,最后,宋钦宗被废为庶人,宋徽宗之后也被迫前往金营,父子二人被逼脱下龙袍。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 南宋政权初建,他迫于形势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奸佞小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建炎三年(1129年)旧历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他继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对于抗金战争却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赵构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将临安府定为南宋的行在。 金兵暂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调精兵镇压荆湖、江西、福建等路的农民起义军和盗匪,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他虽然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防务,但只把军事部署作为乞降的筹码,始终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予以重用,任为宰相,同秦桧加紧进行投降活动,竭力压制岳飞等将领的抗金要求。绍兴十一年(1141年),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十一月和议签定后,按金朝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赵构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败,被部下所杀(见采石之战)。宋高宗遣使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对金议和。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 因此,绍兴年间,南宋基本是逃离。那么,南雄谱以及常宁谱,乔高公都没有出世,且没有什么迎战,“随父宦,迁居河南”与历史不吻合。况且,(1)常宁族谱对应郎公记载后,其余没有生殁记载;松溪和南雄谱有应郎公后裔生殁记载,只是不详细,(2)对庆安以及乔高,常宁谱有记载,但南雄与松溪谱:乔行,子:景二;乔迁,随父宦游不知所终;乔高,(止);乔寿,生宋隆兴癸未(1163 癸未 宋孝宗赵慎 隆兴 元年 ),没有记载庆安到中州;(3)松溪与南雄谱在全溪上记载,是溪十三传至清然,以清然为始序列;常宁谱以清然为全溪的儿子为谱。 因此,子昌公连接松溪谱或南雄谱,不符合年代记载。 ![]() 1.3、常宁谱变化 常宁董氏有两支,一是因洞寇扰常,身为千戎,德二奉调剿镇,留下后嗣添丁添可共四子。一是万二后代思海公以武功膺千户职著名,于明洪武年间奉调来常镇静地方,留下后裔。常宁董氏宗谱一修于清同治年间(即1865年);二修于清光绪(即1909年),民国二十年両支三修合谱。晋公世系齿录及董氏源流皆出自老谱。德二有墓(文革前就有)有宗祠。到1996年常宁县罗桥镇南湖村, 湖坡村; 添丁公及常宁县宜潭乡董家村; 蓝山县 五里坪添可公嗣孙四修。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年(公元 1781年)江西流坑、嘉庆十六年辛未年(公元 1811年)浙江董诰曾经进行两次大统谱。因此,常宁一修谱晚于清朝两次南方大统谱,其后修谱,必会寻宗问祖而对谱。在推断中州迁徙上以南宋答迁徙为背景,修成了以此为迁徙的路线图,意图对之前的谱做出修正。 但我认为宁愿相信子昌之后的,之前的可以探讨,但既然子昌公来源于攸邑,应该以子昌公迁徙开始居住地为发迹地,以发迹地谱为标杆。况且,同一子昌,不同先祖,后裔却完全一致。不合理的世系只能作为研究使用了。 1.4、常宁谱子昌公连接南雄谱的分析 南雄谱安庆公记载“仕至武大夫且战死军中”,也没有乔高公“随父宦游河南开封府”,只有:“乔迁随父宦游不知所终”。 安庆公与乔高公两父子的迁徙,南雄谱和松溪谱并没有记载,也没有如常惕宗亲写的《到广东省南雄市溯源寻根纪要》“南雄董氏康熙年间的老谱,证实常宁晋公世系及源流的记载与南雄相同,乔高隋父庆安从南雄宦游去了中州。”,那么,为何会连接南雄谱系呢? 首先是对董奉至董晋的世系持怀疑态度;其次,三修谱任国民党军官,管辖南雄、常宁等地,具有交流族谱的便利条件;三是董晋后裔,对连接全澥的怀疑。 毕竟全澥是为太常寺太祝,太常寺属于五寺之一。