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旭楷书《王之涣墓志》

 百了无恨 2018-10-11

张旭楷书写的点划挺拔,运笔利落。不论从用笔的习惯,运笔的轻重,字形结构的特点,以及全篇文字浑然一体的精气神,王之涣墓志书写的均与严仁墓志相同。

书法欣赏【王之涣墓志】

书法欣赏【王之涣墓志】

张旭楷书书法欣赏写的点划挺拔,运笔利落的特点,在《王之涣墓志》的书法中也充分地体现着。按照墓志文字的行文特点来看,《王之涣墓志》上的许多字,比如志题和文中的年月、礼仪、词曰等部分,都与《严仁墓志》中的字相同,应是同一人出于一时所书写,每个相同的字的点划形态,在两件志石中写的是一样的。不论从用笔的习惯,运笔的轻重,字形结构的特点,以及全篇文字浑然一体的精气神来观察,《王之涣墓志》书写的均与《严仁墓志》相同。《王之涣墓志》左下方的字,有的书写的也不太周正,这点与《严仁墓志》的情形相同,有的字挤压在中间部分的点划几乎不成形了。此外,《王之涣墓志》上也有错别字,“修”字写成了双人旁,与《郎官石记序》中的那个字完全一样。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在《王之涣墓志》的最后两行里出现了几个“兮”字的草写,这是张旭在楷书中间夹杂行草字的又一种特色。《王之涣墓志》的书写晚于《严仁墓志》,两志均出于洛阳地区,书法的字形与体势一致,《王之涣墓志》虽然没有书丹人的署名,但从两件志石的诸多共同点来看,《王之涣墓志》应当是张旭楷书的又一件作品。

王之涣墓志上仅有“宣义郎河南府永宁县尉河靳能撰”的记载,而无书丹者的署名。此墓志书法的字形结构,看上去与新出土的《严仁墓志》相近,遂将两件墓志的影印件加以比对,一望之下,令人惊奇,两件墓志书法的点划提按以及全篇气势极其相似,完全是一人所写。《王之涣墓志》志石上原题“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志石上有界格,局部有缺损,文字24行,满行24字,存545字。再看《王之涣墓志》上记载的“葬于洛阳北原”,时间为“天宝二年五月廿二日”,时间、地点这两项也都与《严仁墓志》的相近。

严仁墓志书于天宝元年十一月,《王之涣墓志》书于天宝二年五月,两方志石的书写时间仅仅相差半年有余,地点则是处在同一地区,虽然《严仁墓志》出土于偃师,但西距洛阳并不远。由此也证明了,天宝初年,张旭正生活在洛阳一带是可信的。张旭曾经得到两位盛唐诗人的赠诗,一位是李颀,还有一位是高适,他写过一首《醉后赠张九旭》的诗,高适还写过《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诗留赠》,因诗证明,高适是分别与张旭、王之涣都有过交往的。王之涣是著名诗人,他的墓志由其堂弟王之咸请人撰文、书丹,而撰文者靳能是王之咸的好友,王之咸曾任过长安尉,与张旭在长安时即已相识绝对是有可能的,他请张旭来为《王之涣墓志》书丹,也在情理之中。笔者认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出土的《王之涣墓志》,与九十年代同在洛阳地区出土的《严仁墓志》,都是张旭的楷书作品。辨明《王之涣墓志》的书丹者,同时证明了《严仁墓志》书者署名的真实,对于唐代书法的史实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情节。张旭在开元末年书于西安的《郎官石记序》,与天宝初年书于洛阳的《严仁墓志》和《王之涣墓志》,这三件楷书作品,还为人们提供了张旭的部分行止,对于研究张旭的书法及其活动均是有益的可贵资料。

