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另类原因解读

 泰阳汉子 2018-10-11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有一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如果仅仅把这句话当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原因,那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会有失偏颇。

事实上,郑和下西洋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组织协调之严密,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其主导者应该是礼部官员才对,而且航海规模根本不用如此之大,也不用历时如此之久。要知道在一百年后,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全球性航海规模远不如郑和舰队,而这样的规模,已经可以在海上横行了,而他们掌握的航海技术甚至还不如郑和舰队。

纪念郑和

郑和的舰队,有数万的精锐海军,数百艘战力强大的战舰,可以说,其舰队完全可以攻灭当时任何一个国家。

我们不禁要深思: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还是让我们将目光转到六百多年前的明朝。那个时候,明成祖朱棣刚坐上皇位两年,他为什么急着组织规模如此庞大的舰队外出?

很明显,郑和属于内官,郑和的行动,完全是受朱棣指挥的。所以,我们要找原因,还是要回到朱棣身上来。

朱棣是经过靖难之役,这才坐上皇位的。可以说,他是一个篡位者。而篡位者,最想做的就是向世人证明他篡位的合法合理。

怎么证明呢?

一是宣扬前任皇帝的无能。但建文帝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而且在位期间深得朝臣和百姓拥戴。这条路朱棣是走不通了。二就是比前任皇帝更厉害。具体说来,就是在文治武功上比前任皇帝厉害。文治方面不容易很快见效,所以武功一途自然就成了篡位皇帝首先要突破的一点。

在朱棣之前的篡位者就有李世民三打高句丽显示国威。

朱棣坐上皇位,自然要以绝对优势力量显示他的强大,得到海外各国的臣服。

于是,空前规模的郑和舰队成立了。

郑和舰队每到一地,如有不服的,自然要打服,如有海盗骚扰的,自然要剿灭海盗。

很快,万国来朝,显示了明朝这个天朝上国的强大,同时,也显示了明朝在外邦中的合法地位。自然,掌握这个强大国家的皇帝——朱棣,他坐皇位也是无可争议的。

郑和的航海,政治上,众臣臣服,小民畏服,朱棣巩固了他的政权;外交上,万邦来朝,宣扬了明朝国威;军事上,打击了沿海海盗,增加了航线的安全性;经济上,通过海船带去大量商品,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换,赚取了大量利润,发展了经济。

是不是这些原因就能解释郑和下西洋呢?

恐怕还不够。

朱棣是夺了他侄儿的皇位才登上皇帝宝座的。在他的军队打入当时首都南京的时候,建文帝朱允炆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自然,最关心朱允炆下落的人就是朱棣了。

如果朱允炆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那朱棣该如何自处呢?是把皇位还给侄儿呢,还是杀掉他?

很显然,这两个办法都不太高明。

朱允炆的存在,对朱棣的皇位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有传言称在靖难军攻入南京的时候,朱允炆借助南京城的水道逃到了海面上,从长江口出海,在福建沿海停留过,然后再下南洋。而如今发掘了不少文物,确实证明过朱允炆曾经到过福建。

朱棣坐上皇位,恐怕日夜都在担心朱允炆会带着一帮人打回来。

朱棣的画像

素来坚毅果决的他,自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他要先出手。

郑和的舰队,就担任着秘密寻访朱允炆下落的任务。

朱棣不能宣之于口的任务,自然就只有交给内臣太监来办了,而最合适的人就是郑和。

郑和幼年就到燕王府当差,深得朱棣的信任。靖难之役中,郑和也显示出了他的领兵能力。由郑和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朱棣是再放心没有了。

有人不禁要问了,郑和七下西洋,前后历时差不多三十年,找了几十年都没找到建文帝,有必要一直找下去吗?

从朱棣的性格来看,还真有可能。他认定是个威胁的,一定会锲而不舍地抹除。

如当时对明朝产生极大威胁的蒙古政权,朱棣就认为要坚决消灭。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他就不断领兵和蒙古作战。在当了皇帝之后,他还先后几次亲征,最后死于征战途中。

而朱允炆的存在,更是可以直接颠覆朱棣的政权。而且,朱允炆还比朱棣年轻得多。哪怕就是朱棣死了,朱允炆都还可以威胁朱棣皇位继承者的合法地位。

试问,面对这样的威胁,朱棣可能会视而不见吗?

