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思 | 5大经典心理学实验,改变你的认知

 支离子_01 2018-10-11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关于人性的讨论,从古至今不绝于耳。


来看看这5大经典心理学实验,也许能改变你的自我认知。


1
延迟满足更容易成功


上世纪60年代后期,斯坦福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测试学龄前儿童对即时诱惑的忍耐力。通过实验,人们获得了对于意志力和自律力的强大洞见。


实验中,一群四岁的孩子被分别带进一个房间。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个棉花糖,并被告知:“你可以现在把糖吃了,也可以等15分钟后再吃,但那时候你会得到两个棉花糖。”


虽然大部分孩子都答应要等待,但他们通常无法抵御诱惑,在实验员返回之前就将棉花糖吃掉。而那些能坚持15分钟后再吃糖的孩子们,通常会使用回避的战术,比如转身走开或者闭上眼睛等。


这些孩子的行为具有很强的预示性:那些能推迟享受的人,更不容易肥胖、吸毒上瘾或者成为问题青年,而且更有可能日后获得成功。


2
盲目服从变坏人


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做过一个著名实验。实验测试人们在权威人士授意下,能将一个人伤害到什么程度。这是一次人性道德和盲从权威之间巨大的心理角力。


米尔格拉姆想通过这个实验来了解为什么纳粹战犯大屠杀能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行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双人试验,一人做“老师”,另一个做“学生”。每次学生答错问题时,老师可以用电击来惩罚学生(学生被安置在另一个房间,现实中没有受到任何电击)。


米尔格拉姆用事先准备的惨叫录像来代替学生因痛苦发出的叫声。如果“老师”在过程中想终止试验的话,试验组织者会鼓励他继续下去。第一组试验中,虽然实验对象对这么做有明显的压力和不安,但65%的人最终施加了难以想象的450伏电击(XXX强度标识)。


人性本身就是对同胞和团体亲切和善,富有有同情心;对敌对个体偏于排斥、残酷和心怀敌意。这惊人的试验,不仅仅反映了盲从,也体现了人们内心潜在的道德对抗趋势。


3
我们都有成为恶魔的潜在可能


可以说,心理学历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就是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研究了社会现状对人行为的影响。


在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导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斯坦福心理学系地下室改造成一个模拟监狱,选择了24个(无犯罪记录,均精神健康)本科生来分饰狱警和囚犯,然后利用隐形摄像机观察囚犯(需24小时呆在牢房中)和狱警(八小时轮班制)的行为。


由于狱警的虐待行为,有时甚至上升到精神折磨的地步,以及囚犯的极端情绪压力和焦虑表现,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在进行六天之后被强制终止。


外部环境可以催生出邪恶,如果无辜的人在特定环境内拥有特权,这些人就会开始滥用权力,而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则会被迫屈服,最终疯癫。


4
我们常常欺骗自己以避免心理冲突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倾向于避免由观念冲突而引起的心理冲突。而1959年的一个实验经常被人引用。


实验中,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要求参与者进行一系列无聊的任务,比如转动木门把手一个小时,得到1美金或20美金,然后被要求去欺骗下一个实验对象(即实验人员),告诉他所做任务很有趣。相比拿20美金的,拿1美金的参与者会表示出这个任务更有意思。


那结论呢?那些拿钱多的参与者觉得,他们从那个无趣的一小时工作中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补偿,而那些只拿了1美金的参与者却需要通过描述工作的有趣性,来为自己的经历辩护(从而减少认知和行为之间的冲突)。


换句话说,我们经常欺骗自己,以此让这世界变得更理性,更和谐。


5
爱能让你更快乐


1938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的阿列 ·博克开展了一项历时76年,耗费2000多万美元的宏大课题研究,为的就是解答“到底是什么让人成功”的问题。


1939年到1944 年间,这项研究选择了 268名当年正在哈佛就读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每隔 2年,这批人会接受调查,回答自己身体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质量如何、事业成功失败、退休后是否幸福等问题。


最后满足收入、寿命、健康、婚姻标准的人才能被称作“人生赢家”。


结果出人意料,影响 “人生成功”的因素中, “男子气概”没有作用;智商超过 110后就不再影响收入;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高低也影响不大。


真正影响成功的,是童年被爱、理解和尊重他人、青年时能建立亲密关系等与“爱”有关的因素。



本期编辑 | 王思楠

资料 | 今日头条、哈佛商业评论


你最认同哪一个?

欢迎留言给思响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