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4本原版书,让你更了解中国

 昵称60514869 2018-10-11


最近读了一些纪实类的英文原版书,先来推荐几本喜欢的书给大家。


一般看一本书就可以写一些读书笔记,但是这几本书关联性比较大,也是同一个作者创作的,于是忍着看完了4本书才写了一些笔记。


这样可以让我再次去复习看过的内容,也同时更能够让我更好了解作者,最终服务于对书本内容的更好理解。


  • River Town

  • Oracle Bones

  • Country Driving

  • Strange Stones


这几本书写的是关于中国的内容,这几本书的作者都是Peter Hessler(中文名字:何伟)


重点要推荐的是前面三本书,这三书也被称作“中国三部曲”。




作者简介


作者Peter Hessler是一名美国人,先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主修的专业英文和写作,后来又取得了牛津大学英语文学硕士学位。


1996年随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s来到中国,在四川大学接受培训之后被分配到重庆涪陵教英语。



完成两年的教学工作之后,接着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的撰稿人。


在中国十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帮助了“中国三部曲”的写作,这几本在西方媒体获得了不少的图书奖。


甚西方媒体感叹道:西方人要了解中国,可以从中国三部曲开始。



书的主题


我们在一个地方居住久了之后,多半会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但正因为熟悉反而不太会注意到周围发生的细节,可能还有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


Sometimes I was an observer, while at other moments I was very much involved in local life, and this combination of distance and intimacy was part of what shaped my two years in Sichuan.


有时候通过“外人”更能够辅助了解我们的生活环境,而Peter Hessler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外人”。


他是一个美国人,有专业的写作背景,在中国生活的十多年里跑了很多地方。通过他的描述,或许你可以体会到一些不曾留意的细节。



阅读难度


整个书的阅读难度不大。


因为前面三本书描述的主要是发生在中国故事,通过书中小人物的故事描述来体会整个大环境,涉及到不少的当时问题。读书的过程也是非常有趣,因为会碰到一些中文对应的英文描述。

第四本书是由十多个中西方小故事组成,并且部分内容在前面三本书中都有提及,所以推荐阅读前面三本书,第四本可以作为一个辅助了解作者材料。


我个人很喜欢前面三部书,所以也把第四本书阅读了。



有趣细节


第一本可能是大多人最喜欢的书,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重庆涪陵教英语的两年时光。


虽然书中有一定的描述,也有一些日记,似乎有些赞乱的感觉,但是书中的真情实感让你可以忽略掉。


刚开始读这本乎就感觉进入了一个电影的镜头,我会不断地构想着书中描述的一切的画面是怎么样的。是那么的熟悉,但又不能够完全琢磨到,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书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描述,比如作者第一次上课听到的英文名字,学生取的名字包括:house,yellow,north,lazy,虽然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但是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啊。


Other names made less sense, There was a Soddy, a Ker. Some were simply unfortunate: a very small boy called Pen, a very pretty girl named Coconut.


取英文名字也是一门技术活,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国外人找名字的网站,然后选一些比较正常的名字,最好不要自己改编一些名字,要么这些名字很奇怪,要么可能有其他不好的含义。


有一次一名叫Helen Keller的学生向老师解释英文名字含义之后,得到的回复是:


“Thank you,” Adam said. “you have very nice freckles, Keller.”


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女孩满脸通红的坐下。Freckles在美国含义的有魅力,有吸引力的,但是在中国的含义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了。


作为语言学习者的我们很可能碰到尴尬的情况,这当然也是一次学习了解的机会,同时也提醒我们尽可能地除了学习语言,也要花时间去了解国外文化,特别是一些差异性。



好段欣赏


纪实类的文章有很多描述性内容,通过细节去展现一些无声特点。


每次读到细节性的描述其实有些小难受,因为觉得描述有些枯燥,而且词汇和句子难度也会上升不少,仔细阅读会消耗不少时间。我主要目的是了解故事和引发思考,所以这部分内容没有读得太仔细。



但有一些细节描述很值得细细品味,可以反复阅读,然后顺着描写去想象那股画面,因为写得真的很生动,想画面的时候感觉又做了一次导演的瘾。


They are short, stocky man, their bodies shaped by the hilly city and the nature of their work.


In summer, when they go without shirts, you can see where the bamboo poles have burnished the skin along their shoulders like leather. 


In hot weather they are drenched in sweat; in winter their bodies steam. Below rolled-up trousers their calves bulge as if baseballs have been tied to the backs of their legs. 


