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水彩画的流变与解析 | 第三节

 昵称60603819 2018-10-11





Chapter ONE  

英国水彩画的崛起




第三节 / 

英国早期水彩画面貌与特点



英国早期水彩画同时延续了功能性和审美性特点。它既广泛应用于实际场地和实物形态的图稿绘制过程,又主动承担了在自然形态描摹的图景中,呈现水彩材料独有的意韵特征的责任。双重身份的叠加与交错,显示了水彩的普及性和亲和力,但也成为早期画家需努力挣脱的心理负担。




一、实用性



早期,水彩画师们偶尔扮演了摄影师或绘图员的角色,纪实描绘自然的质和事物造型,注重形态的严谨,所以轮廓线比较僵硬、概括,空间关系的处理比较平面化; 色彩涂抹较单一,缺乏层次感,目的是起装饰作用或体现固有色效果。








1、动植物插图



由于生物学的启蒙发展,需要制作大量严谨逼真的动植物图录,早期的水彩画便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内容包括各种精细的动物和植物形象。而且,因为需要画出动植物的客观色彩,画师们就需要调配更多的色彩来呈现多样的固有 色,间接地发展了水彩画色域。



图1-1螃蟹

Crab

—John White



图1-2 蝴蝶 

Butterfly

—John White



约翰·怀特 John White (1540-1593)是16世纪前往北美探险的英国画家和制图师,他用水彩颜料记录了当地有趣的动物形象,其造型严谨、客观,选择的角 度通常是俯视或平视,能最大限度地展示该动物的多面形象。色彩多采用渐变罩染的方式,柔和过渡, 既轻盈透明,又肯定扎实。画家不仅如实地表现了诸多细节,还轻描淡写的描摹了它们的神态特征,使该动物活灵活现。如图1-1,画家以全俯视的角度完整呈现了螃蟹的形态,精确地刻画了如足上刺毛等细节,体现了画家观察入微的态度; 背壳的色彩通透、淡雅,轻重相结合,将其凹凸不平又鼓鼓囊囊的感 觉轻松地表现出来。又如图1-2的蝴蝶,怀特像一位昆虫研究者一般, 将其独特的纹理结构、形状和色彩均客观而有秩序地描摹在纸面上。 但也看得出画家用线并不生硬,用色也富于变化,其轻盈梦幻的姿态 描绘得入木三分。图1-3和1-4的 河豚和海龟在形态精确、细节深入的基础上,还特意捕捉到了它们有 趣的神情,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为整个画面注入了一丝生 气,不再仅仅是动物标本的插图, 有了一定表现力。



图1-3 河豚 

Rabbit Fish

—John White



图1-4 海龟 

Turtles

—John White



乔治·爱德华兹George Edwards (1694-1773)是英国自然学家和鸟类学家,被称为“英 国鸟类学之父”。早年,他游历欧 洲学习自然历史,还通过绘制动物尤其是鸟类的彩色图画而闻名于当时的画坛。他笔下的鸟儿乖巧精美,多选用侧面的角度呈现体态特征;色彩明丽,毛发层层叠加,蓬松而清秀。他常常将鸟儿与一株植物搭配,酷似中国花鸟画的构图, 简洁而有装饰意味。鸟儿鸣叫的神情和紧紧抓握枝干的动态,以及互动的身姿刻画都惟妙惟肖,大众对这些绘画喜爱有加,连翻印制作的版画都推崇备至。



图1-5 几内亚鹦鹉 

Guinea Parrot

—George Edwards



图1-6 George Edwards



图1-7 George Edwards









2、地志图与地形风景图



英国曾专门设立机构雇用专职人员从事地形图和地志图绘制工作。地形图就是为早期殖民战争的军事需要而绘制的导示图,而地志图则是中后期根据地形测绘而添加的景物全貌以记录各地风土人情。 而后,盛极一时的地志风景画,更 有艺术形态地将自然地貌和人文结合起来描绘。



