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因缘法(2)

 尊智妙善 2018-10-11



上一个视频,我们谈了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在十二因缘,取的因缘是爱。所以是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
 
首先要讲清楚的是这里的爱不是指爱心或者关心爱护的爱。这里的爱(tanha),是渴爱。Tanha 有口渴的意思。是渴爱,很想要,贪爱的意思。
 
但是以下这几篇经文也告诉我们,众生痛苦轮回的根源是无明与渴爱。不只是渴爱。
 
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 SA133, 136,
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SA266,SA267
 
之前我们谈了十二因缘中的取。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我取和戒禁取。
欲取的主要因缘是渴爱。
但是见取、我取、戒禁取的主要因缘是无明,也就是看不清事实真相。
 
无明遮盖了我们的眼睛,没看清楚现实的实相。
贪爱,像绳结,束缚住了我们,也驱使我们。
让我们陷入无止境的痛苦的轮回。
 
我们这里先看渴爱或者贪爱。
经文里面有谈到爱有六类,对视觉经验的渴爱,对声音的渴爱,对气味的渴爱,对味道的渴爱,对触觉的渴爱,以及对内心活动的渴爱。
也有分类为 感官的渴爱,欲爱;存在的渴爱,有爱,也就是想要延续下去继续存在的爱;以及不存在的渴爱,无有爱,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想毁灭自己。
 
(离渴爱的动机 - 渴爱的祸患,脱离了痛苦)
 
贪爱或者渴爱越强烈,执取或者就越强烈。
 
渴爱有什么问题吗?渴爱不好吗?
 
在佛法来说渴爱不是罪过,但是渴爱有个祸患。强烈的贪爱像饥渴。他会让你不停止的追求。一个欲望满足了,你会放掉这个欲望,再把眼光放在追求另一个欲望。
 
我们人总是看到没有的,缺失的。比如说一个房间有白色的天花板。如果上面少了一片板。我们立刻就发现到。我们会想要把它给补上去。这时候我们自然的注意到缺欠的那一片,而不会去注意到其他完整的99片。
 
我们人生也是一样。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在我们没有的。
大家总是觉得自己缺欠一些什么。
 
缺欠钱。日子还是过得去,但是每个月再多一万就更好了。
缺欠爱人。现在什么都好,就是少了个人陪伴,感觉感情有些空虚。
虽然有了房子,但是如果房子在更好的小区就更好了。
缺欠时间。工作很忙,很充实,有多一些时间休闲就更好了。
虽然什么都有了,但是日子无聊,能够有些有意义的事情干就更好了。
 
我们不是说,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放弃。
事实是,我们总是拥有不少东西,也总是会缺欠什么东西。
但是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缺欠的地方。
 
所以问他为什么不到寺院学禅修。
“等我孩子长大,我就可以安心去禅修了。”
孩子长大了,“等我孩子结婚了,我就安心了。”
孩子结婚了,“当我孩子生孙子了,我就安心了。”
我孩子生孙子了,没空禅修了,要照顾孙子。
 
总是看到现在没有的。无止境的欲求未来。也总是在等待美好的未来到来。
没有把心思放在现在你有的,感恩现在你拥有的。
美好的现在就这么一刻一刻的流逝。
所以与其过一个充实,感恩的人生,被渴爱淹没的人,过的是一个由于欲望不得满足而内心不满、抱怨,不停追逐的人生。
 
所以经文把渴爱形容为“使”——贪爱驱使着你不停的追逐,让你不得安息,不得安宁。
也把渴爱形容为“结”,和“系缚”——让你不得自由。
也把渴爱比喻为炽燃的火。让你身心焦躁不安。
 
