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诗词解读与欣赏(十)

 爱雅阁 2018-10-12
图片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她曾患过两次大病。一次是建炎三年(1129年)的闰八月;另一次是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此词是在第次重病初愈之时所写,记录了她在某一天继续服药治病的养病生活,推断此词约写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地点当在杭州西湖一带。
解读:
        摊破浣溪沙,词名;实为“浣溪沙”之别体,不过上下片各增三字,移其韵于结句而已。双调,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
 
        病起萧萧两鬓华,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起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卧看残月上窗纱。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莫分茶,就是莫搞茶叶,茶叶解中药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谁陪伴着我呢?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二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所以说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图片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全词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在《子》:“,只故”。“晚”貌,何须梳头打扮
   “流”镜子是我和丈夫
 “舟”时“、争鹭”来驾果我她接着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心小的动吗:“、许愁”

 

图片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公元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清照四十六岁。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一连串的打击使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解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 ”,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心理。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意义 。“最难将息”一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晓”,通作“ 晚 ”。从全词意境来看,应是“晓”字。说“晓来风急 ”,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雁过也”的“雁 ”,是南方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色的菊花盛开,而非残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并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伤心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寂寞难耐,好不容易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伤心的东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碎的心灵,使她悲伤至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加在一起,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这个“愁”字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是概括不了。从而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写作背


关于这首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传本《梅苑》收录署名李清照五首咏梅词。其中《满庭芳》《玉楼春》《渔家傲》三首系早期所作,被收入《梅苑》无可怀疑。另两首《清平乐》和《孤雁儿》显系夫婿赵明诚卒后的悼亡之作。赵卒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那么咏梅兼悼亡之作最早似应作于翌年初春梅开之时,而蜀人黄大舆所辑《梅苑》系成书于建炎三年冬。《清平乐》和《孤雁儿》恐非《梅苑》旧本所载,所以这两首词的写作日期不受《梅苑》成书时间所限。这首《清平乐》便是写于李清照晚年的,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
解读:

上阕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她早年写下的咏梅词《渔家傲》中有句云:“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 end#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是为了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而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么不使人伤心落泪呢?
   
“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清照所说“风势”,似乎是暗喻当时极其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即“国势”。“梅花”拟比美好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界为之升华。
编后语
        李清照诗词解读截止今日就要歇笔了。尽管解读浅于皮毛,但从解读的四十三篇诗祠来看,李清照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性。她的一生经历了“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甜蜜轻愁的少妇年华、凄凉苦痛的夕阳岁月”。这三个人生阶段都在她的诗词中得以体现。
         最能反映少女时代天真烂漫的词是
《如梦令》。“常日暮记溪亭,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中只用寥寥数语把少女时那种沉醉兴奋之情,沉醉兴奋之景,沉醉兴奋之物和少女情感,人生态度,描写得惜墨如金,句句含情,字字表意。叉如“兴尽”归家,却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这就更加表现她纯洁天真,情窦初开的人生境界,由词而出,可谓淋漓尽致,耐人寻味。
         李清照甜蜜轻愁的少妇年华《一剪梅》一祠中最能表明。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中把年轻夫妇“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人生境界写得入木三分。新婚后丈夫出游暂时别离时,李清照情绪怏怏,依依不舍送走丈夫,她第一次品味到离别孤独难奈的滋味。于是就在锦帕上写了《一剪梅》寄给明诚:表达思念之情。
     
凄凉苦痛的夕阳岁月”是李清照第三个人生阶段,也是她最长最难渡的人生阶段。她在《声声慢》一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形象的描绘出了残秋的萧瑟景象,抒发词人饱经忧患、家破人亡之后的悲痛。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他乡,饱经离乱,因此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是无尽的愁。她是带着无尽之人生的悲伤走完人生的。

《如梦令》是一首忆昔词。

“常日暮记溪亭,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追忆她少女时那种沉醉兴奋之情,沉醉兴奋之景,沉醉兴奋之物。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表

现出当时一种少女情感,一种年轻的人生态度;写法上有点随意而出,但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情,字

字表意,表现一种少女情窦初开的人生境界。比如“兴尽”归家,却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

更令人流连。这就更加表现她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之人生境界,由词而出,可谓淋漓尽致。

 

    

全词通过动作,情态,情绪,欢愉,塑造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留恋美景,留连忘返,游兴

未尽的少年才女形象。这一形象有跃然低上,有呼之欲出之感。也表达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

的焦灼心情。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李清照作为一个文人,她看到了常人难以看到的事情,追求常人不追求的境界;她对爱情、婚婚姻、命运、绝不隋波逐流。她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接受着封建礼制和文化道德的冲突,创造出千古流传的以女性为本位的诗祠,表现少女的天真、少妇的缠绵、怨妇的凄凉。她的诗词带着独特的柔婉美和悲剧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在乐府词的发展中达到最高的造诣与成功,有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对史学的贡献。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女词人,也是中华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诗词,不仅了解她的身世、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而且要了解她的诗词的特点、艺术手法以及词风变化与她的经历的关糸;目的,提高自己对诗词的鉴赏水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