图1-8 人物 

Figure

—John white



图1-9 舞者 

The Flyer

—John white



约翰·怀特John white (1540-1593)不仅是擅长绘画动植物的画师,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地志图画家。他于1585年作为英国探险队绘图员被派往北美洲弗吉尼亚,两年后被任命为该殖民地总督。在弗吉尼亚,怀特绘制了大量表现当地村落地貌特征和风土人情的水彩画作品,目前遗存作品有七十多件,是英国第一批定居者对美国土著居民的唯一图像记录。后来他还前往印度,绘制了表现印度地形地貌的作品,体现了他作为殖民地开拓者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这些作品大多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供世人观瞻几个世纪前英国探险队重要的人文发现和研究。图1-8详细地记录了印第安人的衣着服饰、身上涂画的部落纹样,以及涉猎的工具配置,人物体态彰显彪悍勇猛而又朴实自在的外观形象,让观者可以近距离了解到他们的民族特性。 图1-9和图1-10记录了印第安人的风俗活动与部落安营扎寨的考察情况。画面构图较完整,圆形分布各个人物和建筑,也有表现相互的遮挡关系,增添了些许画面空间感。 颜色单纯,多用棕色渲染氛围,略 施光影,效果大有不同。特别是人物迥异的动态塑造,突显出画家非凡的造型能力,为当时英国水彩画坛的先驱。



图1-10新大陆图像 

Images of a New World

—John white



亚历山大·科仁斯Alexander Cozens(1717-1786)出生于俄国,在英国接受教育,在意大利研习古典绘画技法后任教于英国,成为著名的水彩画家。他的水彩作品有两类迥异的风格。一类倾向于墨色和棕色整体地罩染,画面既有统一整体的色彩,也有强劲的细节小色块以丰富大色块中的灰度层次。 如图1-11和图1-12,画家用毛笔琐碎而轻松地勾勒茂密的丛林,用较概括而锋利的线条塑造山峰崖壁, 菱角分明、屹然挺拔。他也注重明确的事物外形,但是轮廓线虚实有 致,轮廓的内部细节也很充实。用色和用笔较厚重,光影色彩的深浅变化与笔触的湿润朦胧相互配合, 细节色彩服务于整体色调,营造了层层推远、视野开阔、层峦叠嶂的自然空间。虽然依旧以棕色为主,相比于弗朗西斯等早期地质风景作品,他画面的灰色层次更饱满,这一类绘画技巧对其儿子约翰·罗伯特·科仁斯John Robert Cozens 影响深远。



图1-11 古典风景 

Classical Landscap

—Alexander Cozens



图1-12山峰(对山的研究) 

Mountain Tops (A Mountain Study) 

—Alexander Cozens



图1-13 山峰(对山的研究) 

Mountain Tops (A Mountain Study), 

—Alexander Cozens



图1-14 群山风景 

Mountainous Landscape 

—Alexander Cozens



他另一类地形风景画风格算是在当时水彩画坛中特立独行的了。 图1-15和图1-16的作品,用笔如速写草图般随意自然,也像中国写意山水画常用的斧劈皴,逸笔草草,松紧自如。单纯只用墨色线条勾勒纵横,突显风景的意象,抛开了物象的束缚。他还创造了“泼色法” 如图1-17,他先在纸上用灰色泼撒并按压出一连串偶然的墨迹,再通过想象勾勒点缀,使墨迹转化演变出岩石、树林、山脉或河流瀑布。 这个不寻常的教学方法启发了很多学生的创造力,与20世纪的潜意识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1-15 插图三 