唐天宝二年,高36厘米、宽36厘米,拓本藏于南京博物院

《王之涣墓志》拓片 

《王之涣墓志》拓片局部 

《王之涣墓志》拓片局部 

宽博古茂  丰肥刚健

□赵启斌

  《王之涣墓志》全称《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原石出土于洛阳北原,为李根源“曲石精庐”旧藏,1953年捐献苏南文管会,后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收藏,拓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唐墓志中所出现的诗人墓志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墓志书法群体,墓主人作为诗人的社会文化身份为该系列墓志的存在涂抹上了亮丽的色彩。长期以来,不少唐诗人墓志陆续出土,如《上官婉儿墓志》《薛元超墓志》《白敏中墓志》《张九龄墓志》《王之涣墓志》《韦应物墓志》《廖有方墓志》等,都是迄今发现的比较重要的诗人墓志。这一系列墓志的出土,为唐代诗人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明,进一步拉近了人们与所熟悉的唐诗、唐代诗人的情感、空间以及精神上的距离。《王之涣墓志》作为民国时期出土的唐诗人墓志,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方墓志的出土对于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家世、文学艺术成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墓志传为张旭手笔。

  王之涣(688—742)是最为人所熟悉的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而著称。他的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是我国文学史中最有名的诗歌经典之一。但令人惋惜的是,历史上有关于王之涣的生平资料却很少,此方《王之涣墓志》的出土,填补了这一历史遗憾和文学史的空白,为人们认识王之涣、了解这位著名诗人的身世和背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记载了王之涣的生平、家庭人员组成及其事迹。

  据书家考证,《王之涣墓志》虽未署书丹者名姓,但其书法风格特征、审美意象与张旭(675—750)书写的《严仁墓志》极为近似,《王之涣墓志》书丹者似为张旭无疑。若该墓志为一代狂草宗师张旭的楷书手笔,其书法的艺术价值当可想见。作为张旭存世的重要楷书作品,对于认识其书法艺术成就和价值显然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张旭的狂草堪为一代典范,他获得如此高的草书成就与其精湛的楷书造诣是分不开的,没有楷书上造诣,很难有行草、狂草上的突破性进展。张旭的楷书字字有法、端正谨严,以至于黄庭坚看到他的楷书称赞说:“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王之涣墓志》在章法布局上非常注重纵向的排列,空间安排上颇为齐整,给人以宽博大气之感,峻整古茂的气息非常浓郁。而在横向空间安排上则较为随意,依据字之重心上下、左右移动,给人以随意、洒脱之感,加之字形的大小、疏密、偏正、肥瘦等,从而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严谨端庄中不乏变化,给人以畅达豁脱之感,颇有“粗服乱头、不掩秀色”的空间审美意象。该墓志在结体上也有着欧阳询书法的某些特点,中宫收紧,在一些主笔上则有意向外拓伸,造成纵放的气势,结体上宽博、畅达、严整,亦有着北朝《严震墓志》《崔敬邕墓志》的一些特色,具有劲挺雄畅、淳雅古朴的审美气息。张旭书法取法欧阳询、张芝以及北朝的书法,《王之涣墓志》在结体上所呈现出来的这一鲜明特征,亦可以作为张旭书写《王之涣墓志》的一个佐证。

  《王之涣墓志》的用笔亦颇有特色,有着盛唐时期丰腴、肥美的特点,笔画浑厚雄劲、简拔竣爽,使人很容易感受到李邕、颜真卿等人的用笔特点,在精劲凝重、丰肥刚健中呈现出盛唐所特有的审美气象和精神特质。虞世南笔法的运用,则为《王之涣墓志》带来温润娴雅的视觉感受。该墓志在用笔上方圆并用,以圆笔为主,使笔力获得充分的展现,促使线条获得圆润秀挺、肥满建硕的审美效果。同时注重方笔在分割空间中善于营造雄放气势的优势,方圆笔交互,相得益彰,深得综合用笔的妙趣。《王之涣墓志》的行书中亦有行楷书的笔意蕴含其中,给人以气势纵横、气韵雄放跌宕之感。全幅用笔洒脱生动,没有特别注意单字的细节和精微化处理,而是大节奏、大气势地展开与安排,笔力精绝,意象大开大合,颇有大写意的笔调,也许只有张旭的胸襟和气度,才能有如是大写意笔调的出现。纵横跌宕的精神气象在用笔中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使人感受到书写者把笔直书时的惊人气势。

  《王之涣墓志》确立出宽博古茂、丰肥刚健的书法审美风格,是盛唐时期精神特质、审美意象的直接呈现。也许,只有如此的审美气度和精神意象,才配得上王之涣“优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豪放不羁、击剑悲歌的壮阔人生。王之涣的人生,真如耀眼的流星划破瑰丽静谧的夜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