我们不是说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不好,不要去努力耕耘。
比如说和谐的人际关系,腾飞的事业,融洽的夫妻关系,良好的孩子教养等等。这些都是必须用心经营的,也值得我们用心耕耘的。
我们现在谈的是欲贪造成的无止境的盲目的追求的模式。这个身心模式会让你身心陷入不满、埋怨的心绪,让你对许多事物紧捉不放、执取,然后陷入许多痛苦与烦恼。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陷入这个模式而不自知。
但是我们通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这个不断追求,内心恒常不满的模式。
所以经典常常会提醒我们要知足。在依照现实因缘打造你的人生的同时,也要常常点算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不能够成为渴爱或者贪爱的奴隶。
因为他影响我们人生的悲欢苦乐太多了。
我们得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们不能够被动的让渴爱,贪爱驱使我们,让我们盲目的活动。
说盲目,是因为如果你没有很细心的观察,你会觉得是“我”要,这样,我要那样,而其实是渴爱这个模式在驱使着你的身心活动。
而渴爱也不是你在渴爱,在因缘的观察之下,渴爱是许多因缘影响下的形成。
 
(如何离爱,离爱的手段, - 明白它的缘起,调整因缘)
 
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够驾驭渴爱,或者止息渴爱?
学佛者常常说离贪,离渴爱。要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诸法因缘生,渴爱或者贪爱不是你想要断就能够断的。
要断渴爱,首先要了解贪爱、明白渴爱的缘起。
渴爱或者欲贪不是我们内心原来就有的。像其他宗教说的原罪。
佛法说诸法因缘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渴爱也是受许多的因缘的影响,而会增强,减弱的甚至消除的。
 
好,我们现在先看渴爱的缘起。
渴爱的因缘,在十二因缘里佛陀指出一个很重要的因缘,也就是受。愉悦的经验,乐受。
我们都追求和希望能够重复愉悦经验。这个很自然。愉悦经验本身没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加审查,检视的话它可能会把我们带入不停追逐、内心恒常不满的的模式,陷入追求快乐,却得到痛苦的陷阱。
 
世间许多有价值的事情是需要节制愉悦感受来达成的。比如说成功,学习,婚姻,友谊,等等。心理学的研究也指出比较有能力延迟满足的孩子,未来更能够发展出比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较高的学习效率,也更能够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够抵制即刻满足的诱惑,长远来说,带来更大的利益。
 
除了受这个重要的因缘之外,如果我们实际观察,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缘让渴爱生起。
 
第一,我们的想法与见解,也会影响渴爱的发生,当你“认为”可以长久保有,可以随心所欲,你的渴爱也增加。当你想到公主和王子以后“永远”的幸福快乐生活在一起,你就比较会渴望结婚。“永远”这个词在佛法这叫常见。
 
第二,你的注意力会影响你的渴爱。一件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很大程度在于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里。比如说,当你想到欧洲夏天一片翠绿的草原,你想到欧洲旅游的渴爱就增长。但是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草原下其实是一片泥泞,你的渴爱就下降。当你想到和爱人未来的甜蜜时光,结婚的渴爱增长,当你想到往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金钱分配,和对方家人相处,结婚的渴爱就降低,最后可能是年龄渐长,或者家人催促才结婚。
 
第三,当我们对某个东西有渴爱之后,渴爱会让我们产生对未来美好的幻想。幻想的越多,越兴奋,这个幻想也反过来增加渴爱。有很多时间并且无所事事的人喜欢幻想,幻想多了,渴爱增长,期待也多。
 
第四,从幻想,我们也会产生对未来的期待。由渴爱而产生行动,如果行动的结果是胜任经验,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称许、认可,这些胜任经验、得到称许、得到认可都会产生“肯定自我”的作用。这些都会增加我们以后想要重复这个经验的渴爱。
 
第五,还有,渴爱这件事也有生理的基础。当我们经验了愉悦经验,身体会产生生化反应,让你有舒适,愉悦等正面情绪。所以有所谓的上瘾。这些会加强我们对相似经验的渴爱。
  
所以渴爱是一种有生理的生化反应为基础,牵涉情欲成分与认知活动,在这些因缘相互影响下的一种现象。
 
这些因缘在经文中也有讲到的。
关于想法制造渴爱的,经文有:见世间可念端政之色,作常见、恒见、安稳见、无病见、我、我所见。 SA291
对于注意力影响渴爱,经文中有“净想能生欲”(别SA230)“不正思惟,取其色相,起贪欲心”(SA1259)。不正思惟是不如理作意。作意就是注意的意思。
关于幻想能产生渴爱,经文中有“心法驰觉想,是名士夫欲。SA1286”,“欲我知汝本,但以思想生。EA35.9 SN8.4”。
胜任经验,得到称许,得到肯定会产生肯定自我的作用。这个就和佛经中常常讲到的“我见”,“我执”“我爱”有关。
 