Plate 3

—Alexander Cozens



图1-16 壮丽的风景

Fantastic Landscape

—Alexander Cozens



图1-17 墨痕:老虎

A Blot: Tigers

—Alexander Cozens



弗朗西斯·汤Francis Towne (1739/1740-1816)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风景画家和教师,多次被选调到皇家艺术研究院参与工作,曾于1780-1781年间前往意大利考察学习,这影响了他一生的绘画风格。他生前闻名于世,生后却逐渐被遗忘,直至20世纪,他的作品艺术价值才又重新被定义。 如图1-18、1-19、1-20所示, 画家偏爱大场景地质山石的描绘, 画面宏伟而坚实,空间纵深错落有 致,景别结构突显大气。他比较注重事物实在的形态轮廓,通常用棕色或墨色水笔勾勒出山石、灌木和水流的形态,不仅造型的轮廓严谨概括,而且又蓬松闲散,线条的疏密关系有条不紊地分布于主次的景致中,有装饰意味。色彩倾向于古典用色,多选取棕色和蓝色单层地晕染,效果明快果断。



图1-18 梦想

Le Rêve

—Francis Towne



图1-19 登上施普吕根山

Going up Mount Splügen

—Francis Towne



图1-21描绘的是位于康沃尔的壮观群山之景, 画家用云朵状的线条重复在画面中叠加出近景远近茂林密布的景象, 却大刀阔斧地用寥寥几笔坚硬的线条概括出山坡地貌。色彩也直接单层地平涂在形块之中,毫不拖泥带水。把清新的乡土风貌淡雅地展现出来。图1-22则是1781年的夏天画家与约翰·沃里克·史密斯Tom's Warwick 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旅行所描绘的科莫湖一处偏僻角落,他整个职业生涯中最好的水彩画就是 在这次旅程中完成的。该画一改往日轻盈秀丽的用色,挑战用浓重的褐色、墨绿和暗淡的钴蓝渲染了一 幅暮色乡野图。一座土桥横跨在湖泊上,蜿蜒纵深至山崖下隐秘恬静的村落,湖光与远处天际的暮光交相辉映,整个画面笼罩的棕色使山野尤其安详,画家的情怀也跃然纸上。



图1-20 Rhydaer的风景

View of the Rhydaer

—Francis Towne



图1-21 康沃尔郡的埃奇库姆山

Mount Edgcumbe, Cornwall

—Francis Towne



图1-22 朝向凯西克和斯基道的德温特湖水岸

On the Banks of Derwent Water at Dusk looking towards Keswick and Skiddaw 

—Francis Towne








3、古建筑风景画



早期水彩画常应用于建筑设计图中,图像较注重刻画正面建筑形态和平面效果。后来逐渐发展为在复杂严谨的结构形态基础上,配以周围的自然环境做点缀,再施以相应色彩使其成为以建筑为主的优美风景画。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景画主要侧重于对庄园、城堡等古迹的记录和描绘,作为古老建筑的图像参考或插图。



图1-23 《意大利构图》

Italian Composition

—Richard Cooper Jr



图1-24 用墨汁画的风景构图

Landscape Composition in the Blot Manner 

—Richard Cooper Jr



小理查德·库珀RichardCooper Jr (1740-1814)的绘画技能来自父亲的教导,年轻时曾在法国和意大利进修,后成为夏洛特女王的绘画老师,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水彩画家之一。他单色着墨的水彩作品设色单纯,笔意轻松,在画建筑时用笔悠然随意,结合断断续续的点与线将形态点缀出来, 再用浓淡略有变化的棕色单层或双层罩染,同时对比出强烈的光感效果如图1-23、1-24。如图1-25, 他忠实地刻画了一座欧洲教堂的门厅,轮廓分明,设色淡雅,将教堂外墙的窗户结构和浮雕装饰都概括地记录下来。四周场景还设置了复杂的居民建筑,左右还有浓密的树木,增加了景象的纵深感和层次感;它设色很柔和,光影十足。与其它早期建筑画不一样的是,画面近景和远中景还添加了服饰和动态 各异、并有一定情节性的人物,掺杂人文和宗教气息。画面的完整性愈发明显。



