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家乡河|莆田仙游宋桥:悠悠古桥镌刻多彩遗迹

 天涯心岸 2018-10-12

最美家乡河|莆田仙游宋桥:悠悠古桥镌刻多彩遗迹

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宋桥,曾经是县城走向外界的唯一通道,随着横跨兰溪两岸大桥的不断涌现,后来宋桥开始退役,成为人行桥。然而,这里留下的乡愁,却是人们的最忆--

悠悠古桥镌刻多彩遗迹

一条木兰溪,把仙游城关分为鲤城,鲤南。连接仙游鲤城与鲤南,有九座大桥——金凤大桥、仙港大桥、玉田大桥、润家步行桥、宋桥、城关大桥、兰溪大桥、霞苑大桥、幸福大桥。其中,以宋桥(如图),历史最为悠久。宋桥,始建于宋代,如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桥,是通往老仙游,最古老的通道。宋桥用几十吨巨石头铺就,造型古直质朴,桥面已有些斑驳。宋桥片区还未改造之时,夜晚时有行人上桥摇着蒲扇,纳凉,聊天。白日里,南方的阳光燥热,刚刚入夜时,摩挲桥上的石柱,有沉静、温热之感。夜里,走在宋桥上,见溪岸两侧星星点点,桥下,溪水流去,岸边,渔人垂钓,皓月当空,更有古今之感。

北宋时期,仙游城内,仍未有桥。兰溪水面宽阔,将仙游切割为南北两城。居民来往,只能过船。夏秋季节,仙游常受台风侵扰,暴雨如注,兰溪水位更是暴涨,淹过岸堤。迫于生计,即使十分危险,居民只能选择坐船。溪水凶猛,轻舟而过,时有倾覆之虞。

公元1139年,时任广东肇庆府太守的仙游人陈可大提出倡议,在兰溪上修建一座大桥。陈可大的倡议立即得到他的两位兄弟陈可行、陈可久支持。陈氏一门捐献巨资,花二年时间方建成宋桥。据说,当时桥工多达360余人,单每天伙食和运费开支就可想而知。

倡议者陈可大并非在仙游为官,修建大桥,亦非为政绩考虑,他心中所想,皆是为了家乡百姓。明御史林兰友在诗里说:“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如果没有兼济天下的陈可大三兄弟,没有艰苦奋斗的当地民众,大桥建成便是一场空话。”后世仙游人评价宋桥时说道。正是因为爱国爱乡、崇文崇教、敢拼敢赢、至善至美的仙游精神,县城有了历史上第一座联通南北的桥——宋桥。

宋桥横跨木兰溪,全长171米,桥高12.6米,桥面宽4米,两旁石砌栏杆。桥头,立着两尊披甲戴盔手执长剑的将军雕像。建桥为防止洪水冲刷,18个桥墩全部设计为船形,两边溪岸用大松木和大石条铺垫。

仙游城,因为有了木兰溪,变得灵动、有神;因为有了宋桥,变得活络、多彩。大桥建成之后,桥上,商贸云集,人流如织,城南、城北、城内、城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宋时,仙游迎来了文化高峰,进士数量大幅增加。宋桥,既是连接兰溪两岸的桥梁,也是仙游古代文明的见证者。

宋桥建成后,历代曾多次遭洪水损毁,当地民众均奋力修复重建。现存的宋桥为清代所建,保持宋代风格。

在县城城关大桥建成之前,宋桥一直是鲤城与外界唯一的交通枢纽。

1928年,南门宋桥原石板桥面上被铺筑水泥钢筋混凝土,改为公路桥。伴随着仙游水路运输的发展,南门宋桥下码头也日益繁荣,山区货物可直达南门桥下,来自莆田的小船也可开到桥下码头,促进了解放前莆仙之间贸易发展。

1949年8月25日,中共闽中游击纵队通过此桥进入城关,解放了仙游县城。

1973年,城关大桥建成后,南门宋桥改为人行桥,结束了以往商贸云集、川流不息的历史。1980年9月,南门宋桥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经历了宋代修建、清代重建、迎来解放大军、改为人行桥的千年变迁之后,如今的宋桥,因片区改造,已暂不再通行。但是,夜晚还是一如既往地到来。夜晚,华灯初上,玉田大桥、南门大桥、兰溪大桥依次排开,溪面流灯溢彩。宋桥桥下的溪面,正是兰溪的灯火最辉煌处。你可以听到水流的声音,水流动,却无比静。你知道的,这座桥有一种安宁、沉稳的力量。它是“安住自身”的存在。溪水涌动之下,安住自身之上,仙游城依旧充满活力,依旧灵动地前进着。(游晓璐 文/游心华 图)

责任编辑:王 敏 沈 琳 陈恒山

值班主任:林双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