要离渴爱,必须了解渴爱生起的因缘。渴爱在佛法来看,不像其他宗教所说的原罪那般本来就有的或者无始以来就有的。而是因缘生。要离渴爱,必须消除渴爱的因缘,才有办法。
 
实务上呢,首先必须先有能力察觉到自己什么时候有渴爱?渴爱强度的变化。还有正在推动当下渴爱的因缘是什么。
 
(比如说,你现在开始觉察你在幻想未来,- 回到当下。)
(愉悦经验 - 活在当下,戒律训练)
(我爱,我执,我见 - 断无明-如实知见缘生法无我)
 
(离爱 - 离的是什么?不是什么?) difference between chanda and tanha
接下来我们要问:
我想考上好的大学,算不算渴爱,算不算贪爱呢?
我想减肥,让自己健康一些。算不算渴爱,算不算贪爱呢?
我想打扮得体一些,让自己看来更漂亮,算不算渴爱,算不算贪爱呢?
在中文,贪、爱、欲,贪爱、贪求、欲求、欲爱、欲贪、贪心。都好像差不多。我们都交互运用。
如果我们看回印度的巴利文。巴利文有tanha 和chanda。
Tanha 就是十二因缘中的这个渴爱。
Chanda 是欲愿的意思。比如说我们有欲愿做一件事情,然后动手去做。
佛法修行中有一个叫四如意足的,第一个就是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的这里的欲就是chanda,就是强烈的欲愿,而不是贪欲,爱欲。
所以想考上大学,想减肥,想打扮漂亮,这些本身都没有问题。这些都是属于chanda,欲愿,不是tanha,渴爱。但是在你进行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否有渴爱,那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你减肥渴爱强烈,那么减肥不成功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挫败可能让你更加奋发向上,但是如果又是屡屡挫败,这些挫败经验可能会让你对自己心中的自我形象低落,再加上不满自己的体态,可能进而自卑,自闭。那就是掉入痛苦的轮回。
Chanda 和tanha 虽然有相似的地方,重叠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享受
那么享受是不是渴爱?比如说我喜欢看电影,喜欢旅游,喜欢美食。
在佛法,愉悦经验,甚至贪爱都不是罪恶。愉悦经验本身没有过错。
至于渴爱被称为不善法是因为,你一不小心就被他带入盲目追逐的模式。
享受没有问题,但是别终日沉溺在愉悦经验的追求,忘失了生命中其他还有价值的东西,忘失了生命的醒觉。随着岁月的增长,你的人生经验可能会教导你,内心的平安与喜悦会比非常短暂的感官愉悦经验来的更踏实。
 
(离爱的动力 - 远离乐,解脱乐。)
 
脱离渴爱的日子是如何的呢?
如果你以为没有渴爱的日子很荒凉,那是错了。那是你用你现在的经验来臆想脱离渴爱的生活。
 
如果你被渴爱束缚得很辛苦,止息渴爱会觉得解脱束缚的感觉。
如果你由于渴爱,欲求不满造成了压力与负担,止息渴爱追求可以觉得放下负担,解脱的感觉。
止息渴爱,可以让自己内心平安。没有压抑,没有逼迫,内心安乐
渴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止息渴爱,经典说有远离乐,离欲乐。
止息渴爱之后的生活是活在当下的生活。接受现实的一切,感恩拥有的一切,在当下踏踏实实的好好过生活。应当做的事,还是一样照做,应当付出的努力,一样努力。但是没有了内心的纠结。SA994经说这时候:对过去,心不顾念,对未来,不欣想,对现在,不染著。
 
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花不著水 SA913
 
更多关于渴爱,请看另一个视频:味患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