图1-25 意大利或法国的教堂西门

The West End of a Church, in Italy or France 

—Richard Cooper Jr



托马斯·桑德比Thomas Sandby(1721-1798)是保 罗·桑德比的兄长,皇家美术研究院的积极筹建者,也是英国著名水彩画家、建筑设计师和教师。曾与弟弟保罗·桑德比Paul Sandby (1731- 1809)一起在伦敦军事制图部工作,也担任过温莎御花园设计和管理负责人。他高超的绘图技能不仅精确地描绘地形地貌和建筑物,还从刻板的记录图式中挣脱了出来,把“地形 图”的画风成功转变为风景画,尤其在色彩和光效等方面的突破让他的建筑风景卓然超群。



图1-26 白厅街的霍尔拜恩门和宴会厅

Whitehall Showing Holbein's Gate and Banqueting Hall 

—Thomas Sandby



图1-26中,托马斯·桑德比描绘了英国伦敦白厅的街道建筑群,画面遵从透视规律,将该视角下的建筑形态完整、严谨、精细地描绘出来,甚至连墙面砖块的装饰 花纹和拱门外远处的景深建筑都面面俱到,体现了画家的精湛造型技艺。 同时,画面中的大块阴影和光照的墙面形成巨大的视觉反差,明暗统一效果极强,但亮色的拱门远景和一丝的地面光线既破了暗部的压抑而顿生通透质感,又让光与影合理地串联在一起,相辅相成。分布在纵深结构上的人物和马车,巧妙地增强了画面的时间流动性和生动感。该建筑风景画不失为一幅优秀的代表作。图1-27描绘的是邱园的一处景致,它坐落于伦敦西南郊泰晤士河畔,如今已然是世界一流的植物园。在光影表现上,画家依然追求大面积的光影对比效果。 或许是因为环境中植被的面积比较大,鲜亮的黄绿色调成为主基调,给冰冷的几何建筑注入了活力。相比于单纯的建筑画,该画面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逐渐趋于浓烈。



图1-27 邱园的花园与鸟舍

View of Fower Garden and Aviary at Kew 

—Thomas Sandby



托马斯·丹尼尔Thomas Daniell(1749-1840)是一位英国风景水彩画家,早年奔往充满迷幻色彩的英国殖民地印度,在那里生活创作7年之久,为当地的诸如寺庙等景观设计做出了贡献,也用水彩材料记载了许多印度古老的建筑遗址,这些作品使他回国之后名声大噪。他画的殖民地面貌很有特色,没有过多描绘异国情调,而是更多着墨于衰败的建筑和文化氛围,给观众很复杂的哲学和情绪引导,十分耐人寻味。



图1-28 比哈尔省的古迹
Ruins of the Naurattan, Sasaram, Bihar

—Thomas Daniell



图1-28正是他在此期间绘制的印度东北部的一座古寺庙废墟。画面色调阴郁,以配合建筑的破败和本土文化没落的状态,与近景中任意生长的老榕树和无人修剪的藤蔓形成鲜明对比。三个路人停留在建筑底下正在翘首观瞻这真实而又难以理解的废墟,仿佛对已逝的文化或过往抱以无奈和惋惜。可以说,整个画面的情感基调和各个元素的体现都恰到好处地统一。同样,图1-29依然描绘的印度一宫殿废墟,画家以稍微仰视的角度观望着对面山坡上的残垣断壁,屋顶上长着几丛草木,墙角散养着两头黄牛,处处提示着这个没落的文明古国已被遗弃多时。山坡上有一群印度奴仆围着一位英国贵族装束的女子,为她撑伞遮阳,为她整理衣裙,为她搬运行李,她的白色长裙在昏黄黯然的画面中显得相当刺眼,其精神气质与周围环境产生极大冲突、格格不入。整个画面笼罩在落日斜照的暗黄色调中, 更增显了殖民地改朝换代的凄凉之感。



