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荀子,开启全新的认知

 渐华 2018-10-11

廖名春

清华大学历史系暨思想文化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荀子研究会会长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熠熠生辉,但其思想的集大成者则是荀子。荀子的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几经沉浮,后人对荀子的看法亦见仁见智,其中缘由何在?现代社会对荀子有一个怎样的认知?荀子的思想学说又有何独特之处?本刊采访了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

1

荀子的思想与孔子更为接近,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思想

提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除了被世人所熟知的孔子、孟子之外,还有一个人不得 不提,那就是荀子。在儒家学派、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怎样的地位?在廖教授看来,与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与孔子更接近。“世人常说孔孟之道,其实荀子的思想比孟子更深刻,影响更大。先秦儒家学说应称为孔荀之道,应以孔荀为代表。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但与孔子的思想相去甚远。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而孔子从来不讲‘性善’,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二者相较,荀子的思想跟孔子的较为相近。”

相比于孔子、孟子,荀子学说更切合实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孔子讲仁义,而荀子不但讲仁义,还强调礼法。荀子的治国理念为“隆礼重法”,仁义和礼法并重。传统儒家天命观主张君权天授,即天子是受天命派遣在世间管治世人的。荀子不是从天命的角度,而是从人类社会组织的必要性来解释,他认为人“最为天下贵”,认为国君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的,“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的思想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后来的社会学观念实际上就是从荀子思想中来的”。

其次,荀子的自然观与孔子的自然观相比,有更进一步的发展。《论语·阳货》有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荀子进一步认为天有天的规律,人有人的规律,不能用自然界的规律来影响人类社会的规律。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得非常精彩。“制天命而用之”,以前人们将其理解为人要征服自然,实际上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其含义是要掌握自然的规律,利用天生之物以造福人类。廖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来阐释其含义:“我们把野生稻培育成现在的水稻,把鸡牛羊等野生动物驯化过来,这是荀子讲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本意,这就叫作‘天生人成’。”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大致都是一样的,人要好好学习,“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把天性中不好的东西去掉,即《荀子·性恶》中所讲的:“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此外,荀子在逻辑学上也有很多精彩的论述,荀子以正名为轴心,构建了较为完整全面的名、辞、辨说的逻辑体系。《荀子》在战争和军事方面也讲得很精彩。荀子并不反对所有的战争,他反对的是诸侯争霸的战争。

整体来看,荀子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义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2

稷下学宫造就的学术领袖

在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之下,荀子为了增长学识并宣传学说,曾多方游历。荀子二十岁以后主要在燕赵之间,五十岁之后去了齐国。与孔子周游列国不同,荀子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在齐国和楚国度过。荀子为何对这两个地方情有独钟?“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当时的高等学府、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齐国招纳贤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让荀子在齐国停留多年的原因。楚国春申君也十分爱惜人才,拜荀子为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荀子晚年就在兰陵著书立说,并最终葬在了兰陵。”廖教授说。

在稷下学宫,荀子“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可谓是稷下学宫的领袖。“虽然荀子到稷下学宫的时间晚,但是学识最渊博,是先秦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当时几乎没有能够和荀子匹敌的学者。荀子之所以能成为稷下学宫的领袖,还与荀子主张的学说比较务实、比较理性有关。”廖教授提到,司马迁写《孟荀列传》,把孟子和荀子放在一起作传,所述内容也较其他诸子更为详细,正体现出荀子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3

对荀子“性恶论”的误解

针对当今社会中的欺诈、腐败、追名逐利的现象,许多人一谈到此,就联想到了荀子的“性恶论”。在廖教授看来,此种说法是对荀子“性恶论”的误解。“这些行为跟人的先天素质没关系,是后天的习染造成的。道德不是天生的,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天生就是坏人,也不能说一个人天生就是好人。好与坏都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所以很多人对‘性’字不了解,《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性’是天生的,不是天生的就不能够叫作‘性’。以前我们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其实荀子并不认为人性全部是恶的,人性可以被改造。”

对于人的不良行为,该如何应对?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说法,主张用礼仪把恶性去掉,通过做好事把恶性改过来,然后人才成为“性”。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所以人要“化性起伪”,把恶性去掉。《荀子·性恶》有云:“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廖教授认为,荀子“化性起伪”的说法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更为严密,理性、创造性更强。“不过,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天生就有性恶的一面这种说法也是不完全对的。实际上性善、性恶都不对,因为人‘性’是天生的。善和恶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讲人性不能讲善也不能讲恶。荀子讲的人可以改造的‘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而我们现在一般讲的‘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不能改的,改了之后就不是人了。只有非本质属性的才可以改。”

作为百家争鸣时期的集大成者,荀子在后人的眼中却并未持续保持崇高的地位。“在战国时期,荀子的地位比孟子更要突出。在唐代以前,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差不多。宋代以后,孟子的地位突出,荀子的地位下降,原因在于宋人尊崇孟子的学说,提倡‘性善论’,对荀子的思想没有深入了解。荀子讲‘化性起伪’,宋人对“伪”字不理解,认为是‘欺诈’的意思,所以对荀子评价很低。实际上,‘伪’的含义是人为,是理性的行为。”廖教授说。

4

荀子思想的流传

有“最为老师”之称的荀子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荀子不仅将其教育思想融于《荀子》一书中,还培养了很多成就卓著的学生。在廖教授看来,荀子及其思想应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尤其是正处于求知阶段的莘莘学子。“《荀子》中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有一些名篇、名段、名句完全可以摘录出来进行普及。如初中教材中就有《劝学》的节选。《荀子》中‘天命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等名言都需要正确解读,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荀子的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其中得到滋养。”

荀子的智慧流传了两千多年,“化性起伪”“明分使群”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非常适用。或许时代的变化、文本的艰涩等原因使荀子与大众之间隔了一层朦胧的纱,然而揭开面纱,会发现荀子的思想是那样的深刻而富含哲思,静心思索,将给我们的前路指明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