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其实管理宗庙礼仪与庙祝有很大区别,太常寺是有后裔的。《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钟律令、钟律郎等。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太常所属个署、局、部的分并关系,因朝代和主管。太常寺一般设有: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少卿为之贰。因此,董晋的孙子,不是连接全素或全溪才合理。 1.5、南雄乔高无后(止),无子昌,常宁子昌接到南雄乔高为父失真 有上文这几大疑惑,也就造成了修谱改动。且南雄谱无子昌,常宁谱有子昌。若依据南雄谱和常宁合谱,则上文静安公14岁生乔寿,兄弟乔行、乔迁、乔高基本与乔寿出生相差无几。 况且,子昌公后裔,攸县、衡东、衡山、衡阳、湘潭、株洲、常宁、蓝山谱从子昌公后谱系基本一致,然常宁谱记载“ 子昌字兴文,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迁至攸县石虎陂”,以几个族谱记载子昌公: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甲寅(1194)三月十七日生,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庚申(1260)自中州徙居攸邑西乡桑桥垅石虎坡燕山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丙子(1276年)十月二十日殁(mo),享年83岁。 但子昌公前部分有差异。在差异上当然以相同部分作为共同的,既然有共同的祖先子昌公,那族谱应该以子昌公的原来“迁至攸县石虎陂”居住地的族谱为准。 故从上分析,常惕宗亲的疑惑:常宁董氏南宋子昌公以前世系差异的原因;常宁董氏合谱的真实性?和南雄谱巧合的分析。答案也就愈加清晰。 2、南宋景定元年子昌公迁徙之谜? 中州齿录:子昌公徙攸邑西乡桑桥垅石虎坡燕山。《桑桥董氏六修族谱齿录》:子昌:征士郎,字兴文,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甲寅(1194)三月十七日生,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庚申(1260)自中州徙居攸邑西乡桑桥垅石虎坡燕山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丙子(1276年)十月二十日殁(mo)。享年83岁,配刘氏,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乙卯(1195年)十月初六日生,元至元十五年戊寅(1278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三年)十一月初十殁,享年84岁,夫妇合葬燕子窠(ke)屋后形卯山酉向。生二子:贵一、贵二。 湖南常宁谱:子昌,字兴文,生宋元绍熙五年(1194)甲寅三月十七日, 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创基攸县 石虎陂,陈氏,生宁宗庆元年乙卯(1195年)十一月初六日。夫妇同葬燕子窠后虎形山卯向,生子二::贵一;贵二。 (1)、景定元年(1260)六月,理宗下诏立忠王赵禥为太子; (2)、丁大全知道自己入朝以来,并无半点可以在人前夸耀的政绩,想凭劳而苦干压董槐一头比登天还难,想推倒董槐只能暗地下手。他先上疏弹劾董槐功高震主,特权谋私,图谋不轨。奏章呈上去,他急不可待地盼理宗立刻下旨罢董槐的相位,等到半夜不见动静,丁大全没了耐性,竟穿戴整齐调隅兵百余人,持刀露刃地包围了董槐的府第。以台牒驱迫董槐出来,董槐并无思想准备,听丁大全声嘶力竭地叫唤,就出来了。众隅兵一拥而上,围住董槐,丁大全假传圣旨,命董槐随去大理寺,想借此恐吓董槐。一行人出了北关,丁大全又命人弃了董槐,高呼几声散了。董槐缓步走进接待室,过了好久罢相之旨才传下来。从此丁大全更加目空一切,倨傲非常。 弹劾董槐之后,丁大全又进升为右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封公。丁大全任用袁玠作九江制置使。袁玠这个人贪婪而且苛刻,他主管向当地渔湖土豪收纳税银,因丁大全督促得十分急迫,他就拘捕了一些渔湖土豪残酷催逼,结果惹怒了众人,这些渔人竟背弃大宋,把所有的渔舟都用来援助北来入侵的敌兵,给朝廷带来极大的威胁。太学生陈宗、刘黻、黄铺、曾唯、陈宜中、林则祖等六人优阀上书要求,罢免了大全。当时的台臣翁应弼、吴衍都是丁大全的鹰犬,他们钳制太学,颠倒黑白,最后竟贬逐了陈宗等六人。当时宫外丁大全与马天骥专恣用事,壅蔽上听;宫内阎贵妃信得宠爱,理宗无心理会朝政。朝野上下岌岌可危,有人在朝门上题写了"阎马丁当,国势将亡"八个字。