这一段描写的是重庆特色的“棒棒军”,重庆是一座山城,爬坡上坎是常有事情,这样的地形就产生了帮人挑货物获取一些经济的劳动力。


这一段的描述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然后想象着文字描述的画面,虽然去过重庆,也看过棒棒军,但还真没有仔细地注意细节。这一段可能得长期观察才可以描绘出,至少是经历过夏天和冬天的细致观察。


看这类纪实题材的书给我不少反思,是不是对平时生活太不过于细心了,每天被忙忙碌碌的生活追着,真正有休息的时候也会为了完成任务。



教学启发


River Town 这本书描述了不少教英语的场景,自己作为一个英语老师也可以从中收获不少。


比如老师会布置作业包括:写日记,演戏剧,等等,甚至毕业之后也会和学生建立很多的关系,在后几本也会提到的去看学生,回学生的信,甚至尽量帮助学生。


更重要的是真正地带给学生们启发,我也是我个人作为老师比较看重的部分。


在上课时,何伟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让学生们想象如何Robin Hood(罗宾汉)来到当时的中国,他会做些什么事情。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的英雄人物,主要事迹就是劫富济贫,妥妥的一个绿林好汉。罗宾汉的故事被改变成很多的小说,电影,在西方是人人都知晓的一号人物。


Within ten minutes they were no longer debating about Robin Hood. They were arguing about china, and they were arguing about the political dogma with which all of them had been indoctrinated.


何伟来到中国教书的时候,只是非常短暂地在四川大学接受中文培训,到涪陵的学校之后在两位教中文的老师指导下继续学习中文,当然这样学习下的中文可能有些重庆味儿。


中文根声调可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在读课文的时候,何伟经常读错声调,得到老师反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不对,即使他努力地拼对了声调,期待老师的认可,老师通常会表情严肃不改变地说读下一句。


It was the Chinese way. Success was expected and failure criticized and promptly corrected. You were right or you were budui(不对); there was no middle ground.


我算是比较鼓励式教学的老师,但是之前也是非常没有耐心,表情属于比较认真严肃那种。


后来经过成人英语的教学之后发现还是鼓励式教学比较好,因为很多人学习英语其实第一关是心理障碍,特别是多年没有接触英语之后再去培训机构学英语的人,能够得到老师一点点的鼓励也会很开心。



关于写作


我在2017年1月12开始发布第一篇公众号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为了写而写,大部分是为了迎合读者,也特别想吸引更多的关注。


特别是去年的时候经常挣扎着该写什么内容,一直没有很好地涨到何时的平衡点,特别地难受。


最近几个月才越来越感觉到写作带给我的好处,也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没事就写一写。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也让我比之前更仔细地去觉察身边的一切,这种感觉来得很慢,但是幸好来了,我希望可以继续写下去。


何伟在River Town书中的后记中提到,在他回美国之后就开始了赶时间地写稿,经常都是从早写到晚上,并没有好好地体验美国放松生活。


Memories pushed me to work faster, because I was afraid that I would lose the immediacy of my time in Fuling. And I was also motivate by the future: I wanted to record my impression of a city that was on the verge of massive change.


这几本书里面有很多细节性描写,比如和对话人的神情,穿着,动作等等,我想着作者怎么能够记这么清楚。


后来知道何伟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并且基本上随身都会携带纸笔,在大街上可能就开始写了起来。


这可能也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在Strange Stones这本书的开篇有提到。他的父亲是一名社会学家,经常带着他外出采访,出入地方可能是监狱,诊所这类的地方。



读书感触


书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内容,也有很多打动我的细节描述,更有让我有些小伤感的句子。


书中大部分内容描写是普通人的生活,下面这是何伟学生写的一段话,关于他为什么要去大城市打拼而不是呆在老家,看到的一瞬间就刺中了我。


When I am home, nothing has changed and the roads are still rough and people are getting older. It makes me sad that I can not find familiar people or friends who I knew well when I was young. 


长达后每次回到曾经生活的乡下,感觉已是另一个世界。这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小村子了,曾经熟悉感已不在,那是回不去的故乡。


读完这4本书,想写的很多,也有很多内容不能写出来,真的很推荐大家阅读这几本书,从外国人的角度了解下我们的生活。


在中国十多年的生活之后,何伟和家人一去去了埃及,希望能够见证埃及的变化。何伟也希望能够回到中国定居,选定的地方可能是成都或者重庆。


希望有一天可以在成都见到他。


RicePanda

成都 




一年很慢,一年很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