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见素抱朴780 2018-10-11

一、领导的职责:

1. 领导存在的根本:

《资治通鉴》开篇就提到了领导做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制礼与守住礼,也就是现在讲的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并能有效执行之。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这段论述算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最核心的观点了,也算是《资治通鉴》最精髓的思想了。参考古诗文网简单翻译下就是: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2.领导的本原

《管子》“治国”篇提到:善为民除害兴利者,天下之民归之。

为什么这么讲呢?再引用《管子》“牧民”中的原话:“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或者引用大家都非常熟悉非常推崇的《孙子兵法》里的话:“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倶死。”

借用《史记》管晏列传中,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叫做:“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领导者绝不是踩在众人头上的人,而是通过为众人除害兴利来得到众人拥护,以成为大家心中的领导。“所谓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领导的职责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然上下有分,纪纲有叙,苟慎选天下贤才而委任之,有功则赏,有罪则刑,选用以公,赏刑以信,则谁不尽力,何求不获哉!明主劳于求人,而逸于任人,此虞舜所以能无为而治者也。

前面第1点讲到的领导的基本职责,就是制礼与守礼,也就是现在讲的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并能有效执行之。而制度的建立与施行更重要的就是需要人才。而人才的管理,最基本的就是赏功罚过。

关于领导的职责,这里讲到了三点:一是建立制度执行制度,二是进贤退不肖(不称职的),三是赏功罚过,也可以讲是信庆赏。

二、团队建设

正如前面讲到的“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其实都是有一层一层的团队建设的。

关于团队建设,引用下面几则故事:

1. 明乐官而非乐音:

《资治通鉴》卷第一: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古诗文网翻译: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简单地说就是,领导者首先应有自己的得力干将组成的团队,由自己的团队分别负责各项事务,团队成员再分别组建属于团队成员自己的团队,一层一层的团队建设与分工协作,则成就了古今的各种政治体制与组织机构。

在这里举个反例,《史记》陈丞相世家里的: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大汉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穀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於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穀,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汉朝的孝文帝,即汉文帝刘恒,继位熟悉一些国事后,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回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皇上说:“主管的人又是谁?”陈平说:“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些什么事呢?”陈平的回答是: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

可见作为领导者,应深刻理解《管子·形势解》里提到的:“独任之国, 劳而多祸”。历史上的隋文帝就是这么事事都要管的,因为术业有专攻,自己不可能所有方面都擅长,结果却是很多时候决策失误。

在这里稍引用下亡国之君秦二世的督责之说,见《资治通鉴》秦纪三: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二世数诮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

在这里不支持学秦二世为了恣睢而行督责之术,而应适当地授权与督责。

2. 仁义之为大利

《资治通鉴》卷第二里孟子去见魏惠文王的故事中提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关于何为“仁义”,引用“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这句吧,与其言不尽其意,还不如不多说,大家自己在生活中去悟吧。

3. 不应与属下争利

《资治通鉴》里有几处提到某太子与民众争利,《史记·循吏列传》说“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就是说,当官的就不要太在乎钱了,而应尽量把得到钱财与获得奖励的机会留个属下们。倘若有领导者玩心机,好事留给自己,出了事了就问责基层员工,只要出现一次,这种领导的威望就会荡漾无存。相反越是成功的领导者,就越是平易近人,没有任何调子的,正如《周易》系辞所言:“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谦者,德之柄也。”

关于求利,《史记》第一卷的五帝本纪就提到伟大的舜帝也是趋利避害的,何况吾等众生呢。可以说趋利避害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与本性。而人活世上,不可避免地需要衣食住行,而这一切是需要金钱来支持的,那么金钱的这个财就是众生的生命线。

正如《周易》系辞提到的:何以聚人,曰财。

三、选人用人

1.识人五法

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说到选人用人,必须得提及著名的“识人五法”!

又是《资治通鉴》的第一卷: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翻译下就是: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这个人是否适合提拔。

再引用《资治通鉴》第226卷:选用之法,三科而已:曰德也,才也,劳也。劳,即为这个集体做出了贡献,也可以引申为心也。

2. 才德之论

又是《资治通鉴》的第一卷: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这段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又一非常经典而非常核心的论述!里面讲的才与德之本质区别,正如《活法》里讲的心的正与负,在此就不作展开了。看看吧,日本人就从我们先人的一个思想观点就可以发挥出《活法》一系列的书籍作品,可见读书要读懂、要知其所以言、并且能切实地用于修身明智,最后通过实践来推广自己所得,那么你也可以写出一系列的活法书籍啦!

3. 人才的重要性:

《管子》中的三本四固: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资治通鉴》也提到,用一小人则所有小人都来了,用君子则可以远小人而来君子。这里的人才是指德才兼备的人才。

4. 集众人之智则无不胜

《淮南子》: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这里不得不引用《资治通鉴》卷198唐太宗论治理天下的高见: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同样《资治通鉴》周纪也提到了孔子的后代子思的人才观: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倘若贤与不肖能各得其所宜,则能集合众人之力,而无不胜也。

众人拾柴火焰高,小米加步枪也可以打退美国精锐部队,岂是虚言哉。

5. 秦用他国人

这里引用毛主席看的最后一本书《容斋随笔》卷二: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办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候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在这里不对原文做评价,但是原文提到了这个现象,那就是秦国用它山之石以攻玉,用他国人才来强国。《容斋随笔》的这篇“秦用他国人”应该来源于《资治通鉴》卷第六中李斯写的著名的“谏逐客书”(原文不附了),而发挥之所作。可见,只要您用心读书,你也可以写出一系列的文章来的。

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要想有大的革新,可以考虑引用外来人才,有时候自己团队的人才或许会受到思维的定势很难在现有基础上开创新的局面。正如商鞅变法所说的“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四、历史上的两个人才观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1.大家所知的人才观:礼贤下士

具体内容可以参看文章:“《资治通鉴》里的人才观”

2.一般人所不知的人才观:狂妄的人才观

具体内容也请看文章:“《资治通鉴》里鲜为人知的选人用人之道:人才真的这么重要吗?”。

五、现实启示

说了这么多,谈谈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吧。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假设聘用您做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您将怎样做好这个岗位呢?

1. 团队与人才的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修订管理制度,在合理的管理制度下,建设自己直辖的团队,各自管理好所分工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完成各项任务。同时不断提拔新的人才充实团队,适当地进贤退不肖,更新团队。

人才方面,要知道人才是具体能做成事的,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比如你要生产一个产品,人才是关乎产品质量的,没有人才就研发不出来,也研究不透彻,进而在具体生产中就会容易出现变故与偏差,而出现偏出与变故时,如果不懂研究出来的参数的原理,则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遇到的问题。

2. 如果要说质量与生产效率的话,如果产品研发人员能把产品生产的各种适应性参数研究透彻,并能把各参数的意义与原理传达给生产监管人,生产员工能严格按照研发出来的参数生产,一般都是可以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如果生产监管人又能把各参数的意义与原理培训到每位具体生产的员工,那么基层员工就能很好地按照SOP来操作并能把握各参数的重点,还能随时应对与反馈生产中出现的偏差与变故,那么就能很好地很好地确保产品的质量与生产的效率了。

3.如果说要鼓励各级团队成员,特别是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与归属感,那么还是那就话,那就是“善为民除害兴利者,天下之民归之”,多为员工谋福利,尊重基层员工,爱惜基层员工,在遇到困难时勇敢地奔赴前线,解决问题。要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瞎指挥那就需要领导者也应懂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了,除非身边随时有智囊。

姜金生

2018年10月0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