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福荣:捏泥成陶“陶”然成趣

 七里山人 2018-10-11
马福荣:捏泥成陶“陶”然成趣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8-09-29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0 ]

“霄木陶艺”是位于红塔区文化路中段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平平常常的陶壶店。进店,可见三排木架,满满当当摆了陶壶,有的只是成型的素坯,未经高温烧制;有的则造型雅奇,古朴大方,釉色透亮,记者心头顿时一震——小屋虽小,却让人感到了“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的氛围。

工作中的马福荣
工作中的马福荣

客居玉溪的绿春人

“霄木陶艺”的主人马福荣今年42岁,红河州绿春县的哈尼人,自1994年来到玉溪,就一直生活在这里,从事过装修、竹编、木雕等多种职业。自2013年起,一个偶尔的机缘,开始从事制陶行业。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爱上陶艺,捏泥成陶,“陶”然成趣。他们一家人做出的陶艺作品,在各种活动赛事中相继获奖,获得好评。

从2014年起,他受聘为玉溪技师学院的陶艺教师。2016年经学院推荐,他前往景德镇陶瓷大学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研修班,完成了相关陶艺知识的专业学习,提高了陶艺创作方面的造诣。他说:“培训之前,我主要以制作紫砂为主,产品单一,缺乏创新。通过培训,见识广了,想法也跟着多了起来,就逐步开始进行陶瓷茶壶作品创作。一方面注重器型的美观和实用,对器型进行改良;另一方面结合民族特色,加入草编、绳编、竹根等哈尼族文化元素,增强作品的独特性和辨识度;同时采用金、银、铜等金属进行装点,既提升美感,又提升作品的价值。现在创作方向主要从生活陶艺着手,既注重观赏价值,兼顾产品的实用性,并能较好地将两者融合;既能做好玉溪窑青花瓷的传承,又能更好地研发现代生活用瓷,通过生活用瓷让玉溪窑青花瓷更快更好地走进玉溪百姓生活中。”

跟着名师学制陶

谈到自己的陶艺事业,马福荣表示永远感激将自己引进师门的云南大学吴白雨教授。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吴白雨请他刻一块牌匾,刻好后,吴白雨突然问他是否喜欢制陶?他说:“喜欢,就是没有师傅。”吴白雨说:“我可以教你。”从此,马福荣便拜吴白雨为师,跟着老师学拉坯、烧窑。

四年前,“玉之陶”成立之初,马福荣便成为“玉之陶”主要制陶师傅之一。当时,吴白雨写了“蹈德履仁”四个大字赠给马福荣,勉励他从艺和为人都要遵循仁义之道,并给他取了一个艺名——“马霄木”。吴白雨还为马福荣书写设计了“霄木陶艺”的印章样稿。此后,每一把出炉的壶上都印有吴白雨书写设计的“霄木陶艺”四个篆书小字。

如今,“霄木陶艺”进门左边角落里的那一台天天使用的拉坯机,也是吴白雨当年送给马福荣的。自从有了这台拉坯机,马福荣每天从早练到晚,期盼自己能早日能做出理想的茶壶作品。头三个月里,他做出的壶有的底会裂,有的壶壁厚薄不均匀……他一一向恩师吴白雨虚心求教。没有客人的时候,马福荣一个人在墙角边的拉坯机上千锤百炼地练习,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里也不曾间断。天气冷了,有时还要加热一下拉坯用的水;做完陶,手背干燥开裂,粗糙无比,擦多少护手霜都没用……

四年过去,马福荣觉得做陶最重要的是多走多看,多学多练,只有自己手上功夫不断精进,技艺才会日有所长;只有轻车熟路了,才有能力将自己心目中的构思付诸现实。现在,他已经能够结合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感悟心得创作出不一样的陶壶样式,做出自己的特色作品。