郑和的航行路线,甚至可能就是朱允炆的逃亡路线。

当然,这个原因我们没法了解得更多,因为缺少这方面的资料。

寻找建文帝这个事情太私密了,私密到甚至不敢有人敢猜测,更不要说有人敢以文字资料记录下来了。

但从情理上来看,这个原因甚至可能是郑和下西洋的最主要的理由。毕竟,这关系到朱棣政权的合法性。这是很要命的事情。如果不合法,那别人就有理由推翻这个政权。

有人反驳说搜寻建文帝这一观点不可能成立,因为郑和每次出使海外都是那么浩浩荡荡,建文帝若亡命海外,当可闻风而躲藏起来,大规模下西洋寻建文帝绝非有效的方法。这一观点获得了多数学者的肯定。但是,在大规模出海的掩护下,郑和完全可以派出小规模的精干队伍去搜寻建文帝可能出现的地方。而这样的行动,完全是可能取得成功的。

另外,大多数人可能忘了还有威慑这一个可能。郑和的舰队,在当时的海上就是一个无敌的存在。它的存在,让建文帝根本没有从海上打回明国的可能性。

而这一点,可能对朱棣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不能消灭你,也要让你再也没有回来的可能。

朱允炆的存在,绝对是明朝一个不安定的因素。作为帝国的掌舵者,朱棣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

所以,他要把这种不安定的可能降到最低。

另外,如果我们把目光看得更远一点,可能还会找到些理由。

明朝在当时是世界第一的国家,但是不是就没有哪个国家敢于挑战一下明国了呢?

答案是还真有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就是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帝国是由帖木儿建立起来的,是当时仅次于明国的一个地跨中亚和西亚,人口数千万的大帝国。

一开始,帖木儿是对明朝称臣的。

但是,随着他建立的帝国不断扩张,其疆域以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从今格鲁吉亚一直到印度,囊括个中、西亚各一部分和南亚一小部分。在帖木儿扩张过程中,他攻灭了中亚、西亚无数国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囚禁了其皇帝。其军队能征善战,数量庞大。

可以说,其实力已经可以和明朝掰一掰手腕了。

所以,帖木儿从洪武末年就开始扣押各国使臣了,明朝的使臣,更是受到了扣押和虐待。

很明显,帖木儿是要挑战明朝了。

当帖木儿得知明朝发生叔叔夺取侄儿皇位的内乱时,他知道自己的时机来了。错过这次机会,他甚至可能永远都没有打败明国的可能。

所以,他很快就组织了二十万的军队准备入侵明朝,史称“帖木儿东征”。

二十万能征善战的部队,绝对是一支恐怖力量的存在。

如果两国军队碰撞,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1404年11月27日率领20万士卒入侵明朝,结果1405年2月18日在进军途中,帖木儿病死,终结了其辉煌的一生。

帖木儿的形象

帖木儿一死,他的子孙为了争夺汗位大打出手,帖木儿帝国瞬间分裂。

这让明国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也就是在这一年,郑和开始第一次下西洋。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郑和几次下西洋的路线图,就能看出郑和船队到达的那些地方,大部分其实都离帖木儿帝国很近。从那些国家都可以很快攻打到帖木儿帝国去。

如果帖木儿帝国再被捏合起来攻打明国,那明国完全有能力从海上反制帖木儿帝国,这会让帖木儿帝国措手不及,甚至攻灭它都有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帖木儿帝国还敢蠢蠢欲动吗?其他的各国,又谁敢挑战一下明国的虎威呢?

而这样的做法,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先例。朱棣夺取皇位,并不是从北京一直打到南京的,而是从天津出发,从海上直插南京,这样才赶走建文帝的。

既然有成功的案例在前,朱棣为什么不用呢?

有学者反对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控制中南亚、印度北境和帖木儿帝国,因为这些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实力不强。

但是,谁又能保证明国一直会强盛下去呢?谁又能保证不会再兴起一个比帖木儿帝国还强大的国家呢?

多一种反制别国的措施,难道不好吗?

郑和的航海,可以说是朱棣从天津攻打南京的一个加强版的行动。其探明从海上攻打一个国家的可能,也是完全可以说通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郑和舰队的船员,完全是按照军事组织编成的。如果不是担任着作战的任务,又何必如此呢?

对一个皇帝来说,其政权的稳定是最重要的。我们抓住了这一点,才可能看清楚皇帝的一言一行背后隐藏的真相。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其原因和背景,并不是短短的篇幅所能说清楚的。让我们一起来翻开历史这本书,探寻更多的真相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