无奈朝廷上有许多人都是丁大全的党羽,他们官官相护,丁大全毫不为此担惊受怕。 (3)开庆六年(公元1259年),蒙古军队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中外震动,边关报急的文书传到朝廷,丁大全隐而不报,以致战事日益转向不利,蒙元帅兀良哈得由云南入交趾,从邕州攻广西破湖南。丁大全才上报理宗,宋理宗如梦初醒,不知所措。中书舍人洪芹上疏:"丁大全人如含沙射影之鬼蜮,行如穿箭之道,引用凶恶,陷害忠良,遏塞言路,扰乱朝纲。臣乞陛下将其罢官远放,以伸张大宋王法,谢天下黎民。"侍御史沈炎、右正言曹永年相继上疏罢免了大全。监察御史朱貔孙也进言:"丁大全奸诈阴险,狠毒贪残,假借陛下的声威钳天下百姓之口,依仗陛下所赐的爵禄笼天下财路干一己之身。"监察御史饶虎臣也指出了丁大全的四大罪状:绝言路、坏人才、竭民力、误边防。理宗大怒,罢免了丁大全,命其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镇江府。即而再削其官。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理宗下诏任他为中奉大夫。大臣们一致建议再将他贬到边远之地,诏送南康军居住。次年,监察御史刘应龙请皇帝再向远发配丁大全,于是理宗又追削两官,移至贵州四练使。丁大全贼心不死,与贵州州守淤翁明在酒桌上商议暗造弓矢,通谋蛮夷以图不轨,被朱禩孙告到朝廷,再移置新州。太常少卿兼权直告人院刘震孙又上疏请求把丁大全发配到海岛。令将官毕迁"护送"丁大全到海岛,舟过藤州,挤之于水而亡。 (4)、我在《三次蒙宋大战与宋朝的灭亡》一文引用一段历史:1257年,蒙哥发动大规模的灭宋战争的时候,曾命兀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准备对南宋形成了夹击之势。宪宗九年(1259),兀良合台奉命率兵自西南方突入宋境,以期北上与忽必烈所率的主力会师于湖南长沙。宋军在其境内邕州附近的横山寨、老苍关一线,陈兵数万,试图拦截蒙古军的前进。阿术在其父指挥下,“潜自间道”绕出其后,“冲其中坚”,大破宋军,成功地突破了宋军的阻拦。此役战罢,兀良合台一军进展顺利,沿途“蹴贵州(今广西贵县),蹂象州,入静江府,连破辰、沅二州,直抵潭州(长沙)城下”。此时由于军力不够,蒙古人就夹持大理国王段兴智的叔父段福,率领“爨白军”,随蒙古军出征。但是这样的“联军”其战斗力确实比较一般,等打到湖南的时候,已经无力再向北攻击了,最后还是在忽必烈的派出的部队的接应下,渡过了长江逃窜回北方,而随军出征的爨白军中的大部分军士,则落籍于湖南西部长江流域一带,成为现今这些地方白族的先祖。 虽然南宋名将孟珙、杜杲早已病逝,但蒙古北路军和中路军仍然在武汉、合州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久攻不克。最后,蒙哥大汗战死,蒙军撤退。 1260年,蒙军全部撤回北方,蒙宋的第二次战争结束。蒙古此次南征,大汗战死,三路军也无功而返。蒙哥死后,蒙古内部陷入汗位之争,忽必烈也急于回国抢夺汗位。第二次蒙宋战争结束后的四年里,蒙古一直处于内乱之中,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双方展开内战,也无暇南顾。 元世祖即位后,阿术入宿卫。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即元中统三年(1262),从诸王拜出、帖哥平定李璮之乱有功。同年九月由宿卫将调任征南都元帅,驻扎开封。到任以后,阿术恢复了淮北宿州建置,并以此为基地“经略两淮,攻取战获,军声大振” 2.2、战乱迁徙的关联性强 谱中没有记载子昌公仕途,那么朝廷争斗以及立太子等内斗,与子昌公有关的概率很小;那战争的情况呢?不是在景泰元年平静多了吗? 上文“宪宗九年(1259),兀良合台奉命率兵自西南方突入宋境,以期北上与忽必烈所率的主力会师于湖南长沙。……等打到湖南的时候,蒙古内乱,后过了长江逃窜回北方,爨白军中的大部分军士落籍于湖南西部长江流域一带,景定元年蒙军无暇南顾。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即元中统三年(1262),从诸王拜出、帖哥由宿卫将调任征南都元帅,驻扎开封。阿术恢复了淮北宿州建置”。这暂时的安逸,使得子昌公得以迁徙。因此,子昌公迁徙的时间与战争关联性紧密。我认为:南宋景定元年子昌公迁徙之谜与战争有关。 洪武年间以后至万历年间后人以董德元名义杜撰的《董氏历代源流考》一样,都写董仲舒到董晋,都有董奉后裔。湖南子昌先祖世系有董奉至董晋的世系,就类同于《董氏历代源流考》。当以董晋后世系相对真实一些。 草草作一初稿,仅供研究探讨。
2018年10月10日21:48荷香月暖作于贺州钟山 |
|
来自: 荷香月暖 > 《董氏等姓氏宗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