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4年10月10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 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 被迫实行转移 退出中央根据地 进行长征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整整两年时间 中央红军跨过大河 走过荒草地 翻过雪山 吃草根 啃皮带 进行了380余次战斗 牺牲的红军达10万人以上 如此艰苦的环境 中央红军为了胜利 仍然战胜了这个当代人 想都不敢想的磨难 《十送红军》 正式公演 是1961年的建军节 在中山公园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 这首赞颂民族气节 英雄气概的歌曲 让人民久久不能忘怀 《十送红军》由 张士燮先生编词 朱正本先生编曲 并“将六段歌词的谱 改成每段不同的人声 不同的曲调 多次变化 以求情真意切” “一送红军下了山 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上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梧桐 夜呀叶落完 问一声亲人 红军啊 几时人马再回山” 家人的离开 萧瑟与哀愁渐渐绕上心头 应景的秋雨 如亲人心中不舍的泪水 “三送红军到拿山 山里包谷金灿灿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红了天” 拉着亲人的手 舍不得放开 只想在多看一眼 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啊 “五送红军过了坡 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够捎书信 鸿雁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多把革命说” 这一声声 是人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 “七送红军五斗江 江上船儿穿梭忙 千军万马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 生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归乡” 这一声声 是人民对红军的深深思念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双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早日传捷报” 一次次的战斗 一次次的送别亲人走上前线 “十送红军望月亭 望月亭上搭高台 台高十丈白玉柱 雕龙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名叫忘红台” 这些一次次 使一送渐渐成为十送 多么熟悉的场景 在那些村口、河畔、山头上演 这一送别 不仅走得远 走得更是久 在那荆棘载途的年代 红军长征的艰苦 是在于他们不能因为累 而停下脚步 因为只要停下脚步 就可能会牵扯到国家的安危 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持 战争才能一次次取得胜利 才能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伟大的毛主席时代 孕育了一批批优秀的文化作品 而这些作品 就如同电影一般 将这一幕幕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历史就是如此厚重 不仅可以承载着 对峥嵘岁月的回忆 和对逝去先辈的怀念 更是有着让当代人 不能忘却的时代意义 那是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 让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继往开来,展望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