将浓浓的生活气息融入陶艺中

说到作品,马福荣取出了几件最为得意的茶壶展示给记者欣赏。无论是“五行壶”,还是“藤篾壶”,造型独特,简洁仿古,有自然古拙之风,又融入了金属、竹、木等诸多元素,浑然一体,美观实用。

马福荣创作这些陶壶的灵感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了山林间的一片竹林,突发奇想,从竹子想到了竹把造型的提梁。经过反复实践,他将这种壶取名为“竹把提梁壶”,并且竹把是可以活动的,和普通的壶把固定在壶身上不同,在节省空间的同时,还不容易损坏,新颖实用又别开生面。

“五行壶”是在“竹把提梁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他解释说,陶壶本身是泥和水的结合物,经过火的烧制变得坚硬,而竹把则是来自于山间竹枝。另外,壶身上镶嵌着一只金色的小老虎,灵动有趣,蕴含了金(老虎)木(竹子)水火土的五行之气,让人爱不释手,因而名为“五行壶”。

“藤篾壶”则结合了哈尼族的生活元素。哈尼人习惯用竹条编包和筐来装东西,马福荣就将柔韧的竹条片缠绕在陶壶壶身作为装饰,制成了名副其实的“藤篾壶”。“西施壶”的壶身圆润饱满,造型流畅,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温婉之美。

“福满乾坤壶”的壶身上有凤凰纹,壶把是原生态的树枝,树枝上有七颗“小星星”呈圆形环绕,最上面那颗“星星”是一粒红珊瑚,其余的六颗“星星”是白银,七星中间的白瓷片上嵌有奇异瑰丽的“荔枝纹”。如此一来,七星环绕荔枝,凤凰展翅,福满乾坤。整把壶寓意美好,构思精妙,别具匠心。

最令人赞叹的是一只“仿生壶”,壶面上不仅有刀刻的树干纹路,壶上还有烧制时自然形成的落灰釉,二者结合形成了美丽的银丝纹,纹路泛着银灰的光泽,令人心驰神往。落灰釉可遇而不可求,同一批陶器,用同样的温度,在相同的位置,却不一定能成功烧出落灰釉,理想的落灰釉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奇迹。壶把上还镶了一只银制小老虎,动物的形象活泼可爱,中和了银丝落灰釉带来的清贵气息,意态生动绚丽。

相比色釉,马福荣更喜欢自然烧制,可以保留陶土最初的颜色。根据泥巴的颜色不同,烧出来的颜色也不同,如偏白的陶土烧出来以后陶器呈浅黄色。对于制陶人来说,陶土色彩的变化也是烧制陶器的乐趣所在。

匠人、匠心、匠德

玉溪技师学院的老师李相达用“匠人、匠心、匠德”六个字来概括马福荣的“霄木陶艺”。李相达说,马福荣不善言辞,但有一双巧手。他是一名真正的匠人,他对于自己的器皿制作精益求精,臻求完美。他对于烧窑温度的严苛把控,对于每一把壶外形的精雕细琢,对于专业技能的孜孜以求,都是对自己职业的尊敬。他对细节高要求,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享受作品在自己手中不断成熟、不断升华的过程,对作品有着执着的坚守和追求。他做陶艺沉得下心来,将毅力和耐心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将制作、生活,融为一体。虽然并不是从小学习做壶,但技艺却超越了传统,而且既能做传统的壶,也能做独特设计的壶。他创作的壶别具一格,匠心独妙,每一把壶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每一把壶上面都有着独特的值得人品味的精神。煞费心思的设计让人移不开目光、心生赞叹。他将传统陶壶和民族特色结合在一起,并加以多种元素,朴实无华之中蕴含着氤氲灵气。当有人来向他请教时,他会毫无保留地解答,从来不会因为靠陶艺生活而有所藏私。他在作品里擅长镶嵌银器,使得诸多陶艺作品不仅能登大雅之堂,也可供日常使用。在平凡的生活中沉心静气,马福荣可算是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