图1-29 马杜赖的宫殿遗址
Ruins of the Palace, Madura 

—Thomas Daniell



乔纳森·斯凯尔顿Jonathan Skelton (1735-1759)是一位重要的英国风景画家,尽管我们对他知之甚少,只能从他的研究手稿和与意大利赞助人来往的信件中获取一些生平信息。据说他曾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家族的仆人,他的许多建筑水彩作品形象与主教的居住地相吻合。1757年他赴罗马深入考察当地风景和建筑,并绘制了大量水彩画作品,却于1759年死于饥饿与热病。可以说, 这位英年早逝的画家水彩画甚是出众,留下的作品都富有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如图1-30画的是罗马一座古老的小桥,小桥沉重地扎入河面,与穿梭的水流动静对比。桥的右端是镇上的墓地,建筑形态分明,坚实有力,像一座大的墓碑严肃地插于草坪中。而桥的左端有牧牛人在树荫下小憩,看守着生龙活虎的牛群。旁边的大树粗壮茂盛,草藤生机盎然地盘绕在树干上。画家巧妙地用一座桥衔接了生的享乐和死的孤寂,隐喻深刻,令人深思。



图1-30 罗马的石桥与陵园
The Ponte Lucano and the Tomb of the Plautii, Rome 

—Jonathan Skelton



《蒂沃利》Tivoli 图1-31也是他在意大利时期的作品。画面虽有大块的明暗对比,却因婆娑的树冠起伏、交错地分割了明暗界限,过渡合理而自然。近处的色彩概括地用灰色涂抹,而将较活泼的草绿色分配在中景的草坪,再给予偏橙的暖色覆盖那远处横向展开的建筑群。繁茂的树丛和拥挤的建筑相互印证了该城镇欣欣向荣的发展面貌,体现了画家善用巧妙的绘画语言衬托主题和情感。



图1-31 蒂沃利 

Tivoli

—Jonathan Skelton



到了18世纪末,因皇家美术研究院师生和水彩专业人士的的共同努力,水彩技法研究方面硕果累累。 托马斯·理查德·安德伍德 Thomas Richard Underwood (1772-1835)就是其中一位佼佼 者,他是著名的水彩画家,也是兢兢业业的地质学家。他的建筑风景水彩画色彩柔和统一,层次明晰而多变,完整度很强,建筑和风景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早期建筑水彩的生硬质感已经在他的作品中完全褪去。



图1-32 加拿邦城堡

 Carnarvon Castle 

—Thomas Richard Underwood



《卡那封城堡》Carnarvon Castle 图1-32是他早期的建筑水彩作品,建筑轮廓线虚实轻重的处理很微妙,而不似“切割”出几何块状的拼叠。大块的光影柔和对比,增添了城堡的神秘性。围墙残垣赤裸裸地展示着它饱经风霜的过往,楼顶的眺望台上驻足的乌鸦正垂头俯视,看着周围曾经和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也在预感着不确定的未来。为突显出城堡的历史感,运用了土黄加褐色,天空配之黄灰色以显得沉重诗意,湖面原本的蓝色被极度压低了饱和度,与整个画面的氛围更为协调,烘托了久远的情调。小舟安静地漂浮在水面,船上的人或收网捕鱼,或观望四周,一片祥和安逸的景象。仿佛过去的历史已烟消云散,人们回归到片刻的宁静生活。图1-33中,一片肥沃的丘陵山野坐落着几座农舍,看不见的斜阳从右侧穿透乌云将昏黄的光线投在土墙上,点亮了充满湿气的山峦。近处几丛挂满黄叶的树木预示了初秋的寒意,也提示了收获的满足。山峦层层遮挡远去,色彩也由暖及冷地变化,作为农舍梦幻深邃的背景。房舍隐藏在山间,意喻屋里的人隐匿于自然,守护平静的内心和闲适的生活。这样的建筑风景水彩画已经被赋